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空。导师的论著把大乘佛法的这个「空」义抉择得非常清楚。原始佛法讲三法印,而大乘佛法用一个「空」含摄了整个三法印,「空」的涵盖面更广!但要注意的是对「空」义的解释与理解,如果随着个人的体会不同,那么对「空」的解释就有差别。

  大乘佛法在印度有三大系,是佛法经一千六、七百年的流传,到灭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三个不同体系: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一个就是真常的如来藏思想。这三个大乘的体系都谈「空」,但是对空的理解与解释是不一样的。那么问题是,由于对「空」义的理解不同,那么修证的方法就有差别,修证的方法有差别,修证的结果就有差别,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大乘佛法间诤论了二千年,诤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对于空义的解释,由于个人的体证有差别,有人就会批评他人体会的「空」是不究竟、不了义的,自己体证的「空」才是究竟、才是了义。不管是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这三大体系都有这样的观念。那么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后来学佛者,要根据哪一个体系的思想修行?也许有人会把三系的思想圆融圆融,说成都一样,都讲空。而事实上三者的内容真的是不同。由于内容不同,所修的方法、体证的结果必然会不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现在我们先了解「空」与「三法印」的关系。因为要探讨大乘三系,将来有机会我们会开课,专门谈大乘三系。明白了这三个体系对空的解释哪里不同,然后就知道他们修行所用止观、修观的方法哪里不同,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这个主题要讲圆满,大概也要几十个小时以上,现在没有办法一一详解,这里只是点到重要的地方,作为我们将来要研究的对象,或将来你们下功夫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重点。我们现在把「空」与「三法印」的关系先搞清楚,了解大乘佛法修行直接从法性「空」入手,与小乘法修行从「三法印」入手哪里不同?我们说大乘有不共慧,不共的意思就是有不同的地方,意思是说大乘有不同于小乘的智慧和妙用,所以叫不共慧。我们一定要先把他搞清楚。这里导师首先指出重点:小乘是一步一步的先从无常体证无我,再从无我体证涅槃,一步一步的引导进入体证寂灭法性。但是,如果是大乘菩萨就不必如此。大乘佛法只要一个「空」字,就能把三法印统摄起来,那么这个「空」是怎么统摄三法印的呢?大乘和声闻哪里不同?我们先要了解。不然如果有人问:你修什么法?你说:我修大乘佛法。那他就会说自己修行有次第,而你们没有次第。这样的批评,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现在我们把法义搞清楚了,将来有人非要和我们论修行的次第和方法的时候,才知道:不必论,他讲的我们都了解,只是大乘不共的部分他不了解而已。大乘直接契入涅槃的空性奥妙,一般没有深入体会的人是不会了解的。

  空,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

  其实这个「空」,如果要讲到最究竟、最高的内容与境界,其实就是涅槃,就是对寂灭法性的体证。但是,不一定要通过一步一步的次第,从对「空」的了解就可以直接契入寂灭法性。那么就要先定义「空」的内容,只有了解「空」才能契入法性。

  但一般人对于空,都有误解,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懒惰疏忽,什么也不努力,这是极大的错误!

  所以,如果我们对「空」的定义不够正确,产生的误解就会很多。有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落入断灭了?为什么会讲这样的话,因为他不了解空,了解空的人知道「空」不是断灭。问题是如果对「空」的涵义误解了,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才怕断灭。也就是说,你今天会怕的原因,是由于对「空」的无知,由于对「空」的不了解,随便去解释空义,才会造成今天的困扰。但是如果能真的把「空」义了解了,就不会有这个困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知空是充满革命的积极性的──太虚大师曾约空义,作「大乘之革命」。

  很多人都说你们佛教都讲空,什么都不要了,那么人生是不是就消极了,没有意义了?其实刚好相反,真正了解空,就了解宇宙的真理法则。宇宙真理法则不离因果,了解因果法则的必然性,你还会消极吗?会懒惰吗?你反而会积极的去创造解脱的条件,才有受用与解脱的机会。所以懂空就懂因缘、懂因果。就会知道:我要解脱,要悟入涅槃,该具备哪些条件?如果我现在不去具备那些条件,怎么达到解脱和涅槃?如果要具备解脱的条件,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和改造自己。那么不积极可以吗?不发心、不用功可以吗?所以导师就指出:由于对「空」的无知、不了解,就会误解,才会消极,以为空了就什么事都不用干了。真正了解「空」的人刚好相反,会「充满革命的积极性。」

  这里举例太虚大师,是清末民初的高僧,也是印顺导师的师父。当时中国时逢清末民初,佛教非常的衰败,都在赶经忏、做死人的佛事,几乎听不到正法、看不到正见。太虚大师看到佛教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就要起来改革佛教!可是这样的改革在传统的既得利益的模式下,大家知道有多辛苦、多艰难吗?真正的革命者,实行改革的人,要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多了!就像孙中山的十次革命,一次一次的失败,直到最后大家觉悟了,响应了,才能成功。

  太虚大师也是一样,在民国初年,为了佛教的改革,要破除过去错误的观念,破除寺庙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大家知道他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太虚大师为什么不怕?因为大师了解「空义」,无所畏惧!他积极的号召改变佛教是希望利益众生!只要不是为个人,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因为对空义、对真理的了解,才会带来这样勇猛的力量!

  如太虚大师自传里有一段写到他在西方寺看《大般若经》的时候,「身心渐渐凝定,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这是太虚大师一生中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太虚大师当年闭关阅读《大藏经》,在他用功的过程中,有一天忽然间身心凝聚,入定了,进入了对法的寂灭、涅槃性的体验。这里我们不研究他是不是真的体证,或真的证悟,而是说大师透过这样的体验,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他对一切法的了解,就有深一层的明白和体会。就是出定以后,身心还在那种轻安愉悦中好多日,慢慢才消失。因为有入定就有出定,那不是究竟。这里是说太虚大师透过那一次体验,他了解到身心脱落的状态,他体验到了所谓的「空性」。

  从此,我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

  通过这次的体验,大师以前阅禅宗公案有很多疑情—不了解的地方,都明白了,一切都释怀了。「心智透脱无滞」,从此对于法的理解就非常的通达了,心中再也没有障碍。

  曾学过的台、贤、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

  大师以前学过的天台、贤首、唯识的内容,以及世间的文学、儒家的理论,都能够随他心灵的体验而活用。能深刻理解,透彻明了,善用而无滞,内心非常的通达没有障碍。因为大师体验过这样与空性相应的境界,不但所有的问题解决了,内心还发起了智慧的妙用,他才有那种大革命的精神,愿意去承担。所以,当时太虚大师的时代,那些传统的所谓长老,看到他都很头痛。

  因为大师要改革,就要革新那些传统的、错误的、偏颇的地方,那么传统的受益者就会受不了。结果太虚大师的改革并没有成功,他也很早就走了。大师一生很不容易!他提倡「人生佛教」,目的是要对治那些鬼神的佛教,那么印顺导师跟随太虚大师后面,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人生」跟「人间」一字之差,涵义更广。导师倡导的「人间佛教」不只是对治鬼神的佛教,对那些天化的、观念错误的、知见没有导正的佛教,完全都要把他导正。把佛法回归到人间—佛在人间。佛是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度众生的,所以导师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弘传人间的佛法,不要把佛升到天上去,变成神话了。

  导师引用太虚大师的经历,用意在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对空性有某一种体验的时候,他的智慧不但能够贯穿一切,应用无碍,而且毅力增强,心态积极,革命的精神也来了,这要归因于对空义的了解。

  因为大师胜解了空义,所以就与一般人不同!

  这里让我们明白,真正了解空义的人,整个生命会自然转化。平常是无奈的,但是明白的时候,就会从一只哈巴狗变成狮子一样的大无畏,会做狮子吼!所以我们一般人学佛,只学学、听听,就盲目的批评空义。其实,这就是因为对空义没有深入的了解与体证,只在文字上多少了解一点,当然理解和受用性就有限。当生命真正的体证空性的时候,那种心境与世俗的心态完全是两回事。那么空性怎么体证?它的内容是什么?导师后面都讲得很清楚。导师开示法要,不是随便想象的,他开示的内容和次第都非常的清楚、明白。

  大师了知世间上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一切事物离开了关系条件的存在别无他物。所以对于现在佛教中有不适合时代社会需要的地方,力主改革;

  这是太虚大师体证空性时对法的明了。

  佛教演变到现在,当然也有他的因缘条件,也符合缘起法的必然性。有兴就会有衰,有起就会有落,有生就有灭,这是缘起法的必然理则。佛法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强盛兴衰的现象,这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看到了佛教衰弱的条件和原因,我们应该去改变这个条件和原因,让佛教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改革者的心,改革者心中想要完成的事。

  那么,佛法为了适合时代的需要,就会有很多善巧和方便。但是方便久了,容易执着在方便上,久之就变成下流了(衰落的意思)。如果我们今天在正确知见的指导下,即能够保持佛法的本质不变,又能纠正方便中的偏颇处。方便中以为永恒的,不变的、唯一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