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到阿羅漢、沒有到八地菩薩的修行人,習性還是會起,所以不要輕易的毀謗,自己造重業而不自知。

  依般若慧體驗真理,根除內心中的錯誤,導發正確的行爲,則煩惱可除,生死可解。

  談到這裏非常的感動!有些人不知道導師的智慧和慈悲,批評導師只是搞學術研究。意思是說導師好像根本沒有修行體證的部分,那麼我們看看導師講的這些法要,難道只是學術研究嗎?搞學術研究的人能有這樣的體證嗎?只有不了解真相的人才會胡亂批評誹謗!

  我們剛剛講過重點:修行不一定要入深定!不一定要開發神通才是修行!有了般若智慧,修行就在行、住、坐、臥之中。那麼還需要什麼特殊的境界嗎?一個真正身心不染著、不住,不取的人,他會標榜自己的境界嗎?導師真正的境界反而一般人無法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境界?言行一致!生命的展現與法相應─—不染、不著、不取!真正的無我,真正的無私,沒有境界可著的,那才是真境界!在來、去、坐、臥中莫不如此!

  就像《金剛經》所講:「應無所住」,法法即生即滅,本來就不住,明白的人還會住嗎?所以導師講只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只有真正的體證真理,才能根除我們內在的錯誤觀念。因爲行爲是從觀念而來的,觀念導正了,行爲也就隨著觀念而導正,煩惱無從生起,還要不要去斷煩惱?破了無明、我執也破了,不染著、不貪愛,生死還會相續嗎?還有生死可擔心嗎?阿羅漢爲什麼能自知不受後有,是他明白自己的條件具足了。無明破了、貪愛斷了,那就沒有什麼可以相續了。阿羅漢當然知道自己所體證的是什麼,所以他敢肯定的說自己不受後有!所以這裏就講,煩惱可除,生死可解。

  論到內心中的錯誤根本,即是執爲實有自性而是常是我的,略可分爲二類:

  導師寫文章真的是一氣呵成、次第分明!現在要探討我執、實有感、自性見到底是什麼?我們會執著在我、在常的是什麼?爲了讓我們明白這個內容,所以他說略可分爲二類:

  (一)、我執,(二)、法執。法執,是在一切法上所起的錯誤,其中最根本的執著,即有情──人們在見聞覺知上不期然而起的含攝得不變性、獨存性的實在感。衆生于中起執,不是全由意識計度得來,在五根對境時,影像相生,即不離此實在感;意識再繼之以分別,于是妄執實有自性。

  內心錯誤的根本,即我、法二執。導師在這裏把什麼是我執、法執以及産生執著的過程都寫得很清楚。我們看到一切萬法,觀察一切法,是由根塵觸産生見聞覺知的作用,就會感受到他的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就在這中間起了執著。這種執著也不一定全由我們內心的分別計度而起,就在觀察中也會産生這種實有感,也就是說直覺的當下會起,進一步意識在分別的時候也會起,這兩方面都會起實有感的妄執。我們觀察人間萬法,人人不都在求嗎?都在想得嗎?爲什麼要求未得要得?因爲認爲外在的一切都是實在的、能得的,然後裏面還有一個實在想得的—能所都有。

  一切的錯誤,根源于此,舉凡宗教上的天神,哲學上的實體、本體,都從這種錯誤而來。

  注意!很重要!這裏說明什麼是法執!法執都不離實有感而起,不只是對一切萬法産生實有感的執著。包括宗教、哲學家他們所認爲的「上帝、主宰、天神、本體、實體」等,都同樣來自這個根源─實有感、自性見。

  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個身體一定會壞,誰都不能否定這個事實。但是由于實有感的執著,承認肉體是會壞的,但在感覺上總有一個實在的我,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存在。在身體裏面求不可得,就想象外面有一個實在的本體、永恒的自性。身體是會變的,但是靈魂是不變的。因爲靈魂從本體來,有一個實在的本體存在,不論叫他「梵」、「道」或「一」,死了以後就回到本體去。我們是否都有這個觀念?導師指出重點,這些都是自性見的妄想的産物!特別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爲有一個創造萬法的上帝,那麼上帝是誰創造的?如果說上帝沒有原因而有,本來就存在,這就叫自性!就是不變性、永恒性的實有感的産物!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爲什麼會這樣推論?衆生執著的根本就在這裏!因爲害怕失去那種實有感,這個「我」不能失去,這叫法執。以爲一一法都有實性,既然一一法都會變,都會壞,都會消失,那總有一個實在的、看不到的東西,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吧?衆生一定要這樣才能安心,安那個執取實有的心,怕他消失了,以爲那種實有消失就是斷滅。

  注意!這個地方就是佛法與外道不共的地方!這一點如果我們不了解,我們所接觸的很多理論實際上與外道觀念是一致的,就會以爲佛法與外道沒有什麼不同。爲什麼現在會有五教同源、叁教一體的觀念?認爲所有宗教都一樣?這都是本體論的觀念——同樣的從一個上帝主宰來的觀念!這觀念就是佛教要破除的法執、實有感和自性見!

  所以導師曾經講過,外而山河大地,內而身心我們都知道他會壞,但是我們總是想到有一個形而上實在的存在,這就是最大、最深的自性執!很多人怕斷滅:「那死了不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佛法講「非實非虛、不一不異、非有非無。」這是一般人很難體會的,總要在實有感裏面,不是實有就是實無,不離兩邊;如果你對他說不是實有,他就會認爲什麼都沒有了、斷滅了;如果說非有非無,就搞不懂了。這就是衆生的思惟模式,我們執著的原因就在這裏!爲什麼非要在實有實無的思惟裏面?這就是自性見在作祟!

  我執,這是對于有情不悟解爲因緣幻有而執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

  我執不是對外在萬法的執著,而是我們對有情生命自身的執著。因爲不了解緣聚緣滅、因緣而幻有的道理,卻執著在有一個永恒性、不變性、獨存性的我。雖然都知道五蘊會壞,卻想象要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存在,這樣才會安心。因爲要滿足內在的那個我執。因爲有我執,所以怕我消失了、沒有了,而不知道宇宙的法性是非常非斷的。衆生不是執著在常,就是執著在斷,同樣的緣于自性見的實有感!

  我即有情,不外是因緣的聚合,有什麼實在性、不變性,如一般所計執的個體、靈、神我?特別是人們直覺的,于自身中計執有我──薩迦耶見,于所對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計爲我所。

  有情就是我們這個身心,只是五蘊的聚合,因緣條件的組合。觀察我們的身心,怎麼找也找不到一個實在的、不變的、永恒存在的東西。如果不是經由如實的觀察和了解,而是用想象的、推理的方式就會産生顛倒見。如果如實的去觀察,就能發現真相,不只是「我」不可得,覓心還是了不可得!很多人都執著的以爲心和意識就是「我」。可是爲什麼二祖一個「覓心了不可得」就解脫了?導師指出,衆生的我執就在這裏!以爲我們有一個個體、有一個靈魂,不然就是神我、大我、不可知的我。

  所以,我們不論在有意無意、有知無知的狀態下,總是對自己身心和合中生起強烈的自我感覺,這就叫薩迦耶見,也就是我見。有了我見就要去主宰、去占有,對于外在的一切事事物物,就要以自己的意念去主宰和控製,希望占爲己有,這叫我所。我所從我執而來,如果不執著有我,就沒有我所。同樣的,我們如果執著一切法爲實有,就會去占有它,是因爲裏面有個我執。如果我執破了,還會執著外面的我所嗎?現在很多人修行,害怕外面的萬法來染著我們,使我們迷惑,所以就會排斥、厭離,不要見、不要聞、不要觸,以爲這樣就沒事了。但是裏面的我執還在,根本的條件並沒有改變,不可能永遠不與外面接觸,那麼一接觸,不是我所又來了嗎?問題在哪裏?因爲我執沒有破,好比入定還是有出定的時候,原因也在這裏。所以修行重要在破我執,我執破了,還需要逃避這個人間嗎?問題是生活在這個人間,怎麼逃都逃不了的!有我就有我所,有我執就有我所執,要明白!所以修行要從根本上著手,我執不破,法執就破不了。

  這種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計執,在生死輪回中,實爲一切執著一切苦痛的根本。

  這裏指出了我執爲生死的根本。我們爲什麼會輪回生死?生死輪回一直相續不斷的原因,就是這個執著産生的愛染的力量,也就是我們講的有取識,我們的意識在執取,那麼我們要解脫、要斷生死輪回,我執不破可能嗎?絕不可能!那麼什麼是我執?如果連我執都不明白,怎麼破我執?在哪裏破?如果每天只在那裏求、拜、不停的念,有效嗎?沒有發現真相,沒有了解生死真正的原因,怎麼破我執?對佛法的那份虔誠、敬愛是對的,可是並不只是單純的信仰就能解決我們的問題,要有智慧─—般若的空慧,才有辦法了解真相。而要建立般若空慧,首先要把知見調整好,然後再用正確的方法來觀察,怎樣去體證確實是空、確實是無我、確實是我不可得,這時才能明白真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可執著,不然怎麼能離我執呢?注意!我執不破,生死就不斷。

  透過學習緣起法,大家知道原來根本沒有一個我!我們是被騙了!我們自己胡塗、無明!也知道外道的錯誤在哪裏,那麼我們就不會再相信外道的學說。這就是觀念、知見上的修正,這叫破見惑。爲什麼我們見法了,還要修到阿羅漢、修到八地?就是要破除積習已久的慣性、習性,這叫破思惑。破見、思二惑才能達到究竟解脫。我們修行絕對不是盲目的,要有內容,有次第,一一都要明白,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下手處。

  我執和法執的對境,雖有不同,然計執爲不變性,自在──獨自存在性,實在性,是一樣的。

  我執的對象是我們的身心,法執的對象是一切萬法。雖然産生執著的對象不同,但是內涵是一致的,都同樣的執著有不變的、獨自的、自在的、清淨的實有感。

  于自身中所起實有自性執,名爲我執;在諸法上所起的執著,名爲法執。此二執中,我執更爲重要。

  對于自己的身心,産生的實有感、自性見,叫我執;對于萬法産生的實有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