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超越!才是真了达!
至于本经只举此六不三对来显示空性,不多不少,这可以说有理由,也没有理由。依世间所知的方面讲,以六不三对来显示,有他恰当的意义。
本经用六不三对显示空性,这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如果执着在有理由,又是执着了,所以又说也没有理由。导师下面解释,用这六不三对其实是有意义的,是恰到好处的。
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无。
所谓的生灭,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就是「有无」。看到一切现象生起就是「有」;现象消失了就是「无」。这就是一般人的观念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垢净,是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是就数量上说的: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
这就指出了人们一般的观念和思想,都不离开这几个重点。比如一个团体形成的时候,就说它生了;一个团体解散的时候,就说它灭了。
团体健全、堕落,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
如果这个团体是作慈善事业的,有利益众生的,就说这个团体非常的好,是清净的。如果这个团体去造恶,去伤害大众,不利于国家民族的,我们说它是恶。这是垢与净的方面,指一个团体的性质。
团体的发展或缩小,是数量方面的。
团体由于人数愈来愈多,就说它增加了;这个团体人数愈来愈少,就说它缩小了,这增与减是数量方面的。同样一件事,可从这三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我们现在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大概也不离这三个方面。
任何一法,都不出此体、质、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萨的证入空相说,即通达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
《心经》是站在大乘法行菩萨道的立场,从菩萨证入空性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已经通达诸法自性空,了解了一切法没有实性。因为诸法从缘起,所以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本来就是空性。可见空性不是本来有,现在没有——「先有后无」;也不是本来没有,由于你的体会才显现而有的——「先无后有」;也不是否定了有以后才有的,空性是本来就如此的!
当我们在无明中,不了解真相的时候,不知道万法本来空;本来空不是说空性本来没有,而是说空的内涵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没有现在有,就是生;本来有,现在没有,就是灭。这是有生有灭,而空性是本来就不生,本来就不灭。如果用语言来表达空义,就是「不生故不灭」,这样大家更容易了解,不生是本来就不生,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灭!有生才有灭,如果了解生非实生,那么还有实灭吗?所以非生,也就非灭。这样就知道什么是「不生故不灭」,也不会误解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
「不生不灭」四个字由于文字语言的局限,我们也容易误解。当我们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又以为有一个空相,他本身是不生不灭的,空相也变成实体化:有一个东西叫空相,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我们就会执着那是我们的本体,或是灵魂,即所谓本来的、清净的地方。只要有执着,还是在「有」里。如果说生起的「生」是缘起如幻的非实生,那么生即非实,灭也不可得。
从「不可得」三个字比较容易了解,诸法生不可得,灭亦不可得,故叫「不生不灭」,即空性。不是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注意!这样讲大家也许又会误解为没有真正的空性了。我们的思惟模式就是这样,你们执着在「有」,师父现在否定「有」,你就会以为是没有。因为我们的思惟模式不是在「实有」,就是在「实无」。
生灭,其实就在有无里面,因为语言的表达有其局限性。为了否定我们对「有」的执着、对实有感的执着,师父说他非有;因为「有」是非实,所以叫非有,那么你们就会以为是「无」;大家如果又执着「无」,我就再说非无。可见,既然非有,哪里有非无?没有实有,哪里有一个实无?所以「无」也不可得!这样一层一层的破,这是最难体会的地方!
因为空性很难体会,所以,怕大家执着在空性的实有,我说不是有一个空性是不生不灭的,也在否定实有。有人听到这句话,会以为连空性也没有。可是,既然没有空性,佛陀为什么要宣说诸法空相、诸法实相!真正的空性,是离有无的思惟模式才能体会的。为了要表达他,为了破除我们的执着,就用非、非、非一直否定。可是一否定,大家又执着在无,所以非有非无,非实生、非实灭,是很难了解的。
我们看到万法的生灭,就知道既然会生灭的,就不是实有;但我们又会执着在有生有灭上。我们看到了法的生灭,才知道法的非实;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个生灭是实在的吗?有实在的生就不会灭,会灭的就非实生!如果灭是空无,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会再生!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阿含经》就讲到:「圣弟子,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圣弟子,正观一切法,观察到一切万法能缘起,就不落入无见;看到一切法虽有,但是最后会灭,就不会落入有见!
圣弟子的思惟模式和我们是相反的:如果是空无的就不能缘起万法,既然能缘起万法,就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虽然有了,法现出来了,但又不能永恒,是一定要坏,一定要消失的,可见万法的有不是永恒实在的有。所以圣者不会执着在实有实无的观念中,而体证到的就叫中道。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有实在的生灭,那么这种人还在实有实无的观念里,显然不能见法。注意!大乘佛法一直在谈空相、空性的问题,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体证到毕竟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脱!
空性离烦恼而显,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看到一切万法,由于实有感和自性见,会产生执着、爱染、占有,而起心动念,继而产生种种烦恼。现在了解到法法的非实,也能体证到法的空性,所以,空性是由离了贪瞋痴的烦恼才能显现。可见,了解一切法的如幻非实,内在的贪爱执着就会淡化,甚至于永灭。当那种染着、占有、爱取都消失了,身心就会因清净而凝聚,自然的水到渠成而证入空性。所以,必需要了解真相,当离开了爱取、染着等烦恼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体证空性。
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
这意境太深奥了,一般人是很难了解的!唯有体会空性的人才能表达出来。我们现在名为凡夫、众生,是因为还与无明相应,所以对一切法还会染着,这是从众生的现象上来谈。如果从空性的角度来谈,众生的染着只是因为与无明相应而已,才产生所谓的染。但是这个染,如果是真的有个染,能去得掉吗?注意!所谓的染也是缘起如幻的!明白了、了解了,真相真的体证了就会离开那个染,并非本来有一个染的东西消失了,所以叫「在缠不染」。当我们离了缠,体证到空性了,了解了真相以后,也并非新净。所谓的清净,难道是现在把污染洗掉了,而恢复了清净吗?这个清净非是新生的,是本来就这样的,不是离缠而有的新的净。这还是在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果真的能染,就洗不清、也净不得。离幻、离无明就了解真相,知道本来就是如此而已,只是还他个本来。那么还他本来是新的净吗?显然不是,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子。是由于我们的无明,不了解真相而起的染着,那个染着也不是真的。所以「在缠不染」,这就在讲空性的本质。
那么在传统的真常系的思想里面,就会说我们有一个自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在缠不染的,将空性的本质——寂灭性解释成了如来藏思想。但是本经是在讲真正的空性,不是有一个自性。真常系认为有一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垢不净的,是不染的。这里讲的不是如来藏的自性,这里是在讲诸法的空相!
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而失去,所以也就没有增减。
这还是在形容空相、空性的内涵。我们如果明白了、证入了,那么所证的空性不是新得的,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不是因为还在无明中,与空不相应、不了解、未证入而失去了所谓的空性。空性是本来如此的,所以说没有增减。这是用形容和譬喻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空性的涵义。
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尔如此。
法尔如是:就是说本来就这样。所以我们体证真理的实相,体证的时候他不是新有的;人们在无明的时候,也不是就失去不见了。不是这样的,千古以来法尔如是,真理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活在真理中,不了解真相而已。一切万法会迁流变化,千古以来显现的都是生生灭灭的现象,就是法尔如是的真理法则,本来如此。所以,一定先要明白,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活在真理里面,就是真理的产物,只是我们不了解真相而已。由于这一分不了解,我们对万法产生的实有感和自性见,由此而产生爱染、贪瞋痴烦恼无尽,生死就相续不断。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了解和创觉这个真理实相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体证的时候发现:原来真理是如此的!了解了万法的真相,佛陀就不再执着于万法的实在感里,贪瞋痴烦恼就此永灭!当下与真理相应、与真相相应、与空性相应,所以佛陀能究竟解脱,不再像凡夫一样的污染、执着、爱取、造业而生死无边;并且把他觉悟的真相告诉了我们,通过佛陀体证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去体证,一样可以体证得到。因为真理法则不是谁发明的,不是谁的专利,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我们本来就在真理法则之下生存,透过生命的体证,一样可以发现这样的真理法则。所以修学佛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人人是平等的,机会也是平等的,不是谁来创造、谁来主宰、谁来控制的。佛陀能体证的,我们透过他体证的方法去实践,一样可以体证。
真理,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的,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一样,关键在于人们有没有因缘知道,有没有方法去体证而已。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