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這是因爲沒有般若的空慧,對法體驗不夠深刻,只看到五蘊無我,不知道五蘊也本空。
在同一因緣法上,智慧深刻者,即能知其法空,所以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這裏的「深」不是世俗淺薄的世智聰辯,而是指能深達實相的智慧。真正有般若的深慧,就能了達一切法空。所以導師在《般若心經》裏有這句話:當有了深般若,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如果般若慧還比較淺薄,看到的只是部分、了解的只是部分,就不夠深刻,不能了達五蘊皆空,就會以爲五蘊是實有——我空法有,就會有這樣的執著。
從印度佛教的發展看,佛陀滅後到部派佛教大概五百年間,就産生了法有的觀念——叁世實有,或者是過未無體、現在實有,都有某一種實有的執著。所以《般若經》的闡發,充分展現了大乘的空慧和佛陀的本懷,目的就是在破除法有的觀念。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就在破除法有的思想,如果連法都能空,「我」自然不存在。所以法空的同時,一定是我空,一定要明白!大乘的廣觀萬法,爲什麼回過頭來我執就會破?一切法皆空了,「我」還有立足點嗎?五蘊也是法,五蘊都空了,那麼「我」在哪裏存在?這就是一個方法,從廣觀萬法破除對法的實有感,我就沒有立足點,「我」也必然會空!所以大乘的廣觀萬法也有他的意義。
有的譯本,譯照見五蘊皆空爲照見五蘊等自性皆空,自性就是含攝得不變、獨存的實體性,此實體性不可得,故曰皆空,而不是破壞因緣生法。
這一本《般若心經》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另一本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這裏講的就是鸠摩羅什翻譯的:「照見五蘊等自性皆空」,跟前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哪裏不同?多兩個字「自性」,那麼爲什麼下面這一本要讓我們明白的是自性皆空?因爲衆生執著實有自性,就是我執我見的根本!那麼玄奘法師爲什麼沒有寫「自性」二字?要注意!這就是唯識學的內涵!唯識學是自相有,緣起是不空的,依他起是不空,圓成實是不空,所以要注意!唯識與中觀的思想不同,所以翻譯出的經文就有差別。所以上次我告訴各位,如果要研究《般若心經》,可以把這兩種不同的版本拿來對照比比看,就知道幾個字的不同,意境就不一樣了。
所以爲什麼要講自性皆空?因爲自性不可得!自性含攝不變性、獨存性,有永恒存在的實體。自性的不可得,所以我們說他爲空,空是破除我們的我執和實有感,而不是破壞因緣法。
如果不講這個「自性」,只講「五蘊皆空」,那麼有的人會認爲在五蘊以外另外有一個實在的靈魂,或實有自性的東西,還會有所執著。
空從具體的有上顯出,有在無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沖突。
這幾句話要深刻的去了解,衆生的知見就在實有與實無裏:有的就不是無,無的就不是有。這裏講「空」要在哪裏顯現?就在具體的有上才能顯出來,不是把有否定了、消滅了才顯出空,這種空是空間的空:譬如說這個桌子在這裏,桌子占了這個體積位置,空間就被占掉,桌子拿開了,空間就顯出來了。這種「空」是空間的空,而這裏所講的「空」,不是指空間的「空」,是「性空」。也就是沒有實在性、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沒有獨存性,是緣起如幻的假有,所以說它空。這個「空」字不是在否定現象,而是在否定實有性。如果了解到這一步,那麼「空」在哪裏顯現?就在萬法的「有」上,才能說他——空,因爲這些「有」是緣聚的,是條件組合的,當條件發生變化,這個「有」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沒有永恒性、不變性,也不可能單獨存在,一定要條件組合。所以法法的現象當下就是空——當體即空,因爲沒有一法不從緣起。
我們首先了解了空是從有而顯現的,有就是在無自性的空上成立的。如果有實體性,有不變性,有永恒性,有獨存性,就不會變化,不變化就不能待緣而産生。所以現象的有要在空性上才能成立,形成一切萬法的生生不息。譬如說,如果沒有空間,法就不能産生,法也不能存在,如這張桌子占有這個位置,其它的東西就不能擺放在這裏了,只要有空間,隨時都可以擺放東西。所以 「有」和「空」的關系是相依相緣而相成,沒有矛盾。因爲空才能有,因爲有才顯出空,所以空有是不二的。
世俗的觀念剛好相反:有的就不是無,無的就不是有,有與無一定是相對的,不可能同時存在。以世俗的觀念來看,煩惱的時候,就表示不清淨。那麼如果能明白煩惱的本質不是實在的、不是永恒的、不是不變的,了解了真相,也就明白了煩惱的當下即是空。不相信,你們現在當下就可以試試看,現在我們講當下,你現在馬上觀察,所有的煩惱、過去的煩惱、一切的煩惱,當下去觀察它現在在哪裏,找找看有沒有?當下就體會!有沒有能找得到的?所以煩惱如果是實在的,現在應該存在;如果現在怎麼都找不到,表示煩惱的因緣消失,那麼這個煩惱也會隨著消失,所以怎麼找都找不到。但是如果用想就會有煩惱!所以「看」與「想」有不同的功能,注意!這是一個法的重點!找就是尋覓、觀察、觀照,用現在的語言叫「看」,向內「看」,那個煩惱怎麼找都找不到,如幻故。但是「想」的時候,煩惱就出來了,愈想愈痛苦,愈想愈悲哀,愈想愈氣憤!所以,「想」會有煩惱出來,如果「看」怎麼找都找不到煩惱。由于我們無始以來,大家都在「想」中習慣了,而且是妄想、顛倒妄想!爲什麼我教大家觀照的時候,用一個「看」,去覺知他、觀察他、尋找他,甚至可以感受他,就完全不一樣。就可以體會禅宗的公案說:「覓心了不可得」而悟道!爲什麼能悟道的原因也在這裏。
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相同,常人以爲有的不是沒有,空是沒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間劃著一條不可溝通的界限。依般若法門說︰空和有是極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統一的。
這就是我們學般若、了解空義最重要的地方。衆生的觀念都認爲有與空是相對而不能相融的。佛法處處都在講空,好像很消極,在否定萬法。其實不是,不能把空和有劃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來相對,如果這樣,就會産生很多矛盾和障礙。從表面上看,空和有好像相對,其實從般若的角度、從空性的角度來看,二者是統一的:依有明空,依空顯有。二者是相依相緣而不是相對的,也叫作「空有不二」,是相融而且相成的。
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
人們常常于萬法之外,去尋求一個清淨,或在五蘊外求一個自性,這就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法真義的地方。佛陀說法,目的是要我們了解真相,就在現象上去把握法的當體即空,也就是本性空。
一切法本來就是畢竟空,一切法的實相是法性寂滅。就在對空性的體證、了解中,反過來就能了解現象界爲什麼能緣起?爲什麼生生不已?緣起法環環相扣,此有故彼有。有這個因,有這些條件,就必會産生某一種結果。因與果之間一定有其必然理則和必然性!就是因爲空,才能産生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因果」。
緣起法就是因果系。了解空義才能了解因果法則。因爲本性空,所以才能成立因果關系。如果以爲空,因果就不能成立,這是錯解空義!正因爲空,因果才能成立!所以同樣的法,如果體會的深度不夠,就會執著在表面上,而不能得到所謂的般若空慧,就不能進行深觀,就不能見法,也就看不到實相!
能這樣的觀察、體驗,即得度一切苦。
了解了緣起法,正見建立了,我們就能在生活和生命中去觀察他、去體驗他。當真的明白了,就是身心的體驗而不是觀念的了知,這叫證入。那個時候你就再也不會顛倒執著,再也不會痛苦煩惱,就是「度一切苦厄」!就是真正的到彼岸、解脫了。所以《般若心經》主要是告訴我們般若的重要。深般若告訴我們就在五蘊上下手。如果真正體證了、明白了,要起煩惱都很難,要顛倒也很難,這叫「度一切苦厄」。這才是真正的達到了煩惱的永滅,貪瞋癡的永滅,這才是真正的解脫受用!
所謂貪瞋癡的永滅,就是煩惱不再起。我看到很多人教的修行方法,會有某一個程度的功能和受用,但是不能達到所謂的永滅。永滅是不再起,是實實在在的受用,這才是佛法講的到彼岸——「度一切苦厄」。如果只是得到某一個功能,某一個受用,當下心情好一點,過一段時間,習性、毛病又來了,觸到因緣又起苦惱和顛倒執著了,這不叫永滅。佛法要談的就是真正的「度一切苦厄」!
如果我們對法不了解,知見建立得不正確,所用的方法也不對,不可能真正的體證空性。只能有知見上的了解,斷不了煩惱,不能達到貪瞋癡的永滅。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勵志文選,教人行善慈悲,對治煩惱都只是某一個程度的功效,但是煩惱不能永滅。這一點是佛法與世間、其它宗教不共的地方。「究竟」兩個字就是達到煩惱永滅的那種受用。所以,我們要分別抉擇佛法與世俗的知見、和外道修行方法的不同在哪裏?佛教爲什麼說只有佛法是唯一究竟?這不是亂說的。佛陀體證的就是涅槃,是真的不再起痛苦煩惱與顛倒執著的。
徹底的度苦,必須體驗空性,了知一切法空,生死間的苦痛系縛,才能徹底解除。
所以對「空」義的了解、空性的體證的重要可見一斑!大乘佛法用一個「空」字來涵蓋其它所有的法門。空性的體證就涵蓋了叁法印。空性就是實相,所以叫一實相印。把叁法印融攝于一個空性的體證,就可以了達,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其實體證空性與體證叁法印是一樣的。
所以在說了「照見五蘊皆空」後,接著說「度一切苦厄」。
「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就不能度一切苦厄」。我們學佛修行,目的是要解脫,要了生死。「照見五蘊皆空」極爲重要!是最關鍵的地方!修行如果不把握這個根本,不是在體證法的空性上下工夫,而是都在「有」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