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超越!才是真了達!
至于本經只舉此六不叁對來顯示空性,不多不少,這可以說有理由,也沒有理由。依世間所知的方面講,以六不叁對來顯示,有他恰當的意義。
本經用六不叁對顯示空性,這是有理由的,但是我們如果執著在有理由,又是執著了,所以又說也沒有理由。導師下面解釋,用這六不叁對其實是有意義的,是恰到好處的。
生滅,是就事物的自體存在與不存在上說的:生是生起,是有,滅是滅卻,是無。
所謂的生滅,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就是「有無」。看到一切現象生起就是「有」;現象消失了就是「無」。這就是一般人的觀念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
垢淨,是就性質上說的:垢即是雜染,淨是清淨。增減,是就數量上說的:增即數量增多,減即減少。世間的一切事物,不外是體性的有無,性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少。如一個團體,團體的存在與否,這是生滅方面的;
這就指出了人們一般的觀念和思想,都不離開這幾個重點。比如一個團體形成的時候,就說它生了;一個團體解散的時候,就說它滅了。
團體健全、墮落,前進或反動,是垢淨方面的;
如果這個團體是作慈善事業的,有利益衆生的,就說這個團體非常的好,是清淨的。如果這個團體去造惡,去傷害大衆,不利于國家民族的,我們說它是惡。這是垢與淨的方面,指一個團體的性質。
團體的發展或縮小,是數量方面的。
團體由于人數愈來愈多,就說它增加了;這個團體人數愈來愈少,就說它縮小了,這增與減是數量方面的。同樣一件事,可從這叁個不同的方向來觀察,我們現在對一切事物的認知,大概也不離這叁個方面。
任何一法,都不出此體、質、量叁者,所以本經特舉此叁對。如專約菩薩的證入空相說,即通達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後無,或本無今有的,所以說不生不滅;
《心經》是站在大乘法行菩薩道的立場,從菩薩證入空性的角度來說的,就是已經通達諸法自性空,了解了一切法沒有實性。因爲諸法從緣起,所以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本來就是空性。可見空性不是本來有,現在沒有——「先有後無」;也不是本來沒有,由于你的體會才顯現而有的——「先無後有」;也不是否定了有以後才有的,空性是本來就如此的!
當我們在無明中,不了解真相的時候,不知道萬法本來空;本來空不是說空性本來沒有,而是說空的內涵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本來沒有現在有,就是生;本來有,現在沒有,就是滅。這是有生有滅,而空性是本來就不生,本來就不滅。如果用語言來表達空義,就是「不生故不滅」,這樣大家更容易了解,不生是本來就不生,所以也沒有所謂的滅!有生才有滅,如果了解生非實生,那麼還有實滅嗎?所以非生,也就非滅。這樣就知道什麼是「不生故不滅」,也不會誤解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
「不生不滅」四個字由于文字語言的局限,我們也容易誤解。當我們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又以爲有一個空相,他本身是不生不滅的,空相也變成實體化:有一個東西叫空相,是不生不滅的,那麼我們就會執著那是我們的本體,或是靈魂,即所謂本來的、清淨的地方。只要有執著,還是在「有」裏。如果說生起的「生」是緣起如幻的非實生,那麼生即非實,滅也不可得。
從「不可得」叁個字比較容易了解,諸法生不可得,滅亦不可得,故叫「不生不滅」,即空性。不是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注意!這樣講大家也許又會誤解爲沒有真正的空性了。我們的思惟模式就是這樣,你們執著在「有」,師父現在否定「有」,你就會以爲是沒有。因爲我們的思惟模式不是在「實有」,就是在「實無」。
生滅,其實就在有無裏面,因爲語言的表達有其局限性。爲了否定我們對「有」的執著、對實有感的執著,師父說他非有;因爲「有」是非實,所以叫非有,那麼你們就會以爲是「無」;大家如果又執著「無」,我就再說非無。可見,既然非有,哪裏有非無?沒有實有,哪裏有一個實無?所以「無」也不可得!這樣一層一層的破,這是最難體會的地方!
因爲空性很難體會,所以,怕大家執著在空性的實有,我說不是有一個空性是不生不滅的,也在否定實有。有人聽到這句話,會以爲連空性也沒有。可是,既然沒有空性,佛陀爲什麼要宣說諸法空相、諸法實相!真正的空性,是離有無的思惟模式才能體會的。爲了要表達他,爲了破除我們的執著,就用非、非、非一直否定。可是一否定,大家又執著在無,所以非有非無,非實生、非實滅,是很難了解的。
我們看到萬法的生滅,就知道既然會生滅的,就不是實有;但我們又會執著在有生有滅上。我們看到了法的生滅,才知道法的非實;那麼我們看到的那個生滅是實在的嗎?有實在的生就不會滅,會滅的就非實生!如果滅是空無,什麼都沒有,那就不會再生!這個觀念很重要!所以《阿含經》就講到:「聖弟子,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聖弟子,正觀一切法,觀察到一切萬法能緣起,就不落入無見;看到一切法雖有,但是最後會滅,就不會落入有見!
聖弟子的思惟模式和我們是相反的:如果是空無的就不能緣起萬法,既然能緣起萬法,就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雖然有了,法現出來了,但又不能永恒,是一定要壞,一定要消失的,可見萬法的有不是永恒實在的有。所以聖者不會執著在實有實無的觀念中,而體證到的就叫中道。
所以,如果我們認爲有實在的生滅,那麼這種人還在實有實無的觀念裏,顯然不能見法。注意!大乘佛法一直在談空相、空性的問題,就非常重要!因爲只有體證到畢竟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脫!
空性離煩惱而顯,
這句話很重要!我們看到一切萬法,由于實有感和自性見,會産生執著、愛染、占有,而起心動念,繼而産生種種煩惱。現在了解到法法的非實,也能體證到法的空性,所以,空性是由離了貪瞋癡的煩惱才能顯現。可見,了解一切法的如幻非實,內在的貪愛執著就會淡化,甚至于永滅。當那種染著、占有、愛取都消失了,身心就會因清淨而凝聚,自然的水到渠成而證入空性。所以,必需要了解真相,當離開了愛取、染著等煩惱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體證空性。
然在纏不染,離纏也並非新淨;
這意境太深奧了,一般人是很難了解的!唯有體會空性的人才能表達出來。我們現在名爲凡夫、衆生,是因爲還與無明相應,所以對一切法還會染著,這是從衆生的現象上來談。如果從空性的角度來談,衆生的染著只是因爲與無明相應而已,才産生所謂的染。但是這個染,如果是真的有個染,能去得掉嗎?注意!所謂的染也是緣起如幻的!明白了、了解了,真相真的體證了就會離開那個染,並非本來有一個染的東西消失了,所以叫「在纏不染」。當我們離了纏,體證到空性了,了解了真相以後,也並非新淨。所謂的清淨,難道是現在把汙染洗掉了,而恢複了清淨嗎?這個清淨非是新生的,是本來就這樣的,不是離纏而有的新的淨。這還是在講「不增不減、不垢不淨。」
如果真的能染,就洗不清、也淨不得。離幻、離無明就了解真相,知道本來就是如此而已,只是還他個本來。那麼還他本來是新的淨嗎?顯然不是,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子。是由于我們的無明,不了解真相而起的染著,那個染著也不是真的。所以「在纏不染」,這就在講空性的本質。
那麼在傳統的真常系的思想裏面,就會說我們有一個自性,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在纏不染的,將空性的本質——寂滅性解釋成了如來藏思想。但是本經是在講真正的空性,不是有一個自性。真常系認爲有一個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是不垢不淨的,是不染的。這裏講的不是如來藏的自性,這裏是在講諸法的空相!
空不因證而新得,不因不證而失去,所以也就沒有增減。
這還是在形容空相、空性的內涵。我們如果明白了、證入了,那麼所證的空性不是新得的,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不是因爲還在無明中,與空不相應、不了解、未證入而失去了所謂的空性。空性是本來如此的,所以說沒有增減。這是用形容和譬喻的方法讓我們了解空性的涵義。
此究竟真理──畢竟空,只是法爾如此。
法爾如是:就是說本來就這樣。所以我們體證真理的實相,體證的時候他不是新有的;人們在無明的時候,也不是就失去不見了。不是這樣的,千古以來法爾如是,真理本來就是這樣,只是我們活在真理中,不了解真相而已。一切萬法會遷流變化,千古以來顯現的都是生生滅滅的現象,就是法爾如是的真理法則,本來如此。所以,一定先要明白,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活在真理裏面,就是真理的産物,只是我們不了解真相而已。由于這一分不了解,我們對萬法産生的實有感和自性見,由此而産生愛染、貪瞋癡煩惱無盡,生死就相續不斷。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了解和創覺這個真理實相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他體證的時候發現:原來真理是如此的!了解了萬法的真相,佛陀就不再執著于萬法的實在感裏,貪瞋癡煩惱就此永滅!當下與真理相應、與真相相應、與空性相應,所以佛陀能究竟解脫,不再像凡夫一樣的汙染、執著、愛取、造業而生死無邊;並且把他覺悟的真相告訴了我們,通過佛陀體證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去體證,一樣可以體證得到。因爲真理法則不是誰發明的,不是誰的專利,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我們本來就在真理法則之下生存,透過生命的體證,一樣可以發現這樣的真理法則。所以修學佛法的可貴之處,在于人人是平等的,機會也是平等的,不是誰來創造、誰來主宰、誰來控製的。佛陀能體證的,我們透過他體證的方法去實踐,一樣可以體證。
真理,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的,東南西北四維上下都一樣,關鍵在于人們有沒有因緣知道,有沒有方法去體證而已。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