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41

  ..續本文上一頁有煩惱了,沒有社會和家庭的責任了再來用功。事實上有誰知道明天我們還在不在?生命的無常性,不是只有老才會死,也不是只有病才會死,每一剎那都是無常的過程,隨時都有可能入滅,怎麼能等!

  我常常譬喻:年輕的時候苦學知識充實自己,以後有了智慧和才能,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經濟不好,到老來就享福、自在了。如果年紀輕的時候不充實自己,每天覺得享受就好,過著奢侈的生活,以後年紀大了,沒有賺錢的才能,也沒有智慧,一切都不會圓滿,到老來就會更加艱辛困苦。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好好學佛充實自己,不去具足解脫的條件,那麼未來一定是很苦的,而且愈老愈苦、愈輪回愈墮落。現在做人還好,如果到叁惡道去就更慘了。

  所以,我們要把握每一個當下,不要因爲還年輕就等待。我告訴你,愈年輕愈早學,就會愈早解決這些問題,不要講死後,這一生就沒有問題,將來都不會有問題。了解了這一點的人就不會蹉跎歲月,不會等未來、等因緣,而會積極的創造解脫的因緣。所以,懂得把握當下的人未來就沒有苦惱。

  現在明白了我們一切的問題就在五蘊中,只要我們觀察和了解五蘊,就可以轉化,可以回到清淨的地方,可以了脫生死。這一生活著就會很幸福、很清淨、很自在,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所謂的生活品質:活著能清淨,死後就沒問題,活著不能清淨死後問題一大堆。《心經》直接契入的重點就是五蘊,要體會「五蘊皆空」就是重點。明白了,說空不是在否定一切緣起的萬法,緣起的萬法不離因果的現象,「此有故彼有」,是必然會有的。所以,我們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反而是成立一切萬法。這樣如實的理解,才不會誤解空義而入斷滅。

  如氫氧合成的水,有解渴、灌田、滌物等作用,有體積流動的形態,從此等形態作用上看,一般即認爲是實有的。然若以甚深智慧來觀察,則知任何作用與形態,都是依關系條件而假立的,

  這裏用水來作比喻:水是氫氧化合物,展現了水的形態、特性和作用。衆生看到水的相狀形態,感覺很實在,就執著在水的實有。這裏導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用般若的空慧來觀察,就知道這些形態與作用,只是關系的組合,條件的組合。當關系條件變的時候,這個形態和作用也變了。這樣的存在,不可能是永恒的,也不可能是實在的。

  譬如:我們到河邊去,看到水在流,每時每刻水都在流。每一個時間去都看到水在流,給人的感覺是那個河水還是一樣的一直在流,其實我們每一次看到的水都不一樣,前面的水流過去了,後面的水又流過來了,前水、後水不一樣,眼下看到的水已不是原來的水。但是,我們覺得這一條河就是這麼實在,好像永遠都在流。我們不知道那只是條件的假合,我們現在看到的和剛才看到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可是我們無法分辨出來,這種實有感就是衆生的慣性。

  如果用甚深的般若智慧,也就是用緣起的理念去看,就能看到河的真相,原來它是條件的組合,從水的元素來講是氫氧化合物,如果把它加溫,就會變成水蒸氣,水的形態就變了;冷卻了就會變成冰,形態也變了,功能也不一樣,那麼水有沒有不變的自性?沒有!都是條件的組合,隨著條件的變化,水的本身也會隨著變化,這樣的東西怎麼會是永恒的?

  我們對一切現象的愛染執著,都以爲那是實在的,才會愛,才會占有。如果知道是虛幻的,還會去占有它嗎?還需要用一生的心血去貪瞋癡、煩惱嗎?

  所以我就譬喻:一個冰塊,它一定會溶化的,雖然現出冰的形狀與實體,涼涼的還有解渴和消暑的功能。但是,如果抱著它一定會慢慢溶化,不會永恒存在。即使有它的功能也是暫時的,很快就過去了。了解了,你還會執著在冰會永恒嗎?

  但是我們執著的就是這個五蘊,最深的染著就是五蘊。明明知道這個身體一定會壞、會爛、看都不敢看,但是我們還會執著:五蘊是假相,但是裏面有一個真的、不生不滅、能來來去去的「我」,那就是衆生最大最大的自性見的執著!想想看,組合成身心的叫五蘊,五蘊離散了,哪裏能找到離開五蘊以外有一個叫靈魂的東西?這就是外道「離蘊計我」的觀念。一邊是執著五蘊就是我,一邊是執著五蘊以外還有一個我,這些都是執著。佛陀在開示法的時候,都是直接讓我們從五蘊身心上去體會,去觀察:五蘊中我不可得。那麼,離蘊外還有一個我可得嗎?怎麼找也找不到,但是我們還是執著在實有上,不然會很怕,怕我失掉了怎麼辦?所以我們衆生的我執都是從五蘊而來的,要明白!

  關系條件起了變化,形態也就變化了,作用也就不存在了。事物若是有實體性,則事物應永遠保持他固有的狀態,不應有變化,應不受關系條件的變動。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推理:實體性的東西是不變的;如果是永恒的,是實在的,那麼說有自性是對的,它是不變的。可是世間上的任何一法,哪一法是永恒不變的?慢慢去體會,從色法到心法都一樣,都在因緣條件的變化中緣生緣滅。

  事實上,一切法都不是這樣,如剝芭蕉一樣,剝到最後,也得不到一點實在的。

  這是用芭蕉來比喻:芭蕉是一棵樹,看起來實實在在的,但是當一層層把莖幹剝離,剝到最後裏面是空的,什麼也沒有。我們人也是一樣,這些條件組合起來的時候,就像一棵樹那麼實在的、堅固的立在那邊。如果從五蘊的組合來分析他,分析到最後也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實在的自性,最後只是「不可得」!我們講空、講無自性,在現象上體會到的,也就是「不可得」叁個字。這叁個字很重要!佛法講無常,就是常不可得!佛法講無我,就是我不可得!無常無我就要在五蘊中發現這個真相!注意!要體會到「不可得」叁個字的內涵,就了解佛法在講什麼!

  而我們都忽視了,有的學員說:「師父,我一觀照什麼都沒有,怎麼辦?」什麼都沒有是什麼意思?什麼都沒有叫做不可得。體會到「不可得」不就是已經「辦」了嗎?所以,在這裏特別提醒,「不可得」這叁個字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在觀照和修行中,都有可得的心,想要得到境界、想要看到境界、想要證入境界,都在有的觀念裏,而不知道「不可得」叁個字才是奧妙!那麼修行就不能安心:怎麼什麼境界都沒有?我告訴大家,什麼境界都沒有才是真境界!但是真正要什麼境界都沒有的人,一百萬個人中都找不到一個!因爲都在有裏面。這裏是重點!提醒一下,將來我們在禅修觀照時,真正進入那種狀態,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實相!而追求有境界的人很容易誤入歧途。

  諸法的存在,是如幻不實的,需要在諸法的當體了知其本性是空,這才不會執爲是實有了。

  這已經作結論了。我們看到一切法生起,存在,最後滅了,這個過程是必然如此的。所以雖有如幻,如幻不實。要了解如幻不實的真相,就在諸法的當體,在諸法的當下去觀察它、去明白它,了知其本性空寂。本性空寂的意思就是說:沒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

  所以,修行的人大都在對治中,不能真正究竟解脫,就是因爲體證不到本性空寂!爲什麼我們把煩惱和愛染當作實在的,一直在對治?如果是實在的,你對治得了嗎?對治就表示你認爲他是實在的。先肯定煩惱是實在的,再來和煩惱打仗,那是很胡塗的!我們首先要觀察我們的敵人在哪裏?他是真的嗎?如果不是真的,還需要對治嗎?

  如果了解一切煩惱都是因條件而産生,沒有永恒性;我們的貪愛是由于無知而産生的,是可以了解的,也沒有永恒性。因爲知道沒有永恒性,我們才能夠不受它欺騙而超越它,不再受其迷惑引誘。所以,消除煩惱與貪愛主要在明與無明,重點就在這裏!如果能發現當體本性是空,就不會執著在實有,就不會受它的引誘和迷惑,就不會起貪瞋癡和執著,這就是了解真相。

  我常譬喻:了解真相就像打開燈一樣,黑暗自然不存在。我們心中明白了,照見了法性空寂,那些煩惱、顛倒、執著、貪愛本來就不存在,也不用對治啦!這才是奧妙!問題在于衆生存在著很深的自我觀念: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有著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而且不斷的被灌輸一些錯誤的訊息:我們衆生業力深重,沒有辦法;我們造的業如須彌山那麼高,再怎麼修都沒辦法,唯有靠佛菩薩的加持、加被、救度,靠自力是不可能解脫的。

  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觀念,請問以後你還有辦法嗎?問題是我們都相信這個觀念,首先就否定了我們解脫的可能性!那還修什麼行?這個知見影響我們有多深你們知道嗎?所以我每一次和大家講法的時候,都在告訴各位:我們人人和佛菩薩在法性上都是平等的,他們能開悟,能解脫,能成爲佛菩薩,我們也可以啊!佛菩薩也是人做的,只要我們願意,我們也可以呀!所以我們談很多法,是讓我們了解:人人學佛,人人解脫,這是佛法的特質和佛法的妙用。

  在我們的意識裏面,有很多的負面的訊息已經根深蒂固了,對我們的影響是很深很深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破除那些錯誤的、負面的知見與觀念,當我們了解了煩惱的真相就不會受其迷惑。我個人的體會:佛法真的是非常奧妙與偉大的!只要我們人人學得正見,只要時時觀照,每一法都可以證明,可以體驗,就在這一生就能受用的,爲什麼要等死後誰來救你呢?一定要明白!我講這些話只是要破除你們觀念中固有的、錯誤的訊息。那些觀念不鏟除,你就會永遠在等待救度!那麼我們內在的潛能,本來具足的慈悲,永遠都沒有辦法展現出來!法法平等,在法性上講確實如此!大家要懂得法的重要,所以般若的空慧才能消除自性見和錯誤的知見。

  《般若經》的重點,就在于讓我們慢慢了解什麼是空,怎樣才能體證到諸法的本性空,也就是法性空寂—實相,才能真正的離執而超越、解脫。

  一分學者,以爲我無而法有,這是因于智慧淺薄的緣故。

  這就如前面講的,有人以爲「我」是不存在,而五蘊是實在的,所謂的我空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