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55

  ..续本文上一页么我们学佛、实践、体证、解脱,是不是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因为我们本来就在真理中,只是不了解而已。透过一个了解真相的人来指导,我们很快就会相应。如果我们所学的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体悟的内容,我们怎么能发现真相?比如登山,如果没有向导,会迷失方向,进到深山十个有九个出不来,所以学法首先要抉择正见正法。如果我们接受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亲证的法要,如果接受的是外道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

  为什么学法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还要听善知识、过来人告诉我们修行的内容、方法、次第,最重要的是必定要亲身去走那一趟—体证!如果不亲自去一趟,即使有地图、有工具,还是体会不到。所以,必须要亲身体证。一个没有亲身体证的人,再怎么形容,他还是不能了解实相是什么。譬如从这里到北京,没有去过的人绝对不了解沿途的风景!北京到底是什么风貌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去过一次,就明白了,谁都骗不了你!

  法就是这么单纯,没有神奇,而我们以为很神奇,是由于无知,还没有体证过。我们只要体证一次,谁能骗得了你!譬如家里的摆设只有你最清楚,不论你再怎么形容,没有去过的人都无法完全了解。如果去过一次,就晓得你讲的是对的。法就是这么简单,法尔如是、普遍如此、千古不变、本来就是这样。但是没有透过善知识的指导,就永远不能了达!所以,大家要明白,佛法谈的不是虚无缥渺的、不可知的;也不是谁在主宰;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普遍的一切万法中都能体会的,都能观察、都能证入的,这才是佛法的可贵!

  悟入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真正能体证毕竟空性的人,就能离一切相,于一切相而超越一切相。所以经文才会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正体会到空性的人,在空性的体证中,没有五蕴的实在性。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下说处界缘起等空;先明十二处空。十二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五蕴不同。

  前面是讲五蕴空,这里讲六处空,或十二处空。眼耳鼻舌身意是内六处,加上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处,合起来就是十二处。万法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是将法分类不外这十二处。为什么还要分析十二处,去体会它的空?因为十二处的一些作用与五蕴是不同的。

  十二处是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总分为能取所取:能取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认识论的分类法。

  内六处属于能取的部分,外六处就是所取的部分。我们的身心除了五蕴大的分类以外,还要进一步了解我们身心的功能。六根触六尘产生六识,我们对法的执着、爱染,就是在这个功能中产生的。所以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功能,就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执着?为什么会产生爱染?再进一步就能明白怎么产生烦恼和造作的?必须在这个功能上如实的了解,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跌倒的?在哪里产生爱染、执着而造业的?不然如何知道修行的下手处在哪里?「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我们在十二处执着和造业,就要在这里了解真相而超越出来!所以这个功能性我们不得不去了解!

  我们所以有种种认识,是因为内有能取的六根为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尘为对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见的眼、耳、鼻、舌、身,这不过扶护五根的,名为扶根尘。眼、耳等根,是一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类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视神经等,佛法名此为净色根,有质碍而不可见。

  前五根的根,不是指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而是讲里面的神经系统,佛法名为净色根。根虽然有质碍,但是在体内看不到。如果没有这个根的神经作用,认知作用不可能产生,这是认知事物的根本,是内在最主要的条件。

  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

  意根,有统摄前面五根的作用和功能。好比现在所讲的脑神经,是神经系统的总枢纽,不同于前五根的作用。透过前五根对外境的认识,意根就好比脑神经在运作。这是生理学家的说法,让我们能对六根的作用有所了解,当然不是完全一定是这样的。六根的前五根和意根的功能性哪里不同?我们只要了解就好。意根不离前五根而单独存在,与前面的五根是相依相缘的关系;意根透过五根取得讯息,还有记忆的贮藏功能,也能让前五根产生各自功能和作用。

  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

  如果没有身体,意根也不能产生作用。所以,意根与物质的身体不相离,但他不仅仅是物质,意根真正的功能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人类精神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是由意根而产生的,所以意根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源。

  不同一般唯物论者,说精神是物质派生的。

  唯物论者重视物质,认为精神是物质产生的一个功能而已。也就是说,精神是物质的延伸才有的,是以物质为主,叫唯物论;唯心论与唯物论的观点刚好相反,认为一切万法是由于心灵的作用才有的——「唯心所现或唯识所现」。一切万法是虚幻的,如果不是心灵或意识的作用,根本彰显不出万法的存在。这叫唯心论。

  真正的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缘起的中道。刚刚已经讲了色心二法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缺一不可。如果肉体坏了,意识就不能产生作用,意识必须依靠身体的存在才能产生功能;另一方面,肉体如果没有意识的存在,也不能够存活,会坏、会死。所以意识与物质的肉体,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缺任何一边都不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执着唯识、唯心或者是唯物的观点了。中观的深意是离两边,而唯心、唯物都是偏于一边的。此处分析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佛法是中道义,这样才不会落入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观念。

  此六根是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青、黄、赤、白──显色,长、短、高、下、方、圆──形色等;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外面的景象,科学证明是在光的折射下,透过眼睛在视觉神经上产生的一个作用,所看到的不是实际的物体、不是实体的东西、只是光影的折射。所以真正的眼根,能够认识外面的境界,只是颜色:青、黄、赤、白而显现出的影像而已。这就是眼根所产生的认识作用:颜色和形态。

  耳根所取的是声音;鼻根所取的是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甜、苦、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触,即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

  我们耳朵的功能,是接收振动的声波,以此了解外面的声音;鼻的功能是闻到香臭的气味;舌根所取是味道:酸甜苦辣的分别;身体则接触一切法——外缘,在人事物中都会产生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触觉。

  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内心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内心所缘的种种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尘。

  当前五根触到外境的时候,叫法境;我们内心所取的对象,透过五根取外境的种种颜色、形态,或者是声音、味道、还有触觉所感受的冷、暖等等,都会引生受想行;同时造作后会留在我们的意根里面。在前五根没有触外境时,意根则取记忆留下的影像,也能够回顾往事,而产生认识作用,并且透过意识思惟,成为行为的动力等等,这受想行的全部过程叫做法尘。

  我们的认识活动,不离此能取所取,这两大类总有十二种。十二种都名为处,处是生长义,即是说:这是一切精神活动所依而得生起的。

  我们身心能取的功能和所取的对象,合起来总不离这十二种类别。我们今天会有精神的活动、功能、作用,一定有所依才能产生的,所有这十二类都是我们精神活动的所依处。

  佛说此十二处,主要的显示空无自性。

  这句话最重要!佛陀为何说此十二处?因为我们活着的每一剎那,都不离开这十二处的功能与运作。我们的执着、颠倒、爱、取、有,是与前面所讲的受、想、行相应的。佛说这十二处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他还是缘起、如幻非实!如果能明白十二处的能取、所取都是缘起无自性、非实如幻,真正的明白这一点的话,那么十二处产生的作用就不会执着了。譬如:看到美女、俊男我们会产生执着,是因为把看到的相,当作实在的、实有的。如果明白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像,并且是缘起的、如幻的、非实的、必归于灭的,那么还会执着吗?当然不会了!我们上课一再的谈缘起、一再的谈空无自性、一再的谈非实如幻,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真相就是如此,我们的爱染与执着才能歇下来啊!

  如果真的了解一切法的如幻性,你还会执着吗?譬如:看电影,都知道影片是一格一格拍摄起来的,放映时一格格的影像快速的转动才会产生动作的连续,好像人物真的在活动;看到剧情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恩爱情仇,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化,因为感受到剧情是很实在的。但电影放映完了,看到底片只不过是这样一格格连续的动作而已。而刚刚那个剧情不过是一些影像的聚合!那还会不会为影片中的情节而受感动?能永远在感动中吗?你认为里面好美呀!你能在那个美丽的幻相中住多久?最后我们有个结论:不过是电影而已!以后再看电影时就不会随着情节转,会醒过来。

  请问各位:你们知道现在谁在电影中演主角吗?你们以为电影中的那个叫电影。可是,要知道你只要活着,你也在扮演电影中的主角,你知道吗?如果能看到根尘触产生的作用,是缘起的剎那不住,生生不息在变化的,没有一剎那是留住的,什么叫实在呢?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就在生活中演电影,而且还是那个大主角呢!每一个人都有一部电影在演,每一个人都在扮演一个主角,只是没有人能了解,总以为是实在的。所以,我们也随着生活的情节在喜怒哀乐、恩怨情仇,都活在这样的幻相中!现实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