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得,獨存性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
「不可得即是空」,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從一切法的相上觀察,真正的了知他的常不可得、實在性不可得、獨存性不可得,就能體證到空。那麼要在哪裏體證空性?就在一切法的現象上去了解他真的沒有永恒性、沒有獨存性、沒有實在性,空性就是從這裏去體會的!並不是以修定的方式把我們的意識暫時伏下來,不起分別就是解脫了,不是的!這只是修定,而不是慧觀的體證!注意!大乘的修行爲什麼要從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因爲在利他中,我們的心靈在內六根觸對外六塵的過程中,會産生一些變化和作用,就更容易體會法的無常性、無我性和涅槃性,也就是最容易體會到空性。
如果緣起的正見真正建立得穩固,當你在根塵相觸或與萬法接觸的過程中,自然就會與法相應,剎那中就會體會到法的無常性、無我性、寂滅性,那時候每一剎那都有證悟的機會!所以,建立正見有多麼重要!沒有正見,思惟模式還是在以往的慣性裏、我執裏、愛染裏,怎麼能體證到空性而解脫?明白了,就知道爲什麼修行首要是建立正見?八正道爲什麼以正見爲導?六波羅蜜爲什麼以般若爲導?沒有正見與般若的空慧,任你怎麼修還是盲修瞎練而已,很容易落入外道的陷阱而不自知!
空,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
導師的每一句, 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的了解其中的涵義卻不容易呀!我們要在哪裏體證空?「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很多人不了解空,以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也不講因果了,可以隨心所欲了。「空」在哪裏顯現?就在因果中顯現。如果不是空,就沒有因果的關系存在!因爲「空」的涵義就是沒有永恒性、不變性、獨存性,所以法法必是因緣條件的組合。剎那剎那都在遷流變化,這樣才能産生因果的關系啊!如果是不變的,因果就不動了,怎能産生因果關系。也正因爲無自性,本來空,所以因果才能成立,萬法才能成立。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就是這個意思。
很多人不了解空義,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是斷滅,這是大錯特錯!真正懂得空義的人,就知道「空」不是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沒有。那麼,我們要成就真正的解脫,如理的體證空義,就要從因果事相上去觀察體會。不能因爲談空性,就偏廢了事相。
即事物的無常變化,無我不實,自性寂滅。
看到事事物物的遷流無常變化,就在這裏審細的觀察他,就會體會他沒有永恒性、獨存性、實在性,一切法必歸于滅,是因爲法爾如是、本來寂滅,沒有一法不滅。大乘學人,能把握這個重點,就不會執理廢事了。很多人怕學了佛法,一天到晚談空,會不會消極而厭棄人生什麼事都不做了?絕不可能!我常常講:真正懂得空義的人,會積極的具備解脫的條件,福慧雙修。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解脫,這樣的人,決不會浪費生命的時光。他會把握每一個因緣來充實、曆練自己,具足自己應該具足的條件,這樣的人生會消極嗎?現實社會中,要做一個實業家、企業家,用一生幾十年的時間還不一定成就,成功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而要成佛、要解脫,更要具備應有的條件。要具備這些條件是不能離開因果事相的,怎麼能夠輕輕忽忽的生活,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呢?所以,如果我們的生活是消極、懈怠、放逸、隨波逐流,就是因爲還不懂佛法!所以千萬不要錯解法義!沒有明確學佛的目的和佛法的涵義!我們看到很多人在批評佛法,那些批評的人懂佛法嗎?如果懂佛法的人就不會批評了!
以空——一實相印貫通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每爲一般人所不了解,所以特別指出來。
大乘的空義是究竟而圓滿的。大乘的空——一實相印,即涵蓋了小乘的叁法印。叁法印即是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叁法印。所以叁法印和一實相印是無二無別的,二者的內容和本質是一樣的。明白了這些,大乘就不會批評小乘,小乘也不會毀謗大乘,大小乘诤執的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一定要講大小,只是心量上、行願上的大小不同而已,對法的體證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我常講:真理不可能有兩個,如果說大乘是對的,小乘是錯的,那麼問題就大了!如果說小乘是對的,大乘是錯的,問題也大了!所以大小乘之間産生的矛盾只是因爲彼此的不了解而已。
導師對法的抉擇,是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法源是什麼?其過程中産生了什麼樣的流變?我們在講根本佛法的目的,是因爲大乘佛法裏面確實有一些流變的現象,也摻進很多外道的思想進來,所以我們要厘清這個根源,就要往前追溯,看到佛法的發展實態和根本意趣,才有真正的智慧和能力來抉擇大乘佛法中所謂方便與究竟了義的區別,才有擇法眼。大乘雖然有很多的體系、很多的宗派,都是佛法沒有錯,但是有究竟、有方便。那麼我們憑什麼來抉擇什麼是究竟?什麼是方便?就憑這樣的正知正見!導師對佛教和衆生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我們能把兩千多年來的佛法一以貫之,讓我們後學者知道真正的佛法的內容和解脫的內涵。
我常常講,佛教內部宗派體系之诤、大小之诤、空有之诤、方便與究竟之诤,诤論了很久,到今天還在诤。其中的原因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這裏特別的指出這個重點讓我們明白,很重要!
般若是通達真理的智慧,與世間的一般知識不同。般若──實相慧,即能真知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如果我們真的通達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或者真的通達一實相印——空,有了這樣的智慧,才叫般若。了解諸法實相、真理法則原來如此!所以,能讓我們明白真理實相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不是人間的聰明才智。
凡是真理,要合乎叁個定義:
(一)、凡是真理,必定是本來如此的;
真理,千古以來都一樣。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因爲他本來就這樣!
(二)、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
「必然」就是一定是這樣的,不可能改變的。
(叁)、還必是普遍如此的,
真理在中國是這樣,在美國還是這樣;在東方如此,在西方也如此,不論古今中外,真理都是普遍存在的。這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理則就叫真理。
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如微塵,都是如此的。
我們就用這個標准來衡量一切法,哪一法符合這個原則?就是叁法印!就是空性!離開這個標准來說真理,那只是主觀的認爲而已。
這近于哲學者所說的「最一般的」或「最哲學的哲學」。但哲學家所說的,由于推論、假定,或由于定境,與佛法不同;
導師指出,世間的哲學和一般宗教對于真理的探討,都是用想象的、歸納的、邏輯的、推理的、假定的方法來研究,沒有辦法親身驗證。另外有一些宗教也修禅定,在定境裏面會有很多身心上特別的、神秘的體驗,從這種神秘的經驗中而推想出有一個上帝或形而上的實在,這與佛法不同。
佛法是佛陀及其弟子們,以般若親自證得的。
真理法則,不論是無常、無我到涅槃、或者是空性的直接體證,是人人都能夠驗證的。佛和聖弟子們能體證,我們只要以正確的方法,一樣也可以親證,這才叫真理。如果說某某人有特殊的、與衆不同的條件,只有他才能證得,而我們一般人再怎麼修都不可能體證,那不叫真理。真理是平等的,任何一個人,都有體證真理的根本條件,這才叫真理。所以,真理是必然如此,一定如此的,因果之間有其必然性,沒有這個必然性就不叫真理。我們修行要驗證能不能達到對真理的體悟,能不能受用,這才是智慧!不是你告訴我,我就相信,然後到死後才能證明,死了怎麼證明?
至于普通的知識,大概可以分做兩種︰(一)、有些認識,即常識(科學也是常識的精製)可以知道是錯誤的。(二)、有些認識,常識即使是科學,也不能知道是錯誤的。
世間的知識,我們可以了解到某一部分是對的或是錯的,但是有某一部分,即使是如此發達的科學也還是沒有辦法了解。
常識上以爲不錯誤的,爲大家甚至世間學者所共同承認的,都是外由五根緣境,以及內由意識分別所得到的影像,即爲世間的真實,或者即作爲真理看。
在世間,我們以所知的常識來判斷,我們大家所共見的,尤其是一些專家學者所共識的,我們往往都認爲是正確的。其實,這是由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外面的一切境界後,再由第六意識去分別,而留下的影像。那麼,我們就認爲這些外在的都是實在的、都是真實的。只要你認爲如此,我也認爲如此,大家都認爲如此的,都以爲是真理了。
依佛法,常識可以知道是錯誤的,有些是完全錯誤的,或也有相對真實性的。
從佛法的角度觀察事物,的確與世間有很多差別。確實是有一些知識完全是錯誤的,但是有一些也不是完全錯誤,還有相對的真實性。
如小孩看到「雲駛月運」,以爲月亮是在跑,這當然是錯誤的;但這種錯誤在眼根緣境的印象上,有他相對的客觀性。不過成人以意識推察,知道由于雲的飛行,這才以意識比量修正根識的似現量。雖明明見到月亮飛行,而不以爲然,說這是錯誤的認識。
仰望夜空,會看到月亮在跑。其實月亮哪有在跑,是雲在飛。但是給人的感覺好像月亮在跑。以我們的所知來判斷,也可以了解那種認識是不對的。但是,在我們印象上産生的感覺有其相對的客觀性。成人的知識比較豐富,理解力比較強,也有較強的推察能力。對事物經過審察、抉擇、推理叫比量,不只是現前當下的、現量的那種感覺。通過推理,也可以了解原來不是月亮在跑,是雲在飛。
這種認識,在人類知識的發展中,不斷在進步,不斷在修正自己過去的錯誤。
過去有很多科學家、哲學家,他們發現某一種理論、定律,就認爲是不變的真理,但是,後來都被推翻了。當時被人們認爲是新發現、新發明的理論和定律,而後面…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