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阿罗汉、没有到八地菩萨的修行人,习性还是会起,所以不要轻易的毁谤,自己造重业而不自知。
依般若慧体验真理,根除内心中的错误,导发正确的行为,则烦恼可除,生死可解。
谈到这里非常的感动!有些人不知道导师的智慧和慈悲,批评导师只是搞学术研究。意思是说导师好像根本没有修行体证的部分,那么我们看看导师讲的这些法要,难道只是学术研究吗?搞学术研究的人能有这样的体证吗?只有不了解真相的人才会胡乱批评诽谤!
我们刚刚讲过重点:修行不一定要入深定!不一定要开发神通才是修行!有了般若智慧,修行就在行、住、坐、卧之中。那么还需要什么特殊的境界吗?一个真正身心不染着、不住,不取的人,他会标榜自己的境界吗?导师真正的境界反而一般人无法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境界?言行一致!生命的展现与法相应─—不染、不着、不取!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私,没有境界可着的,那才是真境界!在来、去、坐、卧中莫不如此!
就像《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法法即生即灭,本来就不住,明白的人还会住吗?所以导师讲只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只有真正的体证真理,才能根除我们内在的错误观念。因为行为是从观念而来的,观念导正了,行为也就随着观念而导正,烦恼无从生起,还要不要去断烦恼?破了无明、我执也破了,不染着、不贪爱,生死还会相续吗?还有生死可担心吗?阿罗汉为什么能自知不受后有,是他明白自己的条件具足了。无明破了、贪爱断了,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相续了。阿罗汉当然知道自己所体证的是什么,所以他敢肯定的说自己不受后有!所以这里就讲,烦恼可除,生死可解。
论到内心中的错误根本,即是执为实有自性而是常是我的,略可分为二类:
导师写文章真的是一气呵成、次第分明!现在要探讨我执、实有感、自性见到底是什么?我们会执着在我、在常的是什么?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内容,所以他说略可分为二类:
(一)、我执,(二)、法执。法执,是在一切法上所起的错误,其中最根本的执着,即有情──人们在见闻觉知上不期然而起的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的实在感。众生于中起执,不是全由意识计度得来,在五根对境时,影像相生,即不离此实在感;意识再继之以分别,于是妄执实有自性。
内心错误的根本,即我、法二执。导师在这里把什么是我执、法执以及产生执着的过程都写得很清楚。我们看到一切万法,观察一切法,是由根尘触产生见闻觉知的作用,就会感受到他的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就在这中间起了执着。这种执着也不一定全由我们内心的分别计度而起,就在观察中也会产生这种实有感,也就是说直觉的当下会起,进一步意识在分别的时候也会起,这两方面都会起实有感的妄执。我们观察人间万法,人人不都在求吗?都在想得吗?为什么要求未得要得?因为认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实在的、能得的,然后里面还有一个实在想得的—能所都有。
一切的错误,根源于此,举凡宗教上的天神,哲学上的实体、本体,都从这种错误而来。
注意!很重要!这里说明什么是法执!法执都不离实有感而起,不只是对一切万法产生实有感的执着。包括宗教、哲学家他们所认为的「上帝、主宰、天神、本体、实体」等,都同样来自这个根源─实有感、自性见。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身体一定会坏,谁都不能否定这个事实。但是由于实有感的执着,承认肉体是会坏的,但在感觉上总有一个实在的我,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在身体里面求不可得,就想象外面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永恒的自性。身体是会变的,但是灵魂是不变的。因为灵魂从本体来,有一个实在的本体存在,不论叫他「梵」、「道」或「一」,死了以后就回到本体去。我们是否都有这个观念?导师指出重点,这些都是自性见的妄想的产物!特别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有一个创造万法的上帝,那么上帝是谁创造的?如果说上帝没有原因而有,本来就存在,这就叫自性!就是不变性、永恒性的实有感的产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推论?众生执着的根本就在这里!因为害怕失去那种实有感,这个「我」不能失去,这叫法执。以为一一法都有实性,既然一一法都会变,都会坏,都会消失,那总有一个实在的、看不到的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吧?众生一定要这样才能安心,安那个执取实有的心,怕他消失了,以为那种实有消失就是断灭。
注意!这个地方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地方!这一点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所接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外道观念是一致的,就会以为佛法与外道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现在会有五教同源、三教一体的观念?认为所有宗教都一样?这都是本体论的观念——同样的从一个上帝主宰来的观念!这观念就是佛教要破除的法执、实有感和自性见!
所以导师曾经讲过,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我们都知道他会坏,但是我们总是想到有一个形而上实在的存在,这就是最大、最深的自性执!很多人怕断灭:「那死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佛法讲「非实非虚、不一不异、非有非无。」这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总要在实有感里面,不是实有就是实无,不离两边;如果你对他说不是实有,他就会认为什么都没有了、断灭了;如果说非有非无,就搞不懂了。这就是众生的思惟模式,我们执着的原因就在这里!为什么非要在实有实无的思惟里面?这就是自性见在作祟!
我执,这是对于有情不悟解为因缘幻有而执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
我执不是对外在万法的执着,而是我们对有情生命自身的执着。因为不了解缘聚缘灭、因缘而幻有的道理,却执着在有一个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的我。虽然都知道五蕴会坏,却想象要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这样才会安心。因为要满足内在的那个我执。因为有我执,所以怕我消失了、没有了,而不知道宇宙的法性是非常非断的。众生不是执着在常,就是执着在断,同样的缘于自性见的实有感!
我即有情,不外是因缘的聚合,有什么实在性、不变性,如一般所计执的个体、灵、神我?特别是人们直觉的,于自身中计执有我──萨迦耶见,于所对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计为我所。
有情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只是五蕴的聚合,因缘条件的组合。观察我们的身心,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不变的、永恒存在的东西。如果不是经由如实的观察和了解,而是用想象的、推理的方式就会产生颠倒见。如果如实的去观察,就能发现真相,不只是「我」不可得,觅心还是了不可得!很多人都执着的以为心和意识就是「我」。可是为什么二祖一个「觅心了不可得」就解脱了?导师指出,众生的我执就在这里!以为我们有一个个体、有一个灵魂,不然就是神我、大我、不可知的我。
所以,我们不论在有意无意、有知无知的状态下,总是对自己身心和合中生起强烈的自我感觉,这就叫萨迦耶见,也就是我见。有了我见就要去主宰、去占有,对于外在的一切事事物物,就要以自己的意念去主宰和控制,希望占为己有,这叫我所。我所从我执而来,如果不执着有我,就没有我所。同样的,我们如果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就会去占有它,是因为里面有个我执。如果我执破了,还会执着外面的我所吗?现在很多人修行,害怕外面的万法来染着我们,使我们迷惑,所以就会排斥、厌离,不要见、不要闻、不要触,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是里面的我执还在,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改变,不可能永远不与外面接触,那么一接触,不是我所又来了吗?问题在哪里?因为我执没有破,好比入定还是有出定的时候,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修行重要在破我执,我执破了,还需要逃避这个人间吗?问题是生活在这个人间,怎么逃都逃不了的!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执就有我所执,要明白!所以修行要从根本上着手,我执不破,法执就破不了。
这种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计执,在生死轮回中,实为一切执着一切苦痛的根本。
这里指出了我执为生死的根本。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生死轮回一直相续不断的原因,就是这个执着产生的爱染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取识,我们的意识在执取,那么我们要解脱、要断生死轮回,我执不破可能吗?绝不可能!那么什么是我执?如果连我执都不明白,怎么破我执?在哪里破?如果每天只在那里求、拜、不停的念,有效吗?没有发现真相,没有了解生死真正的原因,怎么破我执?对佛法的那份虔诚、敬爱是对的,可是并不只是单纯的信仰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要有智慧─—般若的空慧,才有办法了解真相。而要建立般若空慧,首先要把知见调整好,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怎样去体证确实是空、确实是无我、确实是我不可得,这时才能明白真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可执着,不然怎么能离我执呢?注意!我执不破,生死就不断。
透过学习缘起法,大家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一个我!我们是被骗了!我们自己胡涂、无明!也知道外道的错误在哪里,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相信外道的学说。这就是观念、知见上的修正,这叫破见惑。为什么我们见法了,还要修到阿罗汉、修到八地?就是要破除积习已久的惯性、习性,这叫破思惑。破见、思二惑才能达到究竟解脱。我们修行绝对不是盲目的,要有内容,有次第,一一都要明白,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下手处。
我执和法执的对境,虽有不同,然计执为不变性,自在──独自存在性,实在性,是一样的。
我执的对象是我们的身心,法执的对象是一切万法。虽然产生执着的对象不同,但是内涵是一致的,都同样的执着有不变的、独自的、自在的、清净的实有感。
于自身中所起实有自性执,名为我执;在诸法上所起的执着,名为法执。此二执中,我执更为重要。
对于自己的身心,产生的实有感、自性见,叫我执;对于万法产生的实有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