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了嗎?如果真正有體會真理的智慧,能夠引起生死流轉的、包括一切痛苦的因緣,都可以因之而解決,這才是究竟解脫!所以一個真正修行的人,要解決的是什麼?是我們自己的問題!那麼自己的問題有沒有解決?真的安心了嗎?誰能騙誰?最不能騙的就是自己!我們一定要以這個問題隨時來勘驗自己:修行有沒有真正的受用?不要滿足于理論的了解,或者是有了一點禅定功夫的享受,就自以爲是了,那樣耽誤的是你自己啊!自我勘驗的目標是什麼?貪瞋癡有沒有止息?煩惱有沒有息滅?是不是真的能清涼自在?遇到任何事不再顛倒,不再執著,這就是最好的自我勘驗了!

  真的開發了般若智慧,真正體驗到了真理,生死流轉中的一切苦痛,都會因之而解決!這句話是最重要的!讓我們明白不是隨便聽聽法,自以爲有了某個境界就滿足了,那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那會耽誤自己!

  苦痛的大樹,有本有幹有枝有葉,我們要除掉它,不能光在枝葉上下功夫,必須從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從根本上解除人們苦痛的。

  注意!這幾句話是最深刻、最重要的!人生的遭遇和感受有很多,煩惱也如大樹的枝枝葉葉,非常的多。我們要解決煩惱就要從根本上下手,根本解決了,其它問題也就解決了。我常常講:樹的枝葉很多,如果不從根本的地方—樹根下手,任憑怎麼去調理他,也無法奏效,或者把樹葉摘掉,它又會長出來。煩惱也一樣,如果只是抑製它,新的因緣一來,煩惱又繼續滋長,痛苦還會不斷。唯一的辦法,是把樹根斬斷,枝葉生長所需的營養和水分不能再補充了,枝葉慢慢就會枯掉,這才是根本!我們很多修行的方法都是在對治,今天心不安,怎麼去對治或者轉移念頭,那都不是根本的辦法,那叫「尋枝摘葉」!唯有開發般若智慧,從生死的根源上去看到了真相,一切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這裏很重要!

  注意!我們說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很多的法門都在對治煩惱而不是在根本上去鏟除煩惱。這一點一定要先明白!很多法門、很多行爲、讓我們如何修行,大家很用功,但是與究竟解脫根本都沒有關系!那只是在對治!就像在尋枝摘葉一樣,它還會再生的。樹的生命力非常的強,把一片一片不需要的樹葉摘掉,枝葉還會再生的,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什麼是根本?就是佛法中的般若智慧!就能夠從根本斬斷無明,才能使我們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重點,不能把握這個法要,只在枝葉上用功,一天用幾個小時對治,然後數數量,數了多少,再用多少時間來做什麼。我告訴你:這是在尋枝摘葉啊!沒有辦法解決根本問題的!將來大家把這個法深刻的了解以後,才知道什麼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要在哪裏開發?生活中怎麼才用得上?智慧的抉擇與盲目的修行哪裏不同?就會慢慢了解。般若的智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從根本上解除我們衆生的痛苦。也就是說,我們要解脫,解脫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這個就是學佛修行的重點!

  所以佛法中所講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佛、菩薩、羅漢都有此智慧,不過佛菩薩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

  佛法中所說的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體證真相的智能。「佛、菩薩、羅漢都有此智慧,不過佛菩薩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這是要我們明白,不管是成就佛果,還是登地以後的菩薩,或者是四果的羅漢,都一樣的是因爲有般若的空慧而悟道解脫的,可見般若的重要!那麼,爲什麼有羅漢、菩薩和佛果之分呢?導師告訴我們:差別只是在心量的廣大有所不同,但是見法的智慧是一樣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要把握。不要以爲我們學大乘佛法,就以爲大乘見法與小乘見法不一樣,那就不對了。見法的智能都一樣,只是心量不同。譬如說,阿羅漢證四果,就可以入涅槃了。但是,菩薩心量廣大,不以爲這就圓滿了,而以緣苦衆生爲大悲願,「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薩曆劫修行,在利益衆生中實現自我的淨化和超越,待到福慧圓滿時,就是真正的成佛!

  因此菩薩應遍學一切法,菩薩雖學一切法,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間智慧的錯誤可以爲之揀除,融攝貫串使世俗慧亦成爲圓滿而合理的,從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見世間的一切,這就是上面所說廣義的智慧了。

  大乘佛法重視的是行菩薩道,要發菩提心和大悲願,還有般若的空慧,這就是大乘叁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悲願,自己解脫有受用了,但是不忍看到衆生的苦,所以發起悲心、悲願,願意累劫來人間利益衆生。那麼要利益一切衆生,就要有本領,要有內涵。

  所以,利益衆生就要遍學一切法。因爲衆生的根性差別很大,每一個人的習性也都不同,如何了解衆生的需要,如何知道他的問題出在哪裏,適合用哪一種法來引導他、啓發他,所以我們要真正的關懷衆生、利益衆生,就必須廣學一切法,不可能用一個法讓所有人都受用。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了解菩薩的悲心,不是爲自己,而是爲衆生!有的人認爲:我個人受用了就好,不管他人的事。當然自己要是能解脫,煩惱息滅,貪瞋癡能止息,也不錯。但是,如果能想到利益衆生,就是發了菩薩心。那麼我們有什麼本領去利益每一種不同根性的人?一個人如果自己要受用解脫,還不是很難,但是要真正的行菩薩道,難能可貴!真的不容易!

  受過菩薩戒的人都知道,菩薩戒中最大的一條戒就是——不厭棄衆生!衆生再壞,罪惡再大,還是一樣不能厭棄他,這是菩薩戒的根本!最重要!如果厭棄衆生,就不是菩薩。那麼想想看:對那些難降難伏的罪障深重的人,怎麼去感化他、利益他?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廣學多聞,要遍學一切法,目的就是爲了利益衆生。那麼要遍學一切法,就要有特殊的智慧,以此特殊的智能,慢慢的去揀除世間智慧的偏頗、錯誤處,在世間經常犯的過錯,然後加以修正。從世俗的智慧裏,去了解他哪裏不正確、哪裏需要修正,慢慢的才能夠融攝而貫穿。那麼世俗的智慧也慢慢的轉化到圓滿而合理。

  從根本的般若智慧體證到法性空,然後進一步從般若引出方便的智慧:衆生的煩惱是什麼?我們該用什麼方法來引導他?用怎樣的善巧去攝受他?這叫方便智。也就是說必須要先有根本智,才能引生方便智,那麼這個根本智就是般若的智慧。有了根本的般若智慧才能善巧方便的去引導、幫助每一種不同根性的衆生,這種智就叫方便智。

  這樣,我們就能夠正見世間的一切。世間的一切萬法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法法都是同一法性空。我們就不會在差別相中:喜歡的生貪愛,不喜歡的就瞋恨,就不會有這種分別執著了。了然法法緣起、法法無自性、法法無常。從這裏可以了解一切法共同的地方是什麼?就叫共相,就是法性的寂滅性!了解了,就不會在相上分別執著。

  了知法性的平等、法法道同,這叫無分別智。很多人不了解,誤以爲無分別就是不起心動念的不分別,這個不叫無分別,叫木頭!真正的無分別是講法性上法法平等、無分別,這叫無分別智。所以,只要念念與般若相應,念念自然就與法相應,與法相應就知道法法都是性空、同一法性。要注意!這裏導師指出一個重點:我們今天學般若、講空性、這是最圓滿的、最重要的,那麼其它的就不要了嗎?就像前面講的,般若重要,那麼前五度就不重要了嗎?不是這樣子的。

  常人對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種種誤解︰有些人以爲佛法所指的智能是特殊的,有了這特殊的智慧,其它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這種人忽略了遍學一切法門的經訓。

  我們有般若就好了,其它什麼都不要了,導師說這樣就錯了。菩薩要利益衆生,就一定要廣學一切法,才能方便善巧的引度衆生,不是只有一個般若就可以了。譬如說,衆生的根性不同,如果和每一種根性的人都講空性,有的人就接受不了,他把空理解爲什麼都沒有,他會怕斷滅,畏懼那個「我」會消失不見,不能信受。所以對這樣的人必須要善巧的說有,善巧的說一切萬法,只是這些法是緣起的,緣起就是如幻的、非實的。雖有如幻,不能說什麼都沒有。導師就告訴我們,要行菩薩道,爲了方便利益衆生,必須要遍學一切法,不是只要般若,其它什麼都不要。

  另一些人以爲世俗的知識,不可厚非,應當去學,可是學而不返,忘記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麼了。

  這兩方面都過于偏頗了。另一些人感到世俗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因爲每天要生活,沒有世俗智,事業也難做,人際關系也不好,所以什麼都要學。沒錯!什麼都應該學,但是導師告誡我們:不能因爲世俗智的需要,就落在世俗裏面,以爲那樣就好了,而忘記了佛法的特質。只有把握了佛法的特質,我們在萬法的事事物物中才不會染著,才能超越出來,不執著、不造業。如果認爲世俗什麼都好,然後就投入進去,而忘記佛法的根本,在世俗裏搞圓滿、搞圓融,執著、貪愛不能淡化,這樣的人與凡夫有什麼不同?所以,偏重般若智或偏重世俗智,這都是不正確的。雖然不能離開世俗來體驗第一義,但是不能因此而在世俗的曆練中忘記回頭了。要注意!怎麼樣才能恰到好處?我們開了般若的智慧,在萬法中又不粘著,又能利益衆生,要做到恰到好處,關鍵是如何去把握!

  所以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對佛法所崇重的特殊智慧致力以求,而世俗的一般智慧,也不能忽略。

  般若智和世俗智都要兼顧得恰到好處,但是最重要的是應該先「致力以求」般若的智慧,「致力」就是要很用功、很用心的、全心全意的先把般若的智慧具足。其實有了真正的般若的空慧,回過頭來在人間學習一切知識和了解萬法,才會容易把握,不會染著。所以般若智慧是根本,根本的智慧得到了,在人間才能不被萬法所惑、所迷。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其內容深細難了,

  我們解釋般若的時候,用「空」義來表達,用意境來說明,總是沒有辦法把般若的內涵完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