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52

  ..续本文上一页最后才能亲证法性。所以,佛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念、理论、次第和方法上的,不是信就可得救,或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无上妙法,谁来灌灌顶就解决问题了,可能吗?我们了解了佛法的正见与修行的方法,就不会迷信,也不会搞神话崇拜了。

  真能证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

  真正的体证法性的人,是不离一切而能超越一切的,就是我们讲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所以本经结论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空中无色等,从相即不离而证入,

  我们如何去体证到真正的空性,是无色、无受想行识,就在色空不即不离的情况下,才能证入。

  所以与一分学者的把生死涅槃打成两橛者不同。

  这里已经指出了大乘不共慧的特点。如果我们把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看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或境界,怎么能在法的当下直接证入空性?怎么能在一切中而超越一切呢?

  佛法的中道实证,可说是内在的超越──证真,这当然即是超越的内在──达俗。

  大乘的不共慧,就体现于证真和达俗的不二上。从俗体证到真,而真又不碍俗,才能入世而利益众生,可见大乘佛法的内涵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实际!于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是通过内在的了解和体证而达到的,所破除的是内在的无明。无明一破,了达了真相,万法无咎,才能在万法中得自在无碍,而不是厌离万法。譬如世间每一个人都会烦恼、会痛苦、会有种种的障碍,原因是我们不知道烦恼真正的根源何在,而都归咎于外在的万法对自己不好、不公平,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不了解你,都对不起你。都在怪一切外在条件,才会气、才会恨、才会厌,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内在的原因。内心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外面没有一法能障碍你。

  有一句话说,佛看世间都是圆满的,众生看世间都是缺陷的。真正的佛法是内在的自我超越!当体证到了真相,明白法性本来空寂,内在超越了,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干扰你。而且还能以智慧善用一切外在的条件和因缘,来造就人间的和谐和圆满,所以证真必是达俗的。如果于世俗还有障碍,表示根本没有真正的证真。所以,从很多的事相上,包括我个人要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圆满?反省回来还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我是圆满的,我的德行是圆满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难道要怪天下所有的众生吗?必须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众生不能了解你?其实不是众生不了解你,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圆满!我们自己没有德行,应该是这样讲。那么我们必须要反思,再充实自己,希望有一天,让众生圆满。这个就是唯一的办法。如果我怪外面的条件,那么我也不懂法了。

  中国的部分学者,不能体贴经义,落入圆融的情见,

  这是对中国佛教的批判。但是大家不要见怪,因为这个批评是非常诚恳的。中国佛法都讲圆融,明明是不相干的思想,也把他讲成圆融。以为一个圆融,就能把全部包融起来,天下就没事了。但是,这样反而障碍了人们对真相的了解!

  以为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观。本经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假定真是如此,那经文应结论说︰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是。

  空观、假观、中观叫三观,这是天台宗的思想。天台宗解释《般若心经》,说成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他把《般若心经》的内容解释成这个样子。这里导师在批判这样的讲法,也是导师理解法义深刻的地方。如果「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观,这样的观念如果是正确的话,《般若心经》的结论语应该是「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对。

  但经文反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但是,《般若心经》的归结明明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一切法不生的,是无受想行识的,无眼耳鼻舌身意的。注意!很重要!导师就从这个地方把《心经》归结于空性,是一切法不生的,哪里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呢?所以,解释《般若心经》,不是把他讲的圆融就好。圆融反而没有办法衬托出《般若心经》真正的本意。所以,经文反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并没有说:即空即假即中!

  他们为了维持自己,于是割裂经文,以为前四句明圆教,而空中无色等,是结归通教。

  这里指出,天台宗为了圆融自己所创立的一心三观的思想,便把《般若心经》的经文割裂了,没有从经文的整体性了解《般若心经》的内涵。以为前面经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圆教,反而结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变成了通教。也就是说前面讲的是最圆满的,后面的结论却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的,可以这样讲吗?不可以的!

  当然,经义是可能多少异解的,但经义尤其是简短的本经,应有一贯性,不是随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天台把经文的前后分成两个不同的意境。我们在解释经义的时候,可能有个人的看法和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能破坏经义的一贯性,变成经义里面有究竟、有方便,而失去了经文的一贯性。所以,不能「随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应该明白:菩萨修学般若时,观察诸法从缘起,所以自性空,诸法自性空,所以从缘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实没有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实证见一切法毕竟空性──即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

  如果很用心的看,就会感动导师的智慧深到什么程度!我们学大乘法修菩萨道,主要就是开发般若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观察,一切万法都是从因缘而有的,没有一法不是缘起的,了解了一切法从缘起,不是自有或本有,而是自性空。正因为诸法自性空,也才能从缘起,这样就能了达空有的相依相成,没有任何一法有自性可得,才能证入真正的空性。才能实实在在的证见到一切法的毕竟空!这才是体证到所谓的根本智——体证真如。真正体证到真如时,一切幻相不起,一切法不生,这是真正的体证空性。注意!太重要了!

  上次禅修中也讲到这个问题:对理论的了解不管有多深,只要没有如实的、真正的体证过空性,是不会安心的!而真正的要体证空性,首先要破除我们错误的知见。我执、法执淡了,颠倒、执着慢慢不起了,那些内心的扰动份子慢慢消失了,身心自然凝聚到一定的程度,当因缘成熟到水到渠成时,嗄!就证入空性!就如一般所讲的「能所俱泯」,「一切法不现」。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的!

  但是,我必须强调,体证空性,不是刻意的要进去就可以进去的,也不是用1+1=2的有为法的方式可以进去的,也不是勉强要进去就能进去的,而是由于我们对法的了达,观念中错误的知见修正了,贪欲与爱染慢慢淡了,身心自然的慢慢凝聚,自然的会水到渠成。所以,我常常体会《金刚经》讲的无住、无念、无心,就是对一切法的不染、不执。在这样的身心状态下,身心慢慢自然凝聚,不是刻意的我要怎样,你愈要怎样愈不可得!所以,我才体会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无住,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什么是不可得?什么叫无心?什么叫无念?此时无求无欲,才能自然体证。注意!我讲这些都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以为我多么用功,闭关,刻意的一直要进去,进得去吗?有为、有心、有住都进不去!体证不了!

  这些不是我随便讲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这对学佛修行都很重要!我们要破除错误的知见,端正身心的行为,就得从根本上着手。知见一定要修正,知见正确了,慢慢的就能了解真相。我们在以正见为导的思惟模式中,观念中的错误颠倒执着就会慢慢淡了,才有机会真正的契入法性空寂的寂灭性。只要体证一次,就不会怀疑了!即使不是时时刻刻都在那种状态中,但是回到世俗的万象中来,也不会颠倒执着了。所以学佛修行体证空性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听到这里注意一点,不要以为我们理论都懂了,师父要讲的下一句都知道,告诉你!如果你是这样子,耽误的是你自己!没有亲证空性是不能真正安心和解脱的!我不会骗你们的!理论上的知道必定是说食不饱啊!注意!

  体证一切法毕竟空的空性,就是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一切的万象不会显露出来,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也是最难了解、最难表达的地方,怎么说都不对。所以《心经》讲的「诸法空相」,是最难用言语表达的。

  所以本经首标五蕴皆空,次说五蕴皆空的理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为观察方法而后能得实证的结果:

  这里再把《心经》前面几句经文的次第再作标明,为了让我们了解实相,先得了解五蕴的非实皆空,这是总标。再来解释五蕴皆空的内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由这样的方法去观察,才能真正证入「五蕴皆空」的实相。总标、内容、观察方法,这样的次第才能体证到所谓的实相。

  是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佛门中道实证的坦途,切莫照着自己的情见而妄说!

  最后的结论是:真正的空相,没有五蕴的受想行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导师对于这些法的内容、次第及观照方法,所达到的结果——体证实相,整个过程都非常的清楚明白!这是关键的所在!很多人学了法,不管是修什么法门,观照也好,禅定也好,往往由于不了解真相,会随着自己身心的某一种体验,用自己的情见去妄加判断。导师在这里点醒我们:这个地方不是用情见可以判断的!天台宗看到经文前四句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依照自己所创立的一心三观圆解为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反而将经文的结语「空中无色」等结归成不了义的通教。而导师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子!《般若心经》的结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且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结论为什么归于无?要明白!不是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