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有更深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来更新、取代。当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以后,才知道前面的认识和总结只是个过程,而不是究竟。到目前为止,我们曾经所认定的定律,有几个定律没有被推翻?科学家现在发现的一个定律,叫测不准定律。这个「测不准定律」就是无常!符合佛法的无常论!另外,我们一般都以为光的速度是不会变的,但是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光的速度还是会变的。当我们看到科学发现这个「测不准定律」时,我说:很棒!科技越发达越能证明佛法的正确性!

  所以世间的知识,每每是觉得今是而昨非的。还有常识──那怕是科学,也是不能彻底知道是错误的。如一般人总以为事物有不变性的、独存性的、实在性的东西,总以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其实,事物那里是这样?一切事物都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在的,即是毕竟空的。

  我们真的赞叹佛陀的智慧,真的不得了!二、三千年前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方法可以观察到这么微细的地方!但是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到现在如此发达的科学都颠扑不破。现在有很多高科技,很多新发明,可以更深入的去研究,了解的愈来愈微细,佛陀的年代没有这些方法可以观察,他却能发现这样的真理法则,可见佛陀智慧的伟大和超越!

  人们普遍的都执着以为事物有其不变性、独存性和实在性。简单的讲,众生的我执、对万法的执取,都是由于这个根本观念引生的。佛法就是在破除这样的观念!指出万法没有不变性、没有独存性、没有实在性!所以佛法说他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的,完全是毕竟空的!

  然而常识不以为然,即科学与哲学家,也只达到部份的近似。科哲学家虽能推知世间某些常识是错误的,然仍不彻底,因为常识和科、哲学家的推论,都是依据见闻觉知为基本的,而五根的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取为实在性的。

  科学与哲学对真理的认识,只是相近相似而已,他们没有办法体会佛法真正的究竟处。导师点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产生?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的研究与推论,仍有他们不能超越的基本观念。因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认识和研究,都不能离开我们五根的作用:见、闻、觉、知。而这五根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所以就认为是实在的。这个「静止的、孤立的」这几句话我们要注意!无常是在讲什么?是在讲一切法是迁流变动的、剎那不住的,没有静止相的。但是,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直观的感觉是静止的、孤立的,所以才会有那种实在性的感觉。注意!这个地方衍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我们观察一切法,是在静止的、孤立的观念中,你能发现到真相吗?注意!很重要!一定要在事相的迁流变化中才能发现他的真实性!这关系到我们修行的所缘境!

  我们都怕自己的心散乱,怕起烦恼,所以总想办法使心安静下来,然后在禅定中觉得身心清净。而真正要了解法的无常性和无我性,反而要在诸法的迁流变化中才能发现。诸法本身就在迁流变化中,不是我们让它静它就能静,让它定它就能定。一切法本身就在迁流动荡、生灭无常的变化中,我们反而要求自己的心要静止、不动,这样怎么能发现真相?真相要在哪里发现?就在无常的迁流万法中去发现,注意!这个无常性不是你要让它静止它就静止的,他是法尔如是迁流不息的!注意!这个很重要!所以如果我们停止在静止的、孤立的境地,是不可能发觉真相的!

  如实观照的「如实」两个字,是照一切法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当下的样子是不离无常法则的。这个地方太微细了!但是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不了解,不论怎么下功夫观照,也不能体证到寂灭法性!因为根本的地方没有把握,不知道真正的下手处。所以过去有很多人不管怎么修,即使闭关了几十年,禅定进到几层天就以为是有境界了。其实这与解脱根本没有关系!外道的四禅八定的功夫很高,但是不能解脱的原因就在这里!

  禅宗的古大德有时候一句话就解脱了。禅宗的公案:二祖神光来见达摩祖师,求安心,达摩祖师制造因缘让他能够发出真正的勇猛无畏的心,一句话就把二祖神光的问题解了:「将你不安的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找那烦恼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你安好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请问:这个时候二祖在修第几禅、第几定?为什么他能悟道?就在一个「不可得」!注意!「觅心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我们要明白啊!这里导师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常不可得、我不可得。要在哪里体会不可得?就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才看得到。如果是静止的,是不动的,那就是永恒的了,世上没有这样东西!注意!这就是法的重点!导师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很重要!看了真的都会赞叹不已!

  而无始来习以为性的意识,也不能免除自性的妄见。

  我们过去的意识都是染着的,染着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就是无明的产物!最大的无明就是以为万法是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实有感!这叫自性见!在习以为性的意识中,什么时候能见法?什么时候能悟道?所经验的、所了解的、所认识的,哪一法不是在自性见中?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不符合自己的观念就生气,就起对立与矛盾。其实,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意识从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哪一个观念是与真理相应的?但是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对的,执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科学家、哲学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理;神学家也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问题是解脱了没有?如果认知的真的是真理,应该能解脱才对!什么是解脱?解脱是贪瞋痴烦恼不起,不再生死轮回相续。所以,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带来的意识作用,都是与自性见相应的。

  佛法能从根识及意识的认识中,彻底掀翻自性的妄见,这才能契入究竟的真理。

  修行不是束缚我们的身心,是在厘清我们的知见,净化存在于意识里面的染着。所以我常常把一个人的观念譬喻为计算机的软件,观念不改变,怎么束缚这个身体、怎么规范他、怎么苦行都没有用。主要是改变意识中深潜的染着——自性见、实有感。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怎么转化内在的观念和认知?修行要在哪里修?注意!如果正知正见不建立,没有般若的空慧,如何堪破潜在意识深层的执着?这是非常重要的重点!不然,以为我信仰、我很虔诚、做些什么善事就叫修行,不然就去修禅定。这与你观念的改变有关系吗?注意!这里很重要!很重要!

  只有把过去习以为性的意识中固有的自性见的观念彻底掀翻,才能真正的契入真理。如果自性见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影子存在,要契入空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修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性见?认识到这个无始来的执着─—萨迦耶见有多么深细!在观察中会一一的发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佛法教人修定习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错误,通达法性空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亲切证验,做到去来坐卧莫不如此。

  这里讲到修行的功夫和内涵。修行要定慧等持,如果我们以散乱的意识形态就很难观察到微细的自性见,要发现真正的实相更难!所以,我们开始总有一些方便善巧,尽量让我们散乱的心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才能够进入所谓的慧观,去观察一切法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真的无我?是不是本自寂静?在没有真正体证以前,理论懂得再多都不会受用。那么就要以实证为目的,透过修慧和修定,亲身的去证验,怎么样能体证到真正如此。

  在学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正见,才能够如理的去修证。有的人智慧不错,听了都懂,但问题是没有实际的修证。懂,只是观念上的了解,达不到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所以我们每一次上课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办禅修,就是要教大家观察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破除无始以来的自性见、实有感?我们的习性很重,如何能够发现真相,还要有方法。禅修主要就是教大家观察的方法。办禅修并不如大家想象的几天就能见法开悟,如果能当然很好,但是见法开悟是不容易的。刚刚已经讲了,真正要见法,就在平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在根尘触的每一剎那的因缘中去用心体会,不一定非在打坐的时候才是用功。禅修禅坐只是一个过程,最主要的还是要懂得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盲修瞎练也不会受用。

  所以如果没有建立正见,没有把我们的观念修正,观察的方法又不正确,就很容易与外道的方法混在一起,以为得定就是究竟而自以为是。如果把四禅当四果问题就更大了!所以每一年大概在年底,我们会办一次禅修,把平常听闻的法,透过这样的修习方式,让大家能有亲证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明白,修学佛法不是理论懂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习性很深细、很坚固,在观念上有一些了解,但是做不到,贪瞋痴烦恼依旧。事情没有到来的时候,大家境界都很高,一遇到事情,烦恼习性就都来了。然后还会给他人带来很多疑惑:「你们学法都学了那么久,好几年了,但是一遇到事情,贪瞋痴烦恼照样,学这个法要干什么?说你的师父有多高明,骗人的!」这样,师父就有罪过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不是只有理论,观念修正以后还要真正的去实践体证,如果真正体证到了,只要一次,就不会忘记。我们听很多人说修行的过程,什么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如果那个「悟」真的有效,那么「悟」一次就够了,就会不忘不失。如果那个「悟」不是彻底的,那就不是「悟」!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真正的体证只要一次。所以我们要明白初果罗汉和四果罗汉,他们体证的是同样一个法性,但是为什么有四果的差别,在于习性还没有断尽。证初果见法的人就入法流了,只是习性很重,怎么样断尽习性这是另一个过程,而阿罗汉就断尽习性,究竟解脱了。所以如果修行中有见法的人,虽然习性还没有断尽,千万不要去毁谤他:「你有多高的境界、法体会了多少,结果还不是一样起烦恼。」要知道,还没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