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我們學佛、實踐、體證、解脫,是不是人人平等,人人有機會!因爲我們本來就在真理中,只是不了解而已。透過一個了解真相的人來指導,我們很快就會相應。如果我們所學的法不是釋迦牟尼佛體悟的內容,我們怎麼能發現真相?比如登山,如果沒有向導,會迷失方向,進到深山十個有九個出不來,所以學法首先要抉擇正見正法。如果我們接受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親證的法要,如果接受的是外道的思想、理論和方法,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脫之路!
爲什麼學法一定要親近善知識?還要聽善知識、過來人告訴我們修行的內容、方法、次第,最重要的是必定要親身去走那一趟—體證!如果不親自去一趟,即使有地圖、有工具,還是體會不到。所以,必須要親身體證。一個沒有親身體證的人,再怎麼形容,他還是不能了解實相是什麼。譬如從這裏到北京,沒有去過的人絕對不了解沿途的風景!北京到底是什麼風貌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去過一次,就明白了,誰都騙不了你!
法就是這麼單純,沒有神奇,而我們以爲很神奇,是由于無知,還沒有體證過。我們只要體證一次,誰能騙得了你!譬如家裏的擺設只有你最清楚,不論你再怎麼形容,沒有去過的人都無法完全了解。如果去過一次,就曉得你講的是對的。法就是這麼簡單,法爾如是、普遍如此、千古不變、本來就是這樣。但是沒有透過善知識的指導,就永遠不能了達!所以,大家要明白,佛法談的不是虛無缥渺的、不可知的;也不是誰在主宰;是在我們的生命中、普遍的一切萬法中都能體會的,都能觀察、都能證入的,這才是佛法的可貴!
悟入畢竟空性,離一切相,所以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真正能體證畢竟空性的人,就能離一切相,于一切相而超越一切相。所以經文才會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真正體會到空性的人,在空性的體證中,沒有五蘊的實在性。
戊二 略觀處界等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此下說處界緣起等空;先明十二處空。十二處,也是一切法的分類,但與五蘊不同。
前面是講五蘊空,這裏講六處空,或十二處空。眼耳鼻舌身意是內六處,加上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六處,合起來就是十二處。萬法形形色色,千差萬別,但是將法分類不外這十二處。爲什麼還要分析十二處,去體會它的空?因爲十二處的一些作用與五蘊是不同的。
十二處是把宇宙間的一切現象,總分爲能取所取:能取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是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認識論的分類法。
內六處屬于能取的部分,外六處就是所取的部分。我們的身心除了五蘊大的分類以外,還要進一步了解我們身心的功能。六根觸六塵産生六識,我們對法的執著、愛染,就是在這個功能中産生的。所以進一步的了解這些功能,就知道爲什麼會産生執著?爲什麼會産生愛染?再進一步就能明白怎麼産生煩惱和造作的?必須在這個功能上如實的了解,才知道我們是從哪裏跌倒的?在哪裏産生愛染、執著而造業的?不然如何知道修行的下手處在哪裏?「在哪裏跌倒,就要在哪裏爬起!」我們在十二處執著和造業,就要在這裏了解真相而超越出來!所以這個功能性我們不得不去了解!
我們所以有種種認識,是因爲內有能取的六根爲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塵爲對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見的眼、耳、鼻、舌、身,這不過扶護五根的,名爲扶根塵。眼、耳等根,是一種極其微細的物質,類如生理學家所說的視神經等,佛法名此爲淨色根,有質礙而不可見。
前五根的根,不是指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器官,而是講裏面的神經系統,佛法名爲淨色根。根雖然有質礙,但是在體內看不到。如果沒有這個根的神經作用,認知作用不可能産生,這是認知事物的根本,是內在最主要的條件。
意根,也有說爲微細物質的,這如生理學家所說的腦神經,是一切神經系的總樞。據實說,此意根,和我們的肉體──前五根有密切的關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
意根,有統攝前面五根的作用和功能。好比現在所講的腦神經,是神經系統的總樞紐,不同于前五根的作用。透過前五根對外境的認識,意根就好比腦神經在運作。這是生理學家的說法,讓我們能對六根的作用有所了解,當然不是完全一定是這樣的。六根的前五根和意根的功能性哪裏不同?我們只要了解就好。意根不離前五根而單獨存在,與前面的五根是相依相緣的關系;意根透過五根取得訊息,還有記憶的貯藏功能,也能讓前五根産生各自功能和作用。
他與物質的根身不相離,但他不僅是物質的,他是精神活動的根源,
如果沒有身體,意根也不能産生作用。所以,意根與物質的身體不相離,但他不僅僅是物質,意根真正的功能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人類精神方面的作用與功能,是由意根而産生的,所以意根是一切精神活動的根源。
不同一般唯物論者,說精神是物質派生的。
唯物論者重視物質,認爲精神是物質産生的一個功能而已。也就是說,精神是物質的延伸才有的,是以物質爲主,叫唯物論;唯心論與唯物論的觀點剛好相反,認爲一切萬法是由于心靈的作用才有的——「唯心所現或唯識所現」。一切萬法是虛幻的,如果不是心靈或意識的作用,根本彰顯不出萬法的存在。這叫唯心論。
真正的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緣起的中道。剛剛已經講了色心二法是相依相緣的存在,缺一不可。如果肉體壞了,意識就不能産生作用,意識必須依靠身體的存在才能産生功能;另一方面,肉體如果沒有意識的存在,也不能夠存活,會壞、會死。所以意識與物質的肉體,是相依相緣的存在,缺任何一邊都不可。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執著唯識、唯心或者是唯物的觀點了。中觀的深意是離兩邊,而唯心、唯物都是偏于一邊的。此處分析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白佛法是中道義,這樣才不會落入唯心論和唯物論的觀念。
此六根是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青、黃、赤、白──顯色,長、短、高、下、方、圓──形色等;
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外面的景象,科學證明是在光的折射下,透過眼睛在視覺神經上産生的一個作用,所看到的不是實際的物體、不是實體的東西、只是光影的折射。所以真正的眼根,能夠認識外面的境界,只是顔色:青、黃、赤、白而顯現出的影像而已。這就是眼根所産生的認識作用:顔色和形態。
耳根所取的是聲音;鼻根所取的是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甜、苦、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觸,即冷、暖、細、滑、粗、澀、軟、硬等;
我們耳朵的功能,是接收振動的聲波,以此了解外面的聲音;鼻的功能是聞到香臭的氣味;舌根所取是味道:酸甜苦辣的分別;身體則接觸一切法——外緣,在人事物中都會産生冷、暖、細、滑、粗、澀、軟、硬等觸覺。
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內心的對象,如在不見不聞時,內心所緣的種種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塵。
當前五根觸到外境的時候,叫法境;我們內心所取的對象,透過五根取外境的種種顔色、形態,或者是聲音、味道、還有觸覺所感受的冷、暖等等,都會引生受想行;同時造作後會留在我們的意根裏面。在前五根沒有觸外境時,意根則取記憶留下的影像,也能夠回顧往事,而産生認識作用,並且透過意識思惟,成爲行爲的動力等等,這受想行的全部過程叫做法塵。
我們的認識活動,不離此能取所取,這兩大類總有十二種。十二種都名爲處,處是生長義,即是說:這是一切精神活動所依而得生起的。
我們身心能取的功能和所取的對象,合起來總不離這十二種類別。我們今天會有精神的活動、功能、作用,一定有所依才能産生的,所有這十二類都是我們精神活動的所依處。
佛說此十二處,主要的顯示空無自性。
這句話最重要!佛陀爲何說此十二處?因爲我們活著的每一剎那,都不離開這十二處的功能與運作。我們的執著、顛倒、愛、取、有,是與前面所講的受、想、行相應的。佛說這十二處的目的是讓我們知道他還是緣起、如幻非實!如果能明白十二處的能取、所取都是緣起無自性、非實如幻,真正的明白這一點的話,那麼十二處産生的作用就不會執著了。譬如:看到美女、俊男我們會産生執著,是因爲把看到的相,當作實在的、實有的。如果明白看到的只是一個影像,並且是緣起的、如幻的、非實的、必歸于滅的,那麼還會執著嗎?當然不會了!我們上課一再的談緣起、一再的談空無自性、一再的談非實如幻,其目的是讓我們了解真相就是如此,我們的愛染與執著才能歇下來啊!
如果真的了解一切法的如幻性,你還會執著嗎?譬如:看電影,都知道影片是一格一格拍攝起來的,放映時一格格的影像快速的轉動才會産生動作的連續,好像人物真的在活動;看到劇情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恩愛情仇,我們的心情也會隨之變化,因爲感受到劇情是很實在的。但電影放映完了,看到底片只不過是這樣一格格連續的動作而已。而剛剛那個劇情不過是一些影像的聚合!那還會不會爲影片中的情節而受感動?能永遠在感動中嗎?你認爲裏面好美呀!你能在那個美麗的幻相中住多久?最後我們有個結論:不過是電影而已!以後再看電影時就不會隨著情節轉,會醒過來。
請問各位:你們知道現在誰在電影中演主角嗎?你們以爲電影中的那個叫電影。可是,要知道你只要活著,你也在扮演電影中的主角,你知道嗎?如果能看到根塵觸産生的作用,是緣起的剎那不住,生生不息在變化的,沒有一剎那是留住的,什麼叫實在呢?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就在生活中演電影,而且還是那個大主角呢!每一個人都有一部電影在演,每一個人都在扮演一個主角,只是沒有人能了解,總以爲是實在的。所以,我們也隨著生活的情節在喜怒哀樂、恩怨情仇,都活在這樣的幻相中!現實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