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4

  ..續本文上一頁空。導師的論著把大乘佛法的這個「空」義抉擇得非常清楚。原始佛法講叁法印,而大乘佛法用一個「空」含攝了整個叁法印,「空」的涵蓋面更廣!但要注意的是對「空」義的解釋與理解,如果隨著個人的體會不同,那麼對「空」的解釋就有差別。

  大乘佛法在印度有叁大系,是佛法經一千六、七百年的流傳,到滅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叁個不同體系:一個是中觀,一個是唯識,一個就是真常的如來藏思想。這叁個大乘的體系都談「空」,但是對空的理解與解釋是不一樣的。那麼問題是,由于對「空」義的理解不同,那麼修證的方法就有差別,修證的方法有差別,修證的結果就有差別,這就是問題所在。其實,大乘佛法間诤論了二千年,诤論的就是這個問題。

  對于空義的解釋,由于個人的體證有差別,有人就會批評他人體會的「空」是不究竟、不了義的,自己體證的「空」才是究竟、才是了義。不管是中觀、唯識、如來藏思想這叁大體系都有這樣的觀念。那麼問題是我們現在的後來學佛者,要根據哪一個體系的思想修行?也許有人會把叁系的思想圓融圓融,說成都一樣,都講空。而事實上叁者的內容真的是不同。由于內容不同,所修的方法、體證的結果必然會不同。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後面再談。

  現在我們先了解「空」與「叁法印」的關系。因爲要探討大乘叁系,將來有機會我們會開課,專門談大乘叁系。明白了這叁個體系對空的解釋哪裏不同,然後就知道他們修行所用止觀、修觀的方法哪裏不同,得到的結果會有什麼不同。這個主題要講圓滿,大概也要幾十個小時以上,現在沒有辦法一一詳解,這裏只是點到重要的地方,作爲我們將來要研究的對象,或將來你們下功夫的時候,就要注意這個重點。我們現在把「空」與「叁法印」的關系先搞清楚,了解大乘佛法修行直接從法性「空」入手,與小乘法修行從「叁法印」入手哪裏不同?我們說大乘有不共慧,不共的意思就是有不同的地方,意思是說大乘有不同于小乘的智慧和妙用,所以叫不共慧。我們一定要先把他搞清楚。這裏導師首先指出重點:小乘是一步一步的先從無常體證無我,再從無我體證涅槃,一步一步的引導進入體證寂滅法性。但是,如果是大乘菩薩就不必如此。大乘佛法只要一個「空」字,就能把叁法印統攝起來,那麼這個「空」是怎麼統攝叁法印的呢?大乘和聲聞哪裏不同?我們先要了解。不然如果有人問:你修什麼法?你說:我修大乘佛法。那他就會說自己修行有次第,而你們沒有次第。這樣的批評,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回答,如果現在我們把法義搞清楚了,將來有人非要和我們論修行的次第和方法的時候,才知道:不必論,他講的我們都了解,只是大乘不共的部分他不了解而已。大乘直接契入涅槃的空性奧妙,一般沒有深入體會的人是不會了解的。

  空,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

  其實這個「空」,如果要講到最究竟、最高的內容與境界,其實就是涅槃,就是對寂滅法性的體證。但是,不一定要通過一步一步的次第,從對「空」的了解就可以直接契入寂滅法性。那麼就要先定義「空」的內容,只有了解「空」才能契入法性。

  但一般人對于空,都有誤解,以爲空是什麼也沒有了,于是懶惰疏忽,什麼也不努力,這是極大的錯誤!

  所以,如果我們對「空」的定義不夠正確,産生的誤解就會很多。有人以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那不是落入斷滅了?爲什麼會講這樣的話,因爲他不了解空,了解空的人知道「空」不是斷滅。問題是如果對「空」的涵義誤解了,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才怕斷滅。也就是說,你今天會怕的原因,是由于對「空」的無知,由于對「空」的不了解,隨便去解釋空義,才會造成今天的困擾。但是如果能真的把「空」義了解了,就不會有這個困擾,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不知空是充滿革命的積極性的──太虛大師曾約空義,作「大乘之革命」。

  很多人都說你們佛教都講空,什麼都不要了,那麼人生是不是就消極了,沒有意義了?其實剛好相反,真正了解空,就了解宇宙的真理法則。宇宙真理法則不離因果,了解因果法則的必然性,你還會消極嗎?會懶惰嗎?你反而會積極的去創造解脫的條件,才有受用與解脫的機會。所以懂空就懂因緣、懂因果。就會知道:我要解脫,要悟入涅槃,該具備哪些條件?如果我現在不去具備那些條件,怎麼達到解脫和涅槃?如果要具備解脫的條件,就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和改造自己。那麼不積極可以嗎?不發心、不用功可以嗎?所以導師就指出:由于對「空」的無知、不了解,就會誤解,才會消極,以爲空了就什麼事都不用幹了。真正了解「空」的人剛好相反,會「充滿革命的積極性。」

  這裏舉例太虛大師,是清末民初的高僧,也是印順導師的師父。當時中國時逢清末民初,佛教非常的衰敗,都在趕經忏、做死人的佛事,幾乎聽不到正法、看不到正見。太虛大師看到佛教淪落到這樣的境地,就要起來改革佛教!可是這樣的改革在傳統的既得利益的模式下,大家知道有多辛苦、多艱難嗎?真正的革命者,實行改革的人,要付出的代價,太多太多了!就像孫中山的十次革命,一次一次的失敗,直到最後大家覺悟了,響應了,才能成功。

  太虛大師也是一樣,在民國初年,爲了佛教的改革,要破除過去錯誤的觀念,破除寺廟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大家知道他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嗎?太虛大師爲什麼不怕?因爲大師了解「空義」,無所畏懼!他積極的號召改變佛教是希望利益衆生!只要不是爲個人,就會有無限的動力。因爲對空義、對真理的了解,才會帶來這樣勇猛的力量!

  如太虛大師自傳裏有一段寫到他在西方寺看《大般若經》的時候,「身心漸漸凝定,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淩虛影像,明照無邊。坐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曆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這是太虛大師一生中親身的經曆和體驗:太虛大師當年閉關閱讀《大藏經》,在他用功的過程中,有一天忽然間身心凝聚,入定了,進入了對法的寂滅、涅槃性的體驗。這裏我們不研究他是不是真的體證,或真的證悟,而是說大師透過這樣的體驗,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他對一切法的了解,就有深一層的明白和體會。就是出定以後,身心還在那種輕安愉悅中好多日,慢慢才消失。因爲有入定就有出定,那不是究竟。這裏是說太虛大師透過那一次體驗,他了解到身心脫落的狀態,他體驗到了所謂的「空性」。

  從此,我以前禅錄上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

  通過這次的體驗,大師以前閱禅宗公案有很多疑情—不了解的地方,都明白了,一切都釋懷了。「心智透脫無滯」,從此對于法的理解就非常的通達了,心中再也沒有障礙。

  曾學過的臺、賢、相宗以及世間文字,亦隨心活用,悟解非凡。

  大師以前學過的天臺、賢首、唯識的內容,以及世間的文學、儒家的理論,都能夠隨他心靈的體驗而活用。能深刻理解,透徹明了,善用而無滯,內心非常的通達沒有障礙。因爲大師體驗過這樣與空性相應的境界,不但所有的問題解決了,內心還發起了智慧的妙用,他才有那種大革命的精神,願意去承擔。所以,當時太虛大師的時代,那些傳統的所謂長老,看到他都很頭痛。

  因爲大師要改革,就要革新那些傳統的、錯誤的、偏頗的地方,那麼傳統的受益者就會受不了。結果太虛大師的改革並沒有成功,他也很早就走了。大師一生很不容易!他提倡「人生佛教」,目的是要對治那些鬼神的佛教,那麼印順導師跟隨太虛大師後面,進一步提倡「人間佛教」,「人生」跟「人間」一字之差,涵義更廣。導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不只是對治鬼神的佛教,對那些天化的、觀念錯誤的、知見沒有導正的佛教,完全都要把他導正。把佛法回歸到人間—佛在人間。佛是在人間成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度衆生的,所以導師進一步提倡人間佛教,弘傳人間的佛法,不要把佛升到天上去,變成神話了。

  導師引用太虛大師的經曆,用意在讓我們明白,當一個人對空性有某一種體驗的時候,他的智慧不但能夠貫穿一切,應用無礙,而且毅力增強,心態積極,革命的精神也來了,這要歸因于對空義的了解。

  因爲大師勝解了空義,所以就與一般人不同!

  這裏讓我們明白,真正了解空義的人,整個生命會自然轉化。平常是無奈的,但是明白的時候,就會從一只哈巴狗變成獅子一樣的大無畏,會做獅子吼!所以我們一般人學佛,只學學、聽聽,就盲目的批評空義。其實,這就是因爲對空義沒有深入的了解與體證,只在文字上多少了解一點,當然理解和受用性就有限。當生命真正的體證空性的時候,那種心境與世俗的心態完全是兩回事。那麼空性怎麼體證?它的內容是什麼?導師後面都講得很清楚。導師開示法要,不是隨便想象的,他開示的內容和次第都非常的清楚、明白。

  大師了知世間上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我的,一切事物離開了關系條件的存在別無他物。所以對于現在佛教中有不適合時代社會需要的地方,力主改革;

  這是太虛大師體證空性時對法的明了。

  佛教演變到現在,當然也有他的因緣條件,也符合緣起法的必然性。有興就會有衰,有起就會有落,有生就有滅,這是緣起法的必然理則。佛法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也會有強盛興衰的現象,這是正常的。問題是我們看到了佛教衰弱的條件和原因,我們應該去改變這個條件和原因,讓佛教重新振作起來,這就是改革者的心,改革者心中想要完成的事。

  那麼,佛法爲了適合時代的需要,就會有很多善巧和方便。但是方便久了,容易執著在方便上,久之就變成下流了(衰落的意思)。如果我們今天在正確知見的指導下,即能夠保持佛法的本質不變,又能糾正方便中的偏頗處。方便中以爲永恒的,不變的、唯一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