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看到经文这样写,就用你个人的推论和个人的某一种体验来判断经文的甚深涵义!千万不要错解经义!
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的,空性既不是言思所能思议,这只有用离言思的方法去体证。
真正的空相,常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句来表达,也以此三句来衬托空性的涵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第二义,没有办法将空性的内容用言语表达得非常清楚,所以惟一的办法是离言思。尤其是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性,都在想蕴里面运作,并透过自己的经验,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和思惟模式,这些思惟模式却是与无明相应的。那么,用这样的观念和思惟模式来思惟真正的空性,显然是不可得的。我们如何离开过去惯有的思惟模式,而能真正的体证到空性?怎样不落入过去惯性的思惟模式,而用生命的直观去体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众生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其实自己对法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都是不够的,但是不管听谁说法,都很快会去下判断:某某法师讲得好,某某人讲得不对。其实说好、说不对都是戏论!因为你没有实际的体验,只是凭个人的情见作推断,怎么能了解真相?真正的善知识也无法让你直接体证真相,而是透过某种方法,让你自己去体证。唯有真正体证到了,「那个」才是!善知识也不能给你,更不能传你,让你马上就会。所以,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在情见中自以为是。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有这种情见,没有一个能体证空性的!因为你已经下了结论,就会停在自以为是的观念里,这是很危险的!
如我们未能证得,不解佛说的意趣,那就是佛再说得多些,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们的误会。
涅槃法性很难体会!诸法空相不是言说就能够表达的,但是如果不说,又不能引导大家迈向解脱。所以,所有的言说只能用遮遣、譬喻的方法,用大家所能了解的知识或现象来让人们明白。就像因指指月,希望人们透过指头所指的方向看到月亮,目的是让人们能看到月亮,不是看这个指头。可是众生的情执往往看到手指很漂亮,就会感到这只手一定很棒!而看到手指比较粗糙,就会觉得这只手不好看。我们会被手指迷惑了,反而在手指上加以分别,定是非、论好坏,喜欢不喜欢,就在这个地方自以为是。这就是众生最麻烦的地方!
因指指月,目的在月不在手指,手指只是一个指定方向的善巧而已。但是,众生就是这么执着,容易着相。问题是但有言说,都有局限性和相对性,不可能表达出「实相」。但是如果我们能透过手指所指的方向,真的往那个方向去看,我们也许就有机会看到月亮。言语上讲得再多,讲得再明白,如果不能达到体证的效果,恐怕也只徒增更多的误会而已。
这如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生盲,有人告诉他说︰如白鹤那样白,盲人用手扪摸白鹤,即以为白是动的。有人告诉他说︰不是动的,白如白雪那样白,盲人又以为白是冷的。结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
所谓的生盲,就是生出来眼睛就看不见。为了要表示白色,用白鹤来譬喻,说像白鹤的羽毛那样的颜色叫白。问题是对一个生盲来说,从来没有见过白色,摸到的感受是在动,就认为白色的白原来是动的;再用白雪比喻白,那么摸到雪的感受是冰冷的,那么他感受到的白色就是冷。这个譬喻是让我们了解,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或者观察了解的事物,不论用什么形容的方式来告诉他,都没有办法让他体会到真相。
我们对于真理──空性,也是这样。所以佛不能为我们直说,不能用表显的方法,而用遮显的,这如绘画的烘云托月法,从侧面的否定去反显他。
我们都看过国画,画中的乌云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空白,就衬托出月亮的光明。那白白的地方,我们就知道是月亮,这叫烘云托月。佛法也是一样,众生都执着在一切相上,我们就用否定相的实有性的方法,让人们去超越对相的执着。一旦超越了那种执着,就会自然慢慢的与空相相应。今天不相应,是由于我们对万法实有感的执着;而一旦明白了万相的虚幻性,不再执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自然凝聚。由于心的不攀、不住、不染、不动,就有契入空性的机会。重点是在这里!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诸法的如幻性及他的缘起无自性、非实如幻,就会开始远离执着颠倒;一旦远离了执着颠倒,就能明白「非」是在否定他的实有性。当慢慢的了解真相的时候,远离执着的时候,内在扰动的条件没有了,身心自然的凝聚,慢慢的自然就能契入空性。
可见,多闻熏习与如理思惟,从否定实性到了解空有不二,到身心的自然凝聚,和最后的契入空性,这个过程是一贯的。这样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用「不、无、空、非」是来否定一切法的实有性;并一直告诉我们,万法都是缘起的,所谓缘起就是条件的组合,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不能在单一的条件下存在。这在告诉我们他的无常、无我、非实如幻。透过这样的否定,我们身心就会慢慢的凝聚而不染着,自然就有契入空性的机会。所以,契入空性不是修禅定就能进入的,也不是某一种特殊的神秘体验就能契入的;而是远离了执着,远离了一切的爱取,身心慢慢的清净、凝聚才有因缘体证。身心的切实体证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刻意追求的,有心、有念、有住、有取都不可能契入。这就是修行的理论、方法、结果,次第分明,这都是重点!
本经所说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
只要是一切法,都不离这三对、六不的内容,即:生灭、垢净、增减。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思惟模式中,对看到的万法会产生一种印象,都离不开这六种执着。譬如见到的现象是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的;我们对所有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不离开这六种的认知。但是今天从空相的立场透视万法,生灭的本身是如幻的,垢净是众生的执着,增减是幻相而非实在的。通过对这六种认知的否定,才有办法超越惯性的思惟模式,而体证到真正的空相。
这里所应注意的: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
透过我们的思惟模式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一定都在相对中:生灭、染净、增减。只要是相对的存在,一定是缘起的幻相!诸法的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只要是缘起的,都是相对的存在,就是无实性的幻现。而我们就在这样的现象中,落入相对的观念,就没有办法体证空相。
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
所谓的大乘不共,就是用一个「空」字来涵盖三法印。譬如: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在生灭、生灭中剎那的变化不住,而知万法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由此从体会无常而了知无我;了知无我就会止息一切贪爱与执取,也能体证到涅槃。这就是三法印的次第。但是往往我们看到法的生灭,有的还会执着在生灭相,又生出法执。所以大乘的空义告诉我们:诸法生非实生,灭非实灭,那么当下体证的就是空性。如果执着在实有的生灭,就会认为我空、法不空;而大乘连生灭的实在性也予以否定,这叫毕竟空!不会产生我空而法有的执着。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
最彻底的空,是要体证到真正的毕竟空!有一些人的修行方式,一定要透过观察现象生灭的无常变化,才能体证无我;认为一定要透过体证无常、无我的次第,才是真正的见法。那么,对于直接体证不生不灭的空性,就很难了解。所以学大乘空义的人,如果对空义的体会真的能通透明白,对于三法印是不会怀疑的。因为空的内涵绝对与三法印相应的,但是不了解毕竟空的修行人,就会从观察生灭的无常中去体证涅槃,只是修行层次的不同。
龙树说:『破二不着一』,所以这些相对的──二法否定了,我们不应执为一体,如还有所执,还是不对的。
这个地方很重要!两边的观念就是:有无、生灭、断常。那么,如果用否定的方法将两边破了,有人会认为中间的中道就是「一」,就有可能执着于「一」,这是不对的。『破二不着一』,这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讲中道,不是破了两边有一个中间,还有一个「一」,或者认为当体的一切都是一体,这个观念还是执着在实有感里。
用否定来显示法空性,不是把现象都推翻了,是使我们在即一切法上了知超越相对的空性;
这是建立正见很重要的观念:空性不是离一切万法的现象而有;就在一切法的现象上,了达法的非实如幻,当下体证的就是空性。这样就不会破坏一切万法,因为一切万法由于缘起,所以了解他的无实性,直接透达他的空性。所以离一切现象不可能体证空性,只是超越了对现象实有感的执着。所以空不会破坏一切万法,也不会破坏因果。就在一切法上去了知、去超越、体证什么才是真正的空相!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切法上了解法的如幻非实时,身心的执着与爱取也就止息了,我们的身心对万法也不执着了。只要对空性有一次真正的体证,就明白了万法的真相,而不再被万法迷惑,在一切法的现象中,自然不会再颠倒执着。所以,空,不是离开一切万法,另外有一个实在的空性,那还是有执着,就会变成形而上的东西,与外道的上帝、本体或大梵天的思想一样了!要注意!
这超越相对的空性,是内在的超越,不单是内在的,或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内在,能成立那不碍空性的生灭、染净、增减等等缘起法。
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对于万法,当我们内在了解了真相,而不执着的时候,就能明白一切万法为何能显现生灭的相,反而才能成立彼此相依的缘起法。体证空而不碍有,才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