..续本文上一页解脱了吗?如果真正有体会真理的智慧,能够引起生死流转的、包括一切痛苦的因缘,都可以因之而解决,这才是究竟解脱!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要解决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那么自己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真的安心了吗?谁能骗谁?最不能骗的就是自己!我们一定要以这个问题随时来勘验自己:修行有没有真正的受用?不要满足于理论的了解,或者是有了一点禅定功夫的享受,就自以为是了,那样耽误的是你自己啊!自我勘验的目标是什么?贪瞋痴有没有止息?烦恼有没有息灭?是不是真的能清凉自在?遇到任何事不再颠倒,不再执着,这就是最好的自我勘验了!
真的开发了般若智慧,真正体验到了真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会因之而解决!这句话是最重要的!让我们明白不是随便听听法,自以为有了某个境界就满足了,那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那会耽误自己!
苦痛的大树,有本有干有枝有叶,我们要除掉它,不能光在枝叶上下功夫,必须从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从根本上解除人们苦痛的。
注意!这几句话是最深刻、最重要的!人生的遭遇和感受有很多,烦恼也如大树的枝枝叶叶,非常的多。我们要解决烦恼就要从根本上下手,根本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解决了。我常常讲:树的枝叶很多,如果不从根本的地方—树根下手,任凭怎么去调理他,也无法奏效,或者把树叶摘掉,它又会长出来。烦恼也一样,如果只是抑制它,新的因缘一来,烦恼又继续滋长,痛苦还会不断。唯一的办法,是把树根斩断,枝叶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不能再补充了,枝叶慢慢就会枯掉,这才是根本!我们很多修行的方法都是在对治,今天心不安,怎么去对治或者转移念头,那都不是根本的办法,那叫「寻枝摘叶」!唯有开发般若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去看到了真相,一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里很重要!
注意!我们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很多的法门都在对治烦恼而不是在根本上去铲除烦恼。这一点一定要先明白!很多法门、很多行为、让我们如何修行,大家很用功,但是与究竟解脱根本都没有关系!那只是在对治!就像在寻枝摘叶一样,它还会再生的。树的生命力非常的强,把一片一片不需要的树叶摘掉,枝叶还会再生的,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什么是根本?就是佛法中的般若智慧!就能够从根本斩断无明,才能使我们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重点,不能把握这个法要,只在枝叶上用功,一天用几个小时对治,然后数数量,数了多少,再用多少时间来做什么。我告诉你:这是在寻枝摘叶啊!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将来大家把这个法深刻的了解以后,才知道什么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要在哪里开发?生活中怎么才用得上?智慧的抉择与盲目的修行哪里不同?就会慢慢了解。般若的智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从根本上解除我们众生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要解脱,解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这个就是学佛修行的重点!
所以佛法中所讲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
佛法中所说的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体证真相的智能。「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这是要我们明白,不管是成就佛果,还是登地以后的菩萨,或者是四果的罗汉,都一样的是因为有般若的空慧而悟道解脱的,可见般若的重要!那么,为什么有罗汉、菩萨和佛果之分呢?导师告诉我们:差别只是在心量的广大有所不同,但是见法的智慧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要把握。不要以为我们学大乘佛法,就以为大乘见法与小乘见法不一样,那就不对了。见法的智能都一样,只是心量不同。譬如说,阿罗汉证四果,就可以入涅槃了。但是,菩萨心量广大,不以为这就圆满了,而以缘苦众生为大悲愿,「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萨历劫修行,在利益众生中实现自我的净化和超越,待到福慧圆满时,就是真正的成佛!
因此菩萨应遍学一切法,菩萨虽学一切法,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间智慧的错误可以为之拣除,融摄贯串使世俗慧亦成为圆满而合理的,从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见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上面所说广义的智慧了。
大乘佛法重视的是行菩萨道,要发菩提心和大悲愿,还有般若的空慧,这就是大乘三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悲愿,自己解脱有受用了,但是不忍看到众生的苦,所以发起悲心、悲愿,愿意累劫来人间利益众生。那么要利益一切众生,就要有本领,要有内涵。
所以,利益众生就要遍学一切法。因为众生的根性差别很大,每一个人的习性也都不同,如何了解众生的需要,如何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适合用哪一种法来引导他、启发他,所以我们要真正的关怀众生、利益众生,就必须广学一切法,不可能用一个法让所有人都受用。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了解菩萨的悲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有的人认为:我个人受用了就好,不管他人的事。当然自己要是能解脱,烦恼息灭,贪瞋痴能止息,也不错。但是,如果能想到利益众生,就是发了菩萨心。那么我们有什么本领去利益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人?一个人如果自己要受用解脱,还不是很难,但是要真正的行菩萨道,难能可贵!真的不容易!
受过菩萨戒的人都知道,菩萨戒中最大的一条戒就是——不厌弃众生!众生再坏,罪恶再大,还是一样不能厌弃他,这是菩萨戒的根本!最重要!如果厌弃众生,就不是菩萨。那么想想看:对那些难降难伏的罪障深重的人,怎么去感化他、利益他?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广学多闻,要遍学一切法,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那么要遍学一切法,就要有特殊的智慧,以此特殊的智能,慢慢的去拣除世间智慧的偏颇、错误处,在世间经常犯的过错,然后加以修正。从世俗的智慧里,去了解他哪里不正确、哪里需要修正,慢慢的才能够融摄而贯穿。那么世俗的智慧也慢慢的转化到圆满而合理。
从根本的般若智慧体证到法性空,然后进一步从般若引出方便的智慧:众生的烦恼是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他?用怎样的善巧去摄受他?这叫方便智。也就是说必须要先有根本智,才能引生方便智,那么这个根本智就是般若的智慧。有了根本的般若智慧才能善巧方便的去引导、帮助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这种智就叫方便智。
这样,我们就能够正见世间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法法都是同一法性空。我们就不会在差别相中: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着了。了然法法缘起、法法无自性、法法无常。从这里可以了解一切法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就叫共相,就是法性的寂灭性!了解了,就不会在相上分别执着。
了知法性的平等、法法道同,这叫无分别智。很多人不了解,误以为无分别就是不起心动念的不分别,这个不叫无分别,叫木头!真正的无分别是讲法性上法法平等、无分别,这叫无分别智。所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自然就与法相应,与法相应就知道法法都是性空、同一法性。要注意!这里导师指出一个重点:我们今天学般若、讲空性、这是最圆满的、最重要的,那么其它的就不要了吗?就像前面讲的,般若重要,那么前五度就不重要了吗?不是这样子的。
常人对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种种误解︰有些人以为佛法所指的智能是特殊的,有了这特殊的智慧,其它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这种人忽略了遍学一切法门的经训。
我们有般若就好了,其它什么都不要了,导师说这样就错了。菩萨要利益众生,就一定要广学一切法,才能方便善巧的引度众生,不是只有一个般若就可以了。譬如说,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果和每一种根性的人都讲空性,有的人就接受不了,他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他会怕断灭,畏惧那个「我」会消失不见,不能信受。所以对这样的人必须要善巧的说有,善巧的说一切万法,只是这些法是缘起的,缘起就是如幻的、非实的。虽有如幻,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导师就告诉我们,要行菩萨道,为了方便利益众生,必须要遍学一切法,不是只要般若,其它什么都不要。
另一些人以为世俗的知识,不可厚非,应当去学,可是学而不返,忘记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么了。
这两方面都过于偏颇了。另一些人感到世俗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天要生活,没有世俗智,事业也难做,人际关系也不好,所以什么都要学。没错!什么都应该学,但是导师告诫我们:不能因为世俗智的需要,就落在世俗里面,以为那样就好了,而忘记了佛法的特质。只有把握了佛法的特质,我们在万法的事事物物中才不会染着,才能超越出来,不执着、不造业。如果认为世俗什么都好,然后就投入进去,而忘记佛法的根本,在世俗里搞圆满、搞圆融,执着、贪爱不能淡化,这样的人与凡夫有什么不同?所以,偏重般若智或偏重世俗智,这都是不正确的。虽然不能离开世俗来体验第一义,但是不能因此而在世俗的历练中忘记回头了。要注意!怎么样才能恰到好处?我们开了般若的智慧,在万法中又不粘着,又能利益众生,要做到恰到好处,关键是如何去把握!
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所崇重的特殊智慧致力以求,而世俗的一般智慧,也不能忽略。
般若智和世俗智都要兼顾得恰到好处,但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先「致力以求」般若的智慧,「致力」就是要很用功、很用心的、全心全意的先把般若的智慧具足。其实有了真正的般若的空慧,回过头来在人间学习一切知识和了解万法,才会容易把握,不会染着。所以般若智慧是根本,根本的智慧得到了,在人间才能不被万法所惑、所迷。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其内容深细难了,
我们解释般若的时候,用「空」义来表达,用意境来说明,总是没有办法把般若的内涵完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