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52

  ..續本文上一頁最後才能親證法性。所以,佛法是建立在正確的觀念、理論、次第和方法上的,不是信就可得救,或是有什麼特異功能、無上妙法,誰來灌灌頂就解決問題了,可能嗎?我們了解了佛法的正見與修行的方法,就不會迷信,也不會搞神話崇拜了。

  真能證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

  真正的體證法性的人,是不離一切而能超越一切的,就是我們講的「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所以本經結論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此空中無色等,從相即不離而證入,

  我們如何去體證到真正的空性,是無色、無受想行識,就在色空不即不離的情況下,才能證入。

  所以與一分學者的把生死涅槃打成兩橛者不同。

  這裏已經指出了大乘不共慧的特點。如果我們把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看成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或境界,怎麼能在法的當下直接證入空性?怎麼能在一切中而超越一切呢?

  佛法的中道實證,可說是內在的超越──證真,這當然即是超越的內在──達俗。

  大乘的不共慧,就體現于證真和達俗的不二上。從俗體證到真,而真又不礙俗,才能入世而利益衆生,可見大乘佛法的內涵是多麼的圓滿!多麼的實際!于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是通過內在的了解和體證而達到的,所破除的是內在的無明。無明一破,了達了真相,萬法無咎,才能在萬法中得自在無礙,而不是厭離萬法。譬如世間每一個人都會煩惱、會痛苦、會有種種的障礙,原因是我們不知道煩惱真正的根源何在,而都歸咎于外在的萬法對自己不好、不公平,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不了解你,都對不起你。都在怪一切外在條件,才會氣、才會恨、才會厭,就是因爲沒有找到真正的內在的原因。內心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外面沒有一法能障礙你。

  有一句話說,佛看世間都是圓滿的,衆生看世間都是缺陷的。真正的佛法是內在的自我超越!當體證到了真相,明白法性本來空寂,內在超越了,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幹擾你。而且還能以智慧善用一切外在的條件和因緣,來造就人間的和諧和圓滿,所以證真必是達俗的。如果于世俗還有障礙,表示根本沒有真正的證真。所以,從很多的事相上,包括我個人要做什麼,爲什麼不能圓滿?反省回來還是自己的問題,如果我是圓滿的,我的德行是圓滿的,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問題?難道要怪天下所有的衆生嗎?必須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你做了什麼?爲什麼衆生不能了解你?其實不是衆生不了解你,是我們自己做的不圓滿!我們自己沒有德行,應該是這樣講。那麼我們必須要反思,再充實自己,希望有一天,讓衆生圓滿。這個就是唯一的辦法。如果我怪外面的條件,那麼我也不懂法了。

  中國的部分學者,不能體貼經義,落入圓融的情見,

  這是對中國佛教的批判。但是大家不要見怪,因爲這個批評是非常誠懇的。中國佛法都講圓融,明明是不相幹的思想,也把他講成圓融。以爲一個圓融,就能把全部包融起來,天下就沒事了。但是,這樣反而障礙了人們對真相的了解!

  以爲色不異空是空觀,空不異色是假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觀。本經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了義。假定真是如此,那經文應結論說︰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是。

  空觀、假觀、中觀叫叁觀,這是天臺宗的思想。天臺宗解釋《般若心經》,說成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了義,他把《般若心經》的內容解釋成這個樣子。這裏導師在批判這樣的講法,也是導師理解法義深刻的地方。如果「色不異空」是空觀,「空不異色」是假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觀,這樣的觀念如果是正確的話,《般若心經》的結論語應該是「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對。

  但經文反而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但是,《般若心經》的歸結明明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一切法不生的,是無受想行識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注意!很重要!導師就從這個地方把《心經》歸結于空性,是一切法不生的,哪裏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呢?所以,解釋《般若心經》,不是把他講的圓融就好。圓融反而沒有辦法襯托出《般若心經》真正的本意。所以,經文反而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並沒有說:即空即假即中!

  他們爲了維持自己,于是割裂經文,以爲前四句明圓教,而空中無色等,是結歸通教。

  這裏指出,天臺宗爲了圓融自己所創立的一心叁觀的思想,便把《般若心經》的經文割裂了,沒有從經文的整體性了解《般若心經》的內涵。以爲前面經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講圓教,反而結論「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變成了通教。也就是說前面講的是最圓滿的,後面的結論卻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可以這樣講嗎?不可以的!

  當然,經義是可能多少異解的,但經義尤其是簡短的本經,應有一貫性,不是隨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天臺把經文的前後分成兩個不同的意境。我們在解釋經義的時候,可能有個人的看法和不同的解釋,但是不能破壞經義的一貫性,變成經義裏面有究竟、有方便,而失去了經文的一貫性。所以,不能「隨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應該明白:菩薩修學般若時,觀察諸法從緣起,所以自性空,諸法自性空,所以從緣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實沒有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實證見一切法畢竟空性──即根本智證真如,幻相不現。

  如果很用心的看,就會感動導師的智慧深到什麼程度!我們學大乘法修菩薩道,主要就是開發般若的智慧。我們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觀察,一切萬法都是從因緣而有的,沒有一法不是緣起的,了解了一切法從緣起,不是自有或本有,而是自性空。正因爲諸法自性空,也才能從緣起,這樣就能了達空有的相依相成,沒有任何一法有自性可得,才能證入真正的空性。才能實實在在的證見到一切法的畢竟空!這才是體證到所謂的根本智——體證真如。真正體證到真如時,一切幻相不起,一切法不生,這是真正的體證空性。注意!太重要了!

  上次禅修中也講到這個問題:對理論的了解不管有多深,只要沒有如實的、真正的體證過空性,是不會安心的!而真正的要體證空性,首先要破除我們錯誤的知見。我執、法執淡了,顛倒、執著慢慢不起了,那些內心的擾動份子慢慢消失了,身心自然凝聚到一定的程度,當因緣成熟到水到渠成時,嗄!就證入空性!就如一般所講的「能所俱泯」,「一切法不現」。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的!

  但是,我必須強調,體證空性,不是刻意的要進去就可以進去的,也不是用1+1=2的有爲法的方式可以進去的,也不是勉強要進去就能進去的,而是由于我們對法的了達,觀念中錯誤的知見修正了,貪欲與愛染慢慢淡了,身心自然的慢慢凝聚,自然的會水到渠成。所以,我常常體會《金剛經》講的無住、無念、無心,就是對一切法的不染、不執。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身心慢慢自然凝聚,不是刻意的我要怎樣,你愈要怎樣愈不可得!所以,我才體會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無住,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什麼是不可得?什麼叫無心?什麼叫無念?此時無求無欲,才能自然體證。注意!我講這些都很重要!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道理,以爲我多麼用功,閉關,刻意的一直要進去,進得去嗎?有爲、有心、有住都進不去!體證不了!

  這些不是我隨便講的,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對學佛修行都很重要!我們要破除錯誤的知見,端正身心的行爲,就得從根本上著手。知見一定要修正,知見正確了,慢慢的就能了解真相。我們在以正見爲導的思惟模式中,觀念中的錯誤顛倒執著就會慢慢淡了,才有機會真正的契入法性空寂的寂滅性。只要體證一次,就不會懷疑了!即使不是時時刻刻都在那種狀態中,但是回到世俗的萬象中來,也不會顛倒執著了。所以學佛修行體證空性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大家聽到這裏注意一點,不要以爲我們理論都懂了,師父要講的下一句都知道,告訴你!如果你是這樣子,耽誤的是你自己!沒有親證空性是不能真正安心和解脫的!我不會騙你們的!理論上的知道必定是說食不飽啊!注意!

  體證一切法畢竟空的空性,就是根本智證真如,幻相不現。一切的萬象不會顯露出來,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體驗。也是最難了解、最難表達的地方,怎麼說都不對。所以《心經》講的「諸法空相」,是最難用言語表達的。

  所以本經首標五蘊皆空,次說五蘊皆空的理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爲觀察方法而後能得實證的結果:

  這裏再把《心經》前面幾句經文的次第再作標明,爲了讓我們了解實相,先得了解五蘊的非實皆空,這是總標。再來解釋五蘊皆空的內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由這樣的方法去觀察,才能真正證入「五蘊皆空」的實相。總標、內容、觀察方法,這樣的次第才能體證到所謂的實相。

  是諸法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佛門中道實證的坦途,切莫照著自己的情見而妄說!

  最後的結論是:真正的空相,沒有五蘊的受想行識。從這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導師對于這些法的內容、次第及觀照方法,所達到的結果——體證實相,整個過程都非常的清楚明白!這是關鍵的所在!很多人學了法,不管是修什麼法門,觀照也好,禅定也好,往往由于不了解真相,會隨著自己身心的某一種體驗,用自己的情見去妄加判斷。導師在這裏點醒我們:這個地方不是用情見可以判斷的!天臺宗看到經文前四句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依照自己所創立的一心叁觀圓解爲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反而將經文的結語「空中無色」等結歸成不了義的通教。而導師告訴我們,不是這樣子!《般若心經》的結論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而且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結論爲什麼歸于無?要明白!不是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