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白還是幸運的,還是頓的,證入了就具足了頓的條件。如果這一生連聽法的機會都沒有,連正確修行的方法都不知道,怎麼能頓?想頓也頓不了!透過學佛修行,愈了解愈明白,大家才知道我們今天有多幸運!因爲今生有這樣正確的法來引導我們,我們真的是很幸運,這是多生多劫積累的大福報啊!
此空性,本經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表示他。
空性是很難用表達的方式讓人明白的,爲了形容空性,只能用文字語言來表達。當真正體證空性的時候,用語言來講,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麼我們就先要明白生滅、垢淨與增減的涵義。
在衆生的思惟模式中都不離這些觀念:有無、生滅、好壞、垢淨、增減、得失。而真正體證空性,是超越這些相對的概念的。所以真正體證空性的人不會再落入人間是非、得失的觀念中。這就是重點!如果我們還在生滅、垢淨、得失等等的觀念裏,我們能解脫嗎?還能離開染著嗎?所以體證空性真的能明白,法的本質就是這樣的,那麼對人間的一切執著、貪愛、染著、煩惱當然就不起。所以,佛法講的解脫,不是隨便講的,是有真正的內涵,而且人人透過正確的方法修習,人人都能體驗得到,這才是佛法的可貴之處!當我們能夠真正體證空性的時候,自然就不會造業、不會貪愛、不會瞋恨、不會無明!那麼生死輪回自然就不再相續了。
解脫,一定要有解脫的內容、方法和正確的目標,不是隨便講的。這與求啊!拜啊!跪啊!念啊!沒有什麼關系!那些只是引導人們進入佛門的方便。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讓人們達到生死的解脫!明白什麼是方便的時候,就不會執著在表面的形式上;但是,如果不明白方便和究竟的根本處,就會誤以爲方便就是學佛修行的究竟目的,這樣就把我們耽誤了。我們不反對方便,但是以爲方便就是究竟的人,不但耽誤別人,也耽誤了自己!
中道實證的空性,不但不是與有相對差別的,也還不是相即一體的。是從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冥契畢竟寂滅的絕待空性。
注意!這幾句話要劃起來,非常重要!相待的假名,就是一切法,只不過是假名有,所以是空有相即的,就在萬法的當下,去冥契畢竟寂滅的絕待空性!也就是說,中道的實證就在生生滅滅的有爲法上,契入不生不滅的法性!
這用世間任何名字來顯示,都是不恰當的,在畢竟清淨纖塵不立的意義上,空,還近似些,所以佛典裏都用空──無、非、不等字來顯示。
這種畢竟寂滅、絕待空性,用語言、用文字怎麼表達都不恰當。有人講「離語言相,離心緣相」,但是從清淨的立場,無汙染的意義上看,用「空」字、「空性」,能比較切近他的意思。但也只是相近的,不是空就代表了什麼,空只是一個譬喻,讓我們能了解他的內容而已。佛經裏所講空性、講涅槃,事實上都是離言說的。但是如果不說,衆生又無從了解;不譬喻,我們永遠不能體證,所以不得已用文字:空、無、非、不等,都是以我們正面的世俗觀念,予以否定來展現他的內涵。所以不、無、空、非等,在佛經裏常常看到。尤其是大乘的經典,當我們讀到空、無、不、非等,用文字來遮遣的時候,就知道他的涵義是在彰顯空義,彰顯實相。
然空性是意指即一切法而又超一切法的,用世間的名言來顯示,總不免被人誤解!
空性不離一切法,但又超越一切法。只要落入語言相,都在相對裏面,容易讓人産生誤解。其實,我看到很多佛法的宗派理論,有的诤論了兩千多年,到今天還沒有止息。這是因爲語言表達都有相對性,沒有辦法展現他的絕對。那麼,只要是語言能表達出來的,都落入相對中,所以都可以破。譬如,你的話一出口,要找你的毛病絕對找得到:「你講的我不承認,我認爲你的觀點有問題。」然後,他就會表達他的意思,而你又會去破他的觀點,解釋自己的意思…… 。只要有意思、只要有語言的表述,都有, 相對性和局限性,一定有破綻可以破,所以诤論不休,永遠沒有止境。所以佛陀說法才有十四無記,論到真理的部分,有人去問那些形而上的東西,佛陀不回答,因爲這些只會增加诤論而已。
譬如:人死後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世間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這些問題,坦白講用語言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我用語言講了,你真的就能明白嗎?我說有,你真的就認爲有嗎?我說無,你真的就認爲無嗎?說有,會帶來懷疑;說無,也會帶來懷疑。有人問:如來滅後是有、是無?佛陀不回答,這些問題都是戲論!
所以,語言一出口一定有其相對性和局限性,就會産生問題,也就能破。空性或涅槃如果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可以解釋爲貪瞋癡煩惱永滅不起,只能用這樣的譬喻。如果我們能反省,用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就能比較容易明白。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修行,不管體證有多深,或認爲自己境界有多高,不用別人來印證,只反觀看看自己的貪瞋癡真的不起了嗎?煩惱真的永滅了嗎?如果能確定,那還懷疑什麼!已經體證涅槃了,是阿羅漢了,如果還沒有達到煩惱永滅,人家說你解脫了,你就會安心嗎?如果已經確定解脫了,人家說你沒有解脫,你會苦惱嗎?
所以,真正對法的體證,是自覺自證的,但是要有依據,我們的貪瞋癡煩惱是否永滅?注意!是永滅!不是現在暫時沒有,等明天又有了,那根本沒有體證!所以我們要用「永滅」來勘驗自己,就不會自以爲是了。如果還達不到永滅,就不要停下來,必須用心繼續努力達到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如果人人都能把握這個根本,誰也不會被耽誤了;如果修行沒有把握住這個根本,耽誤的還是自己!有的人修行總是給自己找借口松懈一下,或說:我沒辦法,必須得去做什麼事……,那都是你的自由,沒有人能限製的,你要在生死輪回中繼續生死和痛苦煩惱不想解脫,也是你的自由。
有時候我們弘法也是很笨的,如同世俗做父母的一樣很糟糕,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而我們總希望衆生這樣或那樣。其實,我沒有辦法主宰任何一個人,也不能對某一個人産生太深的影響,就是很會唠叨,因爲不忍啊!可是有人對這種唠叨很有意見:你又不是阿羅漢,也不是八地菩薩,你展現的一定有缺點。是的,我的確還不夠完美,可是人們偏偏只看到那一點唠叨,只看到還有那一點習性,而那些慈悲和愛心怎麼也看不到的。這一點唠叨啊,猶如父母愛惜自己的子女,希望他們的人生都能更加完美。
爲人父母哪一個不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又哪個子女是依照父母的意思,由父母操控、塑造出來的?明白了緣起法,就不會當上帝去主宰他人,只會客觀的給予關懷、幫助,盡量爲他人設想,但是決不能主控他人。所以我們這裏是真正的自由學風:「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都由因緣做主,不能勉強。
如果有組織,就會有問題。有人說佛教像一盤散沙,我想一想,這不就是佛法的自由與平等的體現嗎!我看到了所謂組織的力量,如同社會機構裏面那樣的人事管理一樣。我現在想說:怎麼能讓一個人真正的解脫?怎麼去管理他?要管理就要用種種的規範,這樣又如何能讓他體證空性呢?我只是有感而發。所以當我了解了解脫的內涵的時候,我很希望恢複到平凡的出家人的本份,不再搞組織了,回歸到最根本的做法——尊重、隨緣。
語言和思想,都不過是世間事物的符號。
不管你怎麼說,你內在的思想模式怎樣,坦白講只是表現出來彼此溝通的符號而已!如果我們認爲語言和思想是實在的,我們也會痛苦執著。
世間的事物,語言思想都不能表現出他的自身,何況即一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
我們要表達一點心靈的意念都很難,大家是不是都有這種感覺?我即使怎麼講你都不會了解的!我在表達什麼,我想表達什麼,你們都不清楚、不了解。你們想想看,在我們的生命中,透過語言種種直接的表達或接觸,你都無法了解我要表達的意思,這表示語言無法真正的表達、或襯托出內心的思想,所以才會說:人人都不了解我。那麼,即一切法又超越一切法的空性要怎麼表達呢?就更難了!
空性亦不過假名而已。
空性也是假名,就不可能拿出一個空性的東西來讓你感受。因爲空性沒有實體,所以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表達。空性不是實有的東西,只是我們身心體證的境界而已。
空性,不是言語思想所能及的,但不是不可知論者,倘能依性空緣起的正論來破除認識上的錯誤──我執法執,般若慧現前,即能親切體證,
不能因爲空性不能表達、不能表示,不能讓你馬上明白,就表示他是不可知、不可說的。如果什麼都不能說,也沒辦法表達,那麼我們怎麼修行?我們要往哪裏去?所以,這裏就指出:如果我們能夠依據性空緣起的正論,依這樣正確的知見來破除我們認識上固有的錯誤,也就是能夠破除我執與法執,般若的智慧就會現前。也就是因爲透過正見的方便引導,般若的智慧現前,就能親切體證空性。
爲什麼前面先要讓大家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因爲你的執著,會把空與色分開,那樣你永遠都達不到空性的體證。先破除了對空與有的執著,才不會偏于一邊,也才能去慢慢的開發空有不二的空慧。當我們的執著、愛染慢慢蕩盡的時候,般若空慧現前就證入了!空性雖然不能讓大家當下看得到和體證得到,可是透過方便,一樣可以體證得到。但是體證一定要依般若的空慧,首先就要建立正確的知見。所以,我們從開始到現在一直談,都是依據這樣的次第和方法:先建立緣起正見,然後經過思惟消化,在生命中去觀察和體驗,最後般若空慧現前,當下就會證入所謂的法性寂滅。
故佛法是以理論爲形式而以實證爲實質的。
首先要奠定理論的基礎,我常講:「知以導行,行以證知」,先從知見上的建立,理論上的了解,次第上的明白,我們才會有明確的目標和方法,然後依據這個方法,才能在實踐中去體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