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那就是執著。如果把方便當作究竟的時候,就會執著在方便上,那個方便久了就變成病。所以,看到不適合時代的方便,我們就應該改善它,這就是太虛大師想要做的。

  衆生的需要,衆生心靈的空虛,實在也要有一些善巧,所以有一些法會,做一些法事也是讓人安心。可以作爲入道的方便。但是如果連正見都不講了,究竟第一義都不宣揚了,反而會讓人們對佛法誤解了。面對人間的生生死死,只是在那邊敲打念唱,超渡亡魂,以爲這就是佛法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解決衆生的痛苦煩惱了。這樣的佛法比外道還不如!看到中國的佛教在清末民初的那種衰敗的現象,有識之士都會很痛心,都會想到改革,還佛教本來面目。這就是太虛大師想要做的事情。

  而一般保守者忽略諸法無常無我,所以多方反對。

  一個人要出來改革,一定會破壞當前安定的那種狀態,既得利益者不想修正、不想改革。所以大師的改革一定會有很多阻力。那麼造成這種阻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保守者忽略了諸法無常無我的本質,才會反對。

  但大師仍以勇猛心、無畏心爲佛法奔走呼號。由此看來,若真能悟證──即使少分了解空義,對于行事,也必能契合時機,勇往直前。

  如果明白了空義的重要,即使我們今天不能真正的、徹底的體證空性,只要有一部分的了解和體證,對我們也會産生積極的作用。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深入了解大乘的空義,只要在你生命中稍微有一點點體會,也會精神煥發,産生積極的、毫不懈怠的精進力!那時,自己有一分的受用,也會希望衆生得到受用,就會更加關懷衆生,利益衆生。

  所以對佛教也好,對衆生也好,會産生一種積極的力量,希望振興佛法,幫助衆生,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今天我們講大乘菩薩道,就要關懷衆生,願意生生世世來人間利益衆生。那麼怎麼樣來?用什麼心態來?用什麼力量來?還是要靠對般若與空性的體證,才會有那個力量!

  所以,我們講菩薩道的發心,也不是空發心,發心跟妄念只一線之差。我們今天能深入了解法的內涵,能依法奉行,多少會有一點體會,這樣産生的信心就不同。很重要!所以我們真的要行菩薩道,要生生世世來人間利益衆生,「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有本錢(內涵)的,真的要有對般若、空性的體會,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有了般若的空慧,才能生起真正的大無畏,不怕生死、不怕輪回,那才是真正的對法有了一定的體會!這種無畏要依靠什麼——般若的空慧!所以我們今天談的點點滴滴,都是在讓我們明白從根本佛法到大乘的不共在哪裏?般若的不共在哪裏?什麼是般若的空慧?如何能把握?行菩薩道不是空談,不是只有空願,一定要有真正的內涵!

  菩薩悟證了空的真理,即于此空性中融攝貫串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

  「空」的涵蓋面其實很廣,如果我們把「空」當作叁法印中空解脫門的「空」,那麼就縮小了「空」的範圍。這裏講的空性是一個總持,涵蓋了無常、無我、涅槃叁法印。這裏就是讓我們明白,當我們真正了解和體證空性的時候,也就了解、體會了叁法印,也就能直接的契入涅槃!注意!這個很重要!爲什麼很多人學南傳的佛法,他們一定要透過一些次第,一步一步的先體證無常,然後體證無我,最後才能進入寂滅涅槃的體證?而大乘的不共法,不共在哪裏?大乘是直接從空性上的體證,直接就能契入涅槃!這就是大乘的不共處!大乘對于空性的體驗,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明白!

  因爲,我們要了解空,須從這叁方面去理解:(一)、世間沒有「不變性」的東西,這就是諸行無常,諸法既沒有不變性,所以都是無常變化的。從否定不變性說,即是空。

  這是在講叁法印中的無常法則。一切法不可能永恒不變,萬法每一剎那都在遷流變化,所以說諸行無常,也就是沒有不變性。但是,如果認爲無常是實有的,就會執著有一個無常,這是因爲沒有真正的了解無常的涵義。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變性就是常,否定不變性就知道「常不可得」。可以說無常,也可以說常不可得。那麼這個常不可得,就是空!其實無常就是空!我們在講緣起法時就講過,一切法都是因緣的組合,凡爲一法的條件,其本身還是組合的,還是緣起的。因緣的層層無盡,就說明沒有一個常恒獨存的第一因。這樣的觀念就在否定常,同時也顯出空義。

  (二)、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假合,小至微塵,大至宇宙,都是沒有獨存性的,所以無我。從否定獨存性說,也即是空。

  世間沒有可以獨存的東西。萬法都是衆多條件的組合,不是單一的條件就能形成一法,如果是單一的條件就有「獨存性」了。組合萬法的條件都沒有單一的,所以沒有獨存性,「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的假合,小至微塵大至宇宙,都是沒有獨存性的,所以無我。」,「我」就是真常的、不變的、獨存的,所以叫「我」。既然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緣聚緣滅的,就說明沒有獨存性。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無常與無我之間相依相緣的關系。從空的角度、從否定獨存性來說也就是空。

  (叁)、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常人總以爲世間事物有他的實在性,這是一種錯覺,克實的推求起來,實在性是不可得的;實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

  萬法既然是緣起的,是衆多條件的組合,是剎那遷流不住而即生即滅的,就沒有永恒、沒有實在的!小至微塵大至宇宙,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的觀念中認爲:宇宙是微塵的組合,由于微塵的組合形成地球、星球,形成萬法;很多的星球組合成太陽系;很多的太陽系組成銀河系;無數的銀河系形成宇宙。但是注意!如果這個微塵是實在的,微塵是單一的,那麼這個微塵就是第一因了。其實,從法的角度來看,微塵還是不可得,微塵還是緣起的,所以沒有實在性。

  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是五蘊的和合,五蘊的和合是假我、幻有。所以身心裏面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實在的「我」,所以,「我」不可得。這是大小乘都不否定的。但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的教義裏,說假合裏面實在的我不可得,但五蘊總是實在的,就會執著于五蘊的實有性,即所謂的「我空法有」。但是大乘講到一切法空,因爲組合成假我的五蘊還是緣起的,還是無自性的,所以也不是實有的,這個很重要!不然我們還是有實有性的感覺,就有立足點,那個自性執、我執就破不了。可是外道在身心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就會幻想:在五蘊身心以外,還有一個實在性的東西存在,叫「大我、梵我、上帝、主宰……」這種實有感就是外道不能解脫的根本原因!所以這裏我們要明白,實在性的不可得,也就是空。

  這叁個重點我們一定要把握:常不可得是空,單一性的我不可得也是空,實在性不可得也是空。所以,空就涵蓋了叁法印。注意,這很重要!大乘佛法主要把握的就是空義及空性的體證。體證空性的人,就能體會涅槃寂靜;真正體會到空性的人,也就徹底的了知無常與無我。注意!此處很重要!現在很多的爭論就是因爲不了解這些內涵!如果我們修行直接從體證空性下手,就可以直接體證涅槃!如果站在無常、無我、涅槃叁法印的次第上來講,就非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可。但從大乘空性的體證來講,直接契入涅槃、直接體證法性的寂滅性是可以的。所以很多爭論其實都不必要,只是個人站的立場角度和所體會的內容不同而已。不論是從次第的叁法印的體會證入涅槃也好,還是直接契入空性而證入涅槃也好,只要能證入涅槃就是我執的消融,也就不會有爭論了。

  叁法印從否定的方面說──泯相證性,即是顯示空義的。

  「否定的方面」,是指對現象實有感的否定。有時候我們常會感到煩惱貪瞋癡總是去不掉,總感覺煩惱那麼實在!其實我們都是執著在現象上以爲都是實在的。不論從叁法印入手也好,還是從空性直接體會也好,一切相是實在的嗎?一切相有它的實在性、不變性、永恒性、單一性嗎?可得嗎?確實了解了一切法的虛妄性、如幻性——雖有如幻,看起來很真實,但是我們要了解它的剎那不住,它是一直在遷流變化的。每一法就像一個冰塊,看起來是有,但是它時刻都在融化,任何一法都是剎那不住的。了解了這個真相的人,就不會執著于任何一個相,不論那個相停留多久,在我們感覺有幾年、幾十年,其實他是剎那在遷流的,沒有一個相是不變的、不動的、永恒的!

  我們剛剛看到的現象與現在看到的現象都是一樣嗎?其實已經變了,只是我們沒有那種很深入的體證,沒有了解而已。真的明白法的如幻性、剎那即生即滅,還能執著哪一法?即使你執著它,你能留得住嗎?它能停留嗎?你能永遠的占有嗎?可見對法的體會有多重要!爲什麼我們什麼事都放不下?什麼事都沒有辦法?因爲我們把一一法當做實在的、不變的、永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了解緣起的人,就不會執著了。我們缺少的就是對諸法實相的了解,總以爲一切法那麼實在!名啊、利啊、恩愛啊,一切的占有是那麼實在,情緒起落的那種滿足也是那麼實在。其實,哪一法是實在的、能住的?

  我們不知道自己活在虛妄裏,不知道自己活在遷流變化中,這就是對真相的不了解——無明。佛陀把他體證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只要順著這樣的方向,這樣的方法去觀察、去體驗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只是外面的萬法,還有我們內在的身心,哪一法不是如此!當我們真的明白時,還會執著嗎?《般若經》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讓我們了解什麼叫真相?只有緣起的空慧才能了解真相,才能不住。不住就是不取、不染。這都是重點!當了解了真相,慢慢的對一切法就不執著了,對相的實有感自然泯滅、歇下來,不會在相上執著,心靈慢慢的凝聚不再染著。當因緣適當時,嗄!一下子就能體證到空性——泯相證性。那個時候叫身心俱寂,或叫能所俱泯,就能體證到真正的空性了。

  不變性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