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这是因为没有般若的空慧,对法体验不够深刻,只看到五蕴无我,不知道五蕴也本空。
在同一因缘法上,智慧深刻者,即能知其法空,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深」不是世俗浅薄的世智聪辩,而是指能深达实相的智慧。真正有般若的深慧,就能了达一切法空。所以导师在《般若心经》里有这句话:当有了深般若,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般若慧还比较浅薄,看到的只是部分、了解的只是部分,就不够深刻,不能了达五蕴皆空,就会以为五蕴是实有——我空法有,就会有这样的执着。
从印度佛教的发展看,佛陀灭后到部派佛教大概五百年间,就产生了法有的观念——三世实有,或者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都有某一种实有的执着。所以《般若经》的阐发,充分展现了大乘的空慧和佛陀的本怀,目的就是在破除法有的观念。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在破除法有的思想,如果连法都能空,「我」自然不存在。所以法空的同时,一定是我空,一定要明白!大乘的广观万法,为什么回过头来我执就会破?一切法皆空了,「我」还有立足点吗?五蕴也是法,五蕴都空了,那么「我」在哪里存在?这就是一个方法,从广观万法破除对法的实有感,我就没有立足点,「我」也必然会空!所以大乘的广观万法也有他的意义。
有的译本,译照见五蕴皆空为照见五蕴等自性皆空,自性就是含摄得不变、独存的实体性,此实体性不可得,故曰皆空,而不是破坏因缘生法。
这一本《般若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另一本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里讲的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照见五蕴等自性皆空」,跟前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哪里不同?多两个字「自性」,那么为什么下面这一本要让我们明白的是自性皆空?因为众生执着实有自性,就是我执我见的根本!那么玄奘法师为什么没有写「自性」二字?要注意!这就是唯识学的内涵!唯识学是自相有,缘起是不空的,依他起是不空,圆成实是不空,所以要注意!唯识与中观的思想不同,所以翻译出的经文就有差别。所以上次我告诉各位,如果要研究《般若心经》,可以把这两种不同的版本拿来对照比比看,就知道几个字的不同,意境就不一样了。
所以为什么要讲自性皆空?因为自性不可得!自性含摄不变性、独存性,有永恒存在的实体。自性的不可得,所以我们说他为空,空是破除我们的我执和实有感,而不是破坏因缘法。
如果不讲这个「自性」,只讲「五蕴皆空」,那么有的人会认为在五蕴以外另外有一个实在的灵魂,或实有自性的东西,还会有所执着。
空从具体的有上显出,有在无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冲突。
这几句话要深刻的去了解,众生的知见就在实有与实无里:有的就不是无,无的就不是有。这里讲「空」要在哪里显现?就在具体的有上才能显出来,不是把有否定了、消灭了才显出空,这种空是空间的空:譬如说这个桌子在这里,桌子占了这个体积位置,空间就被占掉,桌子拿开了,空间就显出来了。这种「空」是空间的空,而这里所讲的「空」,不是指空间的「空」,是「性空」。也就是没有实在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没有独存性,是缘起如幻的假有,所以说它空。这个「空」字不是在否定现象,而是在否定实有性。如果了解到这一步,那么「空」在哪里显现?就在万法的「有」上,才能说他——空,因为这些「有」是缘聚的,是条件组合的,当条件发生变化,这个「有」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没有永恒性、不变性,也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要条件组合。所以法法的现象当下就是空——当体即空,因为没有一法不从缘起。
我们首先了解了空是从有而显现的,有就是在无自性的空上成立的。如果有实体性,有不变性,有永恒性,有独存性,就不会变化,不变化就不能待缘而产生。所以现象的有要在空性上才能成立,形成一切万法的生生不息。譬如说,如果没有空间,法就不能产生,法也不能存在,如这张桌子占有这个位置,其它的东西就不能摆放在这里了,只要有空间,随时都可以摆放东西。所以 「有」和「空」的关系是相依相缘而相成,没有矛盾。因为空才能有,因为有才显出空,所以空有是不二的。
世俗的观念刚好相反:有的就不是无,无的就不是有,有与无一定是相对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以世俗的观念来看,烦恼的时候,就表示不清净。那么如果能明白烦恼的本质不是实在的、不是永恒的、不是不变的,了解了真相,也就明白了烦恼的当下即是空。不相信,你们现在当下就可以试试看,现在我们讲当下,你现在马上观察,所有的烦恼、过去的烦恼、一切的烦恼,当下去观察它现在在哪里,找找看有没有?当下就体会!有没有能找得到的?所以烦恼如果是实在的,现在应该存在;如果现在怎么都找不到,表示烦恼的因缘消失,那么这个烦恼也会随着消失,所以怎么找都找不到。但是如果用想就会有烦恼!所以「看」与「想」有不同的功能,注意!这是一个法的重点!找就是寻觅、观察、观照,用现在的语言叫「看」,向内「看」,那个烦恼怎么找都找不到,如幻故。但是「想」的时候,烦恼就出来了,愈想愈痛苦,愈想愈悲哀,愈想愈气愤!所以,「想」会有烦恼出来,如果「看」怎么找都找不到烦恼。由于我们无始以来,大家都在「想」中习惯了,而且是妄想、颠倒妄想!为什么我教大家观照的时候,用一个「看」,去觉知他、观察他、寻找他,甚至可以感受他,就完全不一样。就可以体会禅宗的公案说:「觅心了不可得」而悟道!为什么能悟道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相同,常人以为有的不是没有,空是没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间划着一条不可沟通的界限。依般若法门说︰空和有是极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的。
这就是我们学般若、了解空义最重要的地方。众生的观念都认为有与空是相对而不能相融的。佛法处处都在讲空,好像很消极,在否定万法。其实不是,不能把空和有划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来相对,如果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和障碍。从表面上看,空和有好像相对,其实从般若的角度、从空性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统一的:依有明空,依空显有。二者是相依相缘而不是相对的,也叫作「空有不二」,是相融而且相成的。
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
人们常常于万法之外,去寻求一个清净,或在五蕴外求一个自性,这就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法真义的地方。佛陀说法,目的是要我们了解真相,就在现象上去把握法的当体即空,也就是本性空。
一切法本来就是毕竟空,一切法的实相是法性寂灭。就在对空性的体证、了解中,反过来就能了解现象界为什么能缘起?为什么生生不已?缘起法环环相扣,此有故彼有。有这个因,有这些条件,就必会产生某一种结果。因与果之间一定有其必然理则和必然性!就是因为空,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果」。
缘起法就是因果系。了解空义才能了解因果法则。因为本性空,所以才能成立因果关系。如果以为空,因果就不能成立,这是错解空义!正因为空,因果才能成立!所以同样的法,如果体会的深度不够,就会执着在表面上,而不能得到所谓的般若空慧,就不能进行深观,就不能见法,也就看不到实相!
能这样的观察、体验,即得度一切苦。
了解了缘起法,正见建立了,我们就能在生活和生命中去观察他、去体验他。当真的明白了,就是身心的体验而不是观念的了知,这叫证入。那个时候你就再也不会颠倒执着,再也不会痛苦烦恼,就是「度一切苦厄」!就是真正的到彼岸、解脱了。所以《般若心经》主要是告诉我们般若的重要。深般若告诉我们就在五蕴上下手。如果真正体证了、明白了,要起烦恼都很难,要颠倒也很难,这叫「度一切苦厄」。这才是真正的达到了烦恼的永灭,贪瞋痴的永灭,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受用!
所谓贪瞋痴的永灭,就是烦恼不再起。我看到很多人教的修行方法,会有某一个程度的功能和受用,但是不能达到所谓的永灭。永灭是不再起,是实实在在的受用,这才是佛法讲的到彼岸——「度一切苦厄」。如果只是得到某一个功能,某一个受用,当下心情好一点,过一段时间,习性、毛病又来了,触到因缘又起苦恼和颠倒执着了,这不叫永灭。佛法要谈的就是真正的「度一切苦厄」!
如果我们对法不了解,知见建立得不正确,所用的方法也不对,不可能真正的体证空性。只能有知见上的了解,断不了烦恼,不能达到贪瞋痴的永灭。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励志文选,教人行善慈悲,对治烦恼都只是某一个程度的功效,但是烦恼不能永灭。这一点是佛法与世间、其它宗教不共的地方。「究竟」两个字就是达到烦恼永灭的那种受用。所以,我们要分别抉择佛法与世俗的知见、和外道修行方法的不同在哪里?佛教为什么说只有佛法是唯一究竟?这不是乱说的。佛陀体证的就是涅槃,是真的不再起痛苦烦恼与颠倒执着的。
彻底的度苦,必须体验空性,了知一切法空,生死间的苦痛系缚,才能彻底解除。
所以对「空」义的了解、空性的体证的重要可见一斑!大乘佛法用一个「空」字来涵盖其它所有的法门。空性的体证就涵盖了三法印。空性就是实相,所以叫一实相印。把三法印融摄于一个空性的体证,就可以了达,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其实体证空性与体证三法印是一样的。
所以在说了「照见五蕴皆空」后,接着说「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就不能度一切苦厄」。我们学佛修行,目的是要解脱,要了生死。「照见五蕴皆空」极为重要!是最关键的地方!修行如果不把握这个根本,不是在体证法的空性上下工夫,而是都在「有」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