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更深的科學研究和科技發明來更新、取代。當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以後,才知道前面的認識和總結只是個過程,而不是究竟。到目前爲止,我們曾經所認定的定律,有幾個定律沒有被推翻?科學家現在發現的一個定律,叫測不准定律。這個「測不准定律」就是無常!符合佛法的無常論!另外,我們一般都以爲光的速度是不會變的,但是現在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光的速度還是會變的。當我們看到科學發現這個「測不准定律」時,我說:很棒!科技越發達越能證明佛法的正確性!
所以世間的知識,每每是覺得今是而昨非的。還有常識──那怕是科學,也是不能徹底知道是錯誤的。如一般人總以爲事物有不變性的、獨存性的、實在性的東西,總以爲這是千真萬確的。其實,事物那裏是這樣?一切事物都是變動的、假合的、非實在的,即是畢竟空的。
我們真的贊歎佛陀的智慧,真的不得了!二、叁千年前沒有什麼高科技的方法可以觀察到這麼微細的地方!但是佛陀所體證的真理,到現在如此發達的科學都顛撲不破。現在有很多高科技,很多新發明,可以更深入的去研究,了解的愈來愈微細,佛陀的年代沒有這些方法可以觀察,他卻能發現這樣的真理法則,可見佛陀智慧的偉大和超越!
人們普遍的都執著以爲事物有其不變性、獨存性和實在性。簡單的講,衆生的我執、對萬法的執取,都是由于這個根本觀念引生的。佛法就是在破除這樣的觀念!指出萬法沒有不變性、沒有獨存性、沒有實在性!所以佛法說他是變動的、假合的、非實的,完全是畢竟空的!
然而常識不以爲然,即科學與哲學家,也只達到部份的近似。科哲學家雖能推知世間某些常識是錯誤的,然仍不徹底,因爲常識和科、哲學家的推論,都是依據見聞覺知爲基本的,而五根的觸境生識,是靜止的、孤立的、取爲實在性的。
科學與哲學對真理的認識,只是相近相似而已,他們沒有辦法體會佛法真正的究竟處。導師點出:我們的執著在哪裏産生?包括科學家、哲學家的研究與推論,仍有他們不能超越的基本觀念。因爲科學家和哲學家的認識和研究,都不能離開我們五根的作用:見、聞、覺、知。而這五根觸境生識,是靜止的、孤立的,所以就認爲是實在的。這個「靜止的、孤立的」這幾句話我們要注意!無常是在講什麼?是在講一切法是遷流變動的、剎那不住的,沒有靜止相的。但是,我們在看事物的時候,直觀的感覺是靜止的、孤立的,所以才會有那種實在性的感覺。注意!這個地方衍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我們觀察一切法,是在靜止的、孤立的觀念中,你能發現到真相嗎?注意!很重要!一定要在事相的遷流變化中才能發現他的真實性!這關系到我們修行的所緣境!
我們都怕自己的心散亂,怕起煩惱,所以總想辦法使心安靜下來,然後在禅定中覺得身心清淨。而真正要了解法的無常性和無我性,反而要在諸法的遷流變化中才能發現。諸法本身就在遷流變化中,不是我們讓它靜它就能靜,讓它定它就能定。一切法本身就在遷流動蕩、生滅無常的變化中,我們反而要求自己的心要靜止、不動,這樣怎麼能發現真相?真相要在哪裏發現?就在無常的遷流萬法中去發現,注意!這個無常性不是你要讓它靜止它就靜止的,他是法爾如是遷流不息的!注意!這個很重要!所以如果我們停止在靜止的、孤立的境地,是不可能發覺真相的!
如實觀照的「如實」兩個字,是照一切法當下的樣子去觀察,當下的樣子是不離無常法則的。這個地方太微細了!但是這個地方如果我們不了解,不論怎麼下功夫觀照,也不能體證到寂滅法性!因爲根本的地方沒有把握,不知道真正的下手處。所以過去有很多人不管怎麼修,即使閉關了幾十年,禅定進到幾層天就以爲是有境界了。其實這與解脫根本沒有關系!外道的四禅八定的功夫很高,但是不能解脫的原因就在這裏!
禅宗的古大德有時候一句話就解脫了。禅宗的公案:二祖神光來見達摩祖師,求安心,達摩祖師製造因緣讓他能夠發出真正的勇猛無畏的心,一句話就把二祖神光的問題解了:「將你不安的心拿來,我爲你安!」神光找那煩惱的心,怎麼找都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我爲你安好了。」一句話就解決了!請問:這個時候二祖在修第幾禅、第幾定?爲什麼他能悟道?就在一個「不可得」!注意!「覓心了不可得。」這個「不可得」我們要明白啊!這裏導師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常不可得、我不可得。要在哪裏體會不可得?就在遷流變化的無常中才看得到。如果是靜止的,是不動的,那就是永恒的了,世上沒有這樣東西!注意!這就是法的重點!導師這裏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很重要!看了真的都會贊歎不已!
而無始來習以爲性的意識,也不能免除自性的妄見。
我們過去的意識都是染著的,染著的本身就是錯誤的,就是無明的産物!最大的無明就是以爲萬法是實在的、永恒的、不變的!這就是實有感!這叫自性見!在習以爲性的意識中,什麼時候能見法?什麼時候能悟道?所經驗的、所了解的、所認識的,哪一法不是在自性見中?每一個人都感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不符合自己的觀念就生氣,就起對立與矛盾。其實,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意識從無始以來,所熏習的哪一個觀念是與真理相應的?但是我們都認爲我們是對的,執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科學家、哲學家都認爲自己的理論是真理;神學家也認爲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問題是解脫了沒有?如果認知的真的是真理,應該能解脫才對!什麼是解脫?解脫是貪瞋癡煩惱不起,不再生死輪回相續。所以,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帶來的意識作用,都是與自性見相應的。
佛法能從根識及意識的認識中,徹底掀翻自性的妄見,這才能契入究竟的真理。
修行不是束縛我們的身心,是在厘清我們的知見,淨化存在于意識裏面的染著。所以我常常把一個人的觀念譬喻爲計算機的軟件,觀念不改變,怎麼束縛這個身體、怎麼規範他、怎麼苦行都沒有用。主要是改變意識中深潛的染著——自性見、實有感。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怎麼轉化內在的觀念和認知?修行要在哪裏修?注意!如果正知正見不建立,沒有般若的空慧,如何堪破潛在意識深層的執著?這是非常重要的重點!不然,以爲我信仰、我很虔誠、做些什麼善事就叫修行,不然就去修禅定。這與你觀念的改變有關系嗎?注意!這裏很重要!很重要!
只有把過去習以爲性的意識中固有的自性見的觀念徹底掀翻,才能真正的契入真理。如果自性見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影子存在,要契入空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修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自性見?認識到這個無始來的執著─—薩迦耶見有多麼深細!在觀察中會一一的發現,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佛法教人修定習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錯誤,通達法性空即無常無我涅槃寂靜,親切證驗,做到去來坐臥莫不如此。
這裏講到修行的功夫和內涵。修行要定慧等持,如果我們以散亂的意識形態就很難觀察到微細的自性見,要發現真正的實相更難!所以,我們開始總有一些方便善巧,盡量讓我們散亂的心能夠慢慢安定下來,才能夠進入所謂的慧觀,去觀察一切法是不是真的無常?是不是真的無我?是不是本自寂靜?在沒有真正體證以前,理論懂得再多都不會受用。那麼就要以實證爲目的,透過修慧和修定,親身的去證驗,怎麼樣能體證到真正如此。
在學法的過程中,首先要建立正見,才能夠如理的去修證。有的人智慧不錯,聽了都懂,但問題是沒有實際的修證。懂,只是觀念上的了解,達不到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所以我們每一次上課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就要辦禅修,就是要教大家觀察的方法。用什麼方法才能破除無始以來的自性見、實有感?我們的習性很重,如何能夠發現真相,還要有方法。禅修主要就是教大家觀察的方法。辦禅修並不如大家想象的幾天就能見法開悟,如果能當然很好,但是見法開悟是不容易的。剛剛已經講了,真正要見法,就在平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在根塵觸的每一剎那的因緣中去用心體會,不一定非在打坐的時候才是用功。禅修禅坐只是一個過程,最主要的還是要懂得正確的方法,方法不對,盲修瞎練也不會受用。
所以如果沒有建立正見,沒有把我們的觀念修正,觀察的方法又不正確,就很容易與外道的方法混在一起,以爲得定就是究竟而自以爲是。如果把四禅當四果問題就更大了!所以每一年大概在年底,我們會辦一次禅修,把平常聽聞的法,透過這樣的修習方式,讓大家能有親證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明白,修學佛法不是理論懂了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的習性很深細、很堅固,在觀念上有一些了解,但是做不到,貪瞋癡煩惱依舊。事情沒有到來的時候,大家境界都很高,一遇到事情,煩惱習性就都來了。然後還會給他人帶來很多疑惑:「你們學法都學了那麼久,好幾年了,但是一遇到事情,貪瞋癡煩惱照樣,學這個法要幹什麼?說你的師父有多高明,騙人的!」這樣,師父就有罪過了。
所以,我們要明白修行不是只有理論,觀念修正以後還要真正的去實踐體證,如果真正體證到了,只要一次,就不會忘記。我們聽很多人說修行的過程,什麼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如果那個「悟」真的有效,那麼「悟」一次就夠了,就會不忘不失。如果那個「悟」不是徹底的,那就不是「悟」!我們要明白真正的真理只有一個,真正的體證只要一次。所以我們要明白初果羅漢和四果羅漢,他們體證的是同樣一個法性,但是爲什麼有四果的差別,在于習性還沒有斷盡。證初果見法的人就入法流了,只是習性很重,怎麼樣斷盡習性這是另一個過程,而阿羅漢就斷盡習性,究竟解脫了。所以如果修行中有見法的人,雖然習性還沒有斷盡,千萬不要去毀謗他:「你有多高的境界、法體會了多少,結果還不是一樣起煩惱。」要知道,還沒有…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