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5

  ..续本文上一页,那就是执着。如果把方便当作究竟的时候,就会执着在方便上,那个方便久了就变成病。所以,看到不适合时代的方便,我们就应该改善它,这就是太虚大师想要做的。

  众生的需要,众生心灵的空虚,实在也要有一些善巧,所以有一些法会,做一些法事也是让人安心。可以作为入道的方便。但是如果连正见都不讲了,究竟第一义都不宣扬了,反而会让人们对佛法误解了。面对人间的生生死死,只是在那边敲打念唱,超渡亡魂,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解决众生的痛苦烦恼了。这样的佛法比外道还不如!看到中国的佛教在清末民初的那种衰败的现象,有识之士都会很痛心,都会想到改革,还佛教本来面目。这就是太虚大师想要做的事情。

  而一般保守者忽略诸法无常无我,所以多方反对。

  一个人要出来改革,一定会破坏当前安定的那种状态,既得利益者不想修正、不想改革。所以大师的改革一定会有很多阻力。那么造成这种阻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保守者忽略了诸法无常无我的本质,才会反对。

  但大师仍以勇猛心、无畏心为佛法奔走呼号。由此看来,若真能悟证──即使少分了解空义,对于行事,也必能契合时机,勇往直前。

  如果明白了空义的重要,即使我们今天不能真正的、彻底的体证空性,只要有一部分的了解和体证,对我们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了解大乘的空义,只要在你生命中稍微有一点点体会,也会精神焕发,产生积极的、毫不懈怠的精进力!那时,自己有一分的受用,也会希望众生得到受用,就会更加关怀众生,利益众生。

  所以对佛教也好,对众生也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希望振兴佛法,帮助众生,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今天我们讲大乘菩萨道,就要关怀众生,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那么怎么样来?用什么心态来?用什么力量来?还是要靠对般若与空性的体证,才会有那个力量!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的发心,也不是空发心,发心跟妄念只一线之差。我们今天能深入了解法的内涵,能依法奉行,多少会有一点体会,这样产生的信心就不同。很重要!所以我们真的要行菩萨道,要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有本钱(内涵)的,真的要有对般若、空性的体会,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有了般若的空慧,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无畏,不怕生死、不怕轮回,那才是真正的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这种无畏要依靠什么——般若的空慧!所以我们今天谈的点点滴滴,都是在让我们明白从根本佛法到大乘的不共在哪里?般若的不共在哪里?什么是般若的空慧?如何能把握?行菩萨道不是空谈,不是只有空愿,一定要有真正的内涵!

  菩萨悟证了空的真理,即于此空性中融摄贯串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

  「空」的涵盖面其实很广,如果我们把「空」当作三法印中空解脱门的「空」,那么就缩小了「空」的范围。这里讲的空性是一个总持,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这里就是让我们明白,当我们真正了解和体证空性的时候,也就了解、体会了三法印,也就能直接的契入涅槃!注意!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学南传的佛法,他们一定要透过一些次第,一步一步的先体证无常,然后体证无我,最后才能进入寂灭涅槃的体证?而大乘的不共法,不共在哪里?大乘是直接从空性上的体证,直接就能契入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不共处!大乘对于空性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明白!

  因为,我们要了解空,须从这三方面去理解:(一)、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这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既没有不变性,所以都是无常变化的。从否定不变性说,即是空。

  这是在讲三法印中的无常法则。一切法不可能永恒不变,万法每一剎那都在迁流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也就是没有不变性。但是,如果认为无常是实有的,就会执着有一个无常,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了解无常的涵义。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变性就是常,否定不变性就知道「常不可得」。可以说无常,也可以说常不可得。那么这个常不可得,就是空!其实无常就是空!我们在讲缘起法时就讲过,一切法都是因缘的组合,凡为一法的条件,其本身还是组合的,还是缘起的。因缘的层层无尽,就说明没有一个常恒独存的第一因。这样的观念就在否定常,同时也显出空义。

  (二)、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从否定独存性说,也即是空。

  世间没有可以独存的东西。万法都是众多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条件就能形成一法,如果是单一的条件就有「独存性」了。组合万法的条件都没有单一的,所以没有独存性,「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的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我」就是真常的、不变的、独存的,所以叫「我」。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缘聚缘灭的,就说明没有独存性。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无常与无我之间相依相缘的关系。从空的角度、从否定独存性来说也就是空。

  (三)、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常人总以为世间事物有他的实在性,这是一种错觉,克实的推求起来,实在性是不可得的;实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

  万法既然是缘起的,是众多条件的组合,是剎那迁流不住而即生即灭的,就没有永恒、没有实在的!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宇宙是微尘的组合,由于微尘的组合形成地球、星球,形成万法;很多的星球组合成太阳系;很多的太阳系组成银河系;无数的银河系形成宇宙。但是注意!如果这个微尘是实在的,微尘是单一的,那么这个微尘就是第一因了。其实,从法的角度来看,微尘还是不可得,微尘还是缘起的,所以没有实在性。

  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五蕴的和合,五蕴的和合是假我、幻有。所以身心里面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实在的「我」,所以,「我」不可得。这是大小乘都不否定的。但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的教义里,说假合里面实在的我不可得,但五蕴总是实在的,就会执着于五蕴的实有性,即所谓的「我空法有」。但是大乘讲到一切法空,因为组合成假我的五蕴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所以也不是实有的,这个很重要!不然我们还是有实有性的感觉,就有立足点,那个自性执、我执就破不了。可是外道在身心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就会幻想:在五蕴身心以外,还有一个实在性的东西存在,叫「大我、梵我、上帝、主宰……」这种实有感就是外道不能解脱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里我们要明白,实在性的不可得,也就是空。

  这三个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常不可得是空,单一性的我不可得也是空,实在性不可得也是空。所以,空就涵盖了三法印。注意,这很重要!大乘佛法主要把握的就是空义及空性的体证。体证空性的人,就能体会涅槃寂静;真正体会到空性的人,也就彻底的了知无常与无我。注意!此处很重要!现在很多的争论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些内涵!如果我们修行直接从体证空性下手,就可以直接体证涅槃!如果站在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的次第上来讲,就非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可。但从大乘空性的体证来讲,直接契入涅槃、直接体证法性的寂灭性是可以的。所以很多争论其实都不必要,只是个人站的立场角度和所体会的内容不同而已。不论是从次第的三法印的体会证入涅槃也好,还是直接契入空性而证入涅槃也好,只要能证入涅槃就是我执的消融,也就不会有争论了。

  三法印从否定的方面说──泯相证性,即是显示空义的。

  「否定的方面」,是指对现象实有感的否定。有时候我们常会感到烦恼贪瞋痴总是去不掉,总感觉烦恼那么实在!其实我们都是执着在现象上以为都是实在的。不论从三法印入手也好,还是从空性直接体会也好,一切相是实在的吗?一切相有它的实在性、不变性、永恒性、单一性吗?可得吗?确实了解了一切法的虚妄性、如幻性——虽有如幻,看起来很真实,但是我们要了解它的剎那不住,它是一直在迁流变化的。每一法就像一个冰块,看起来是有,但是它时刻都在融化,任何一法都是剎那不住的。了解了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执着于任何一个相,不论那个相停留多久,在我们感觉有几年、几十年,其实他是剎那在迁流的,没有一个相是不变的、不动的、永恒的!

  我们刚刚看到的现象与现在看到的现象都是一样吗?其实已经变了,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很深入的体证,没有了解而已。真的明白法的如幻性、剎那即生即灭,还能执着哪一法?即使你执着它,你能留得住吗?它能停留吗?你能永远的占有吗?可见对法的体会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把一一法当做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执着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对诸法实相的了解,总以为一切法那么实在!名啊、利啊、恩爱啊,一切的占有是那么实在,情绪起落的那种满足也是那么实在。其实,哪一法是实在的、能住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活在虚妄里,不知道自己活在迁流变化中,这就是对真相的不了解——无明。佛陀把他体证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只要顺着这样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去体验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只是外面的万法,还有我们内在的身心,哪一法不是如此!当我们真的明白时,还会执着吗?《般若经》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了解什么叫真相?只有缘起的空慧才能了解真相,才能不住。不住就是不取、不染。这都是重点!当了解了真相,慢慢的对一切法就不执着了,对相的实有感自然泯灭、歇下来,不会在相上执着,心灵慢慢的凝聚不再染着。当因缘适当时,嗄!一下子就能体证到空性——泯相证性。那个时候叫身心俱寂,或叫能所俱泯,就能体证到真正的空性了。

  不变性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