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
「不可得即是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从一切法的相上观察,真正的了知他的常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就能体证到空。那么要在哪里体证空性?就在一切法的现象上去了解他真的没有永恒性、没有独存性、没有实在性,空性就是从这里去体会的!并不是以修定的方式把我们的意识暂时伏下来,不起分别就是解脱了,不是的!这只是修定,而不是慧观的体证!注意!大乘的修行为什么要从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因为在利他中,我们的心灵在内六根触对外六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化和作用,就更容易体会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和涅槃性,也就是最容易体会到空性。
如果缘起的正见真正建立得稳固,当你在根尘相触或与万法接触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与法相应,剎那中就会体会到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那时候每一剎那都有证悟的机会!所以,建立正见有多么重要!没有正见,思惟模式还是在以往的惯性里、我执里、爱染里,怎么能体证到空性而解脱?明白了,就知道为什么修行首要是建立正见?八正道为什么以正见为导?六波罗蜜为什么以般若为导?没有正见与般若的空慧,任你怎么修还是盲修瞎练而已,很容易落入外道的陷阱而不自知!
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
导师的每一句, 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的了解其中的涵义却不容易呀!我们要在哪里体证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很多人不了解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也不讲因果了,可以随心所欲了。「空」在哪里显现?就在因果中显现。如果不是空,就没有因果的关系存在!因为「空」的涵义就是没有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所以法法必是因缘条件的组合。剎那剎那都在迁流变化,这样才能产生因果的关系啊!如果是不变的,因果就不动了,怎能产生因果关系。也正因为无自性,本来空,所以因果才能成立,万法才能成立。所以《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不了解空义,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这是大错特错!真正懂得空义的人,就知道「空」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要成就真正的解脱,如理的体证空义,就要从因果事相上去观察体会。不能因为谈空性,就偏废了事相。
即事物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
看到事事物物的迁流无常变化,就在这里审细的观察他,就会体会他没有永恒性、独存性、实在性,一切法必归于灭,是因为法尔如是、本来寂灭,没有一法不灭。大乘学人,能把握这个重点,就不会执理废事了。很多人怕学了佛法,一天到晚谈空,会不会消极而厌弃人生什么事都不做了?绝不可能!我常常讲:真正懂得空义的人,会积极的具备解脱的条件,福慧双修。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解脱,这样的人,决不会浪费生命的时光。他会把握每一个因缘来充实、历练自己,具足自己应该具足的条件,这样的人生会消极吗?现实社会中,要做一个实业家、企业家,用一生几十年的时间还不一定成就,成功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而要成佛、要解脱,更要具备应有的条件。要具备这些条件是不能离开因果事相的,怎么能够轻轻忽忽的生活,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呢?所以,如果我们的生活是消极、懈怠、放逸、随波逐流,就是因为还不懂佛法!所以千万不要错解法义!没有明确学佛的目的和佛法的涵义!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批评佛法,那些批评的人懂佛法吗?如果懂佛法的人就不会批评了!
以空——一实相印贯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每为一般人所不了解,所以特别指出来。
大乘的空义是究竟而圆满的。大乘的空——一实相印,即涵盖了小乘的三法印。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所以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是无二无别的,二者的内容和本质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些,大乘就不会批评小乘,小乘也不会毁谤大乘,大小乘诤执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定要讲大小,只是心量上、行愿上的大小不同而已,对法的体证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常讲:真理不可能有两个,如果说大乘是对的,小乘是错的,那么问题就大了!如果说小乘是对的,大乘是错的,问题也大了!所以大小乘之间产生的矛盾只是因为彼此的不了解而已。
导师对法的抉择,是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法源是什么?其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流变?我们在讲根本佛法的目的,是因为大乘佛法里面确实有一些流变的现象,也掺进很多外道的思想进来,所以我们要厘清这个根源,就要往前追溯,看到佛法的发展实态和根本意趣,才有真正的智慧和能力来抉择大乘佛法中所谓方便与究竟了义的区别,才有择法眼。大乘虽然有很多的体系、很多的宗派,都是佛法没有错,但是有究竟、有方便。那么我们凭什么来抉择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就凭这样的正知正见!导师对佛教和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能把两千多年来的佛法一以贯之,让我们后学者知道真正的佛法的内容和解脱的内涵。
我常常讲,佛教内部宗派体系之诤、大小之诤、空有之诤、方便与究竟之诤,诤论了很久,到今天还在诤。其中的原因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这里特别的指出这个重点让我们明白,很重要!
般若是通达真理的智慧,与世间的一般知识不同。般若──实相慧,即能真知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我们真的通达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或者真的通达一实相印——空,有了这样的智慧,才叫般若。了解诸法实相、真理法则原来如此!所以,能让我们明白真理实相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不是人间的聪明才智。
凡是真理,要合乎三个定义:
(一)、凡是真理,必定是本来如此的;
真理,千古以来都一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因为他本来就这样!
(二)、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
「必然」就是一定是这样的,不可能改变的。
(三)、还必是普遍如此的,
真理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还是这样;在东方如此,在西方也如此,不论古今中外,真理都是普遍存在的。这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理则就叫真理。
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如微尘,都是如此的。
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法,哪一法符合这个原则?就是三法印!就是空性!离开这个标准来说真理,那只是主观的认为而已。
这近于哲学者所说的「最一般的」或「最哲学的哲学」。但哲学家所说的,由于推论、假定,或由于定境,与佛法不同;
导师指出,世间的哲学和一般宗教对于真理的探讨,都是用想象的、归纳的、逻辑的、推理的、假定的方法来研究,没有办法亲身验证。另外有一些宗教也修禅定,在定境里面会有很多身心上特别的、神秘的体验,从这种神秘的经验中而推想出有一个上帝或形而上的实在,这与佛法不同。
佛法是佛陀及其弟子们,以般若亲自证得的。
真理法则,不论是无常、无我到涅槃、或者是空性的直接体证,是人人都能够验证的。佛和圣弟子们能体证,我们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一样也可以亲证,这才叫真理。如果说某某人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条件,只有他才能证得,而我们一般人再怎么修都不可能体证,那不叫真理。真理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体证真理的根本条件,这才叫真理。所以,真理是必然如此,一定如此的,因果之间有其必然性,没有这个必然性就不叫真理。我们修行要验证能不能达到对真理的体悟,能不能受用,这才是智慧!不是你告诉我,我就相信,然后到死后才能证明,死了怎么证明?
至于普通的知识,大概可以分做两种︰(一)、有些认识,即常识(科学也是常识的精制)可以知道是错误的。(二)、有些认识,常识即使是科学,也不能知道是错误的。
世间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部分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是有某一部分,即使是如此发达的科学也还是没有办法了解。
常识上以为不错误的,为大家甚至世间学者所共同承认的,都是外由五根缘境,以及内由意识分别所得到的影像,即为世间的真实,或者即作为真理看。
在世间,我们以所知的常识来判断,我们大家所共见的,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所共识的,我们往往都认为是正确的。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外面的一切境界后,再由第六意识去分别,而留下的影像。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些外在的都是实在的、都是真实的。只要你认为如此,我也认为如此,大家都认为如此的,都以为是真理了。
依佛法,常识可以知道是错误的,有些是完全错误的,或也有相对真实性的。
从佛法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确与世间有很多差别。确实是有一些知识完全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也不是完全错误,还有相对的真实性。
如小孩看到「云驶月运」,以为月亮是在跑,这当然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在眼根缘境的印象上,有他相对的客观性。不过成人以意识推察,知道由于云的飞行,这才以意识比量修正根识的似现量。虽明明见到月亮飞行,而不以为然,说这是错误的认识。
仰望夜空,会看到月亮在跑。其实月亮哪有在跑,是云在飞。但是给人的感觉好像月亮在跑。以我们的所知来判断,也可以了解那种认识是不对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上产生的感觉有其相对的客观性。成人的知识比较丰富,理解力比较强,也有较强的推察能力。对事物经过审察、抉择、推理叫比量,不只是现前当下的、现量的那种感觉。通过推理,也可以了解原来不是月亮在跑,是云在飞。
这种认识,在人类知识的发展中,不断在进步,不断在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
过去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他们发现某一种理论、定律,就认为是不变的真理,但是,后来都被推翻了。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新发现、新发明的理论和定律,而后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