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56

  ..续本文上一页的哪一剎那是留得住的?哪一个现象或存在是永恒的?我们为什么一直把相续相当作实在的?相续相就如同电影一格一格连续的放映,看起来好像是连续的动作,其实是一张一张的影片由于快速放映而产生的相续相,我们就认为这是实在的。

  同样,如果能了解万法的缘起性,知道是剎那剎那生灭,就明白无常在谈什么?诸行的「行」在谈什么?行就在谈法尔如是的剎那生灭,不停的迁流变化。我们意志产生的作用,推动身语意的行为也叫行,或叫造作。这个「行」有两方面的解释。行就是在讲无常,是迁流的、剎那不住的意思,没有一剎那是安住停止的。但是我们看不到,以为一切都是很真实的。如果能了解万法非实无自性,很多事情就解决了。这里导师指出重点:「佛说此十二处,主要的在显示空无自性」。所以,我们如果在禅修真正以缘起观察时,最重要的就是在我们身心的当下,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如此!

  从根境和合而起识,根与境都是缘生无自性,无不皆空。

  我们的意识分别,就是从根与尘接触产生识,而产生认识的作用。那么,根是永恒不变的吗?根属色的部分,是缘起的,是假合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色坏则根坏;尘,也是缘起的,还是假合的。那么,我们先讲外面的尘,是不是缘起的?是不是假合的?那么,根是假合的无常性,尘也是假合的无常性,根尘接触产生的识,是永恒真实的吗?无常因——内在的根,无常缘——外在的尘,无常根与无常尘产生的识,是常吗?这个也是一个观察的方法,根跟尘都无常、都非实,产生的识怎么会是实在的呢?

  我们身心里有根的作用——能取,外境是——所取的对象;能取是无常,所取也是无常,能取触到外面的所取就会产生识,就会产生受,这个受是常吗?人们每天都满足在感官的享乐和爱欲的追求中,这些享乐和爱欲到底是真?还是幻?我们在幻中不知是幻,以为法法都是实在的,每天执着贪取造业无边,明知是苦也心甘情愿的投进去。这就是由于对真相的无知而产生颠倒的行为!

  佛法讲六根、六尘和十二处,因为这里就是我们颠倒执着的地方,如果不透视、不了解他的真相,每天活在那种欲望的、虚幻的感受中而不自知。要知道,「受」是从意识分别而来的感觉;根无常,尘也无常,那么根尘触产生的「受」是常吗?「受」到底会在心里停留多久?我们一生一世被「受」左右,做牛做马都情愿。我们知道「受」的虚幻性吗?请你回顾一下:这一生你最满意的、最喜欢的、最幸福的感受现在到底在哪里?对欢喜的感受每天还求:再来一次!如果「受」是永恒的就不会变,还需要再来一次吗?需要再来一次,表示「受」根本就是虚幻的,才要求再来一次。即使再来一次又如何,又能留多久?那种「受」我们每天都求,今天要了,明天还要,后天还要,没有一天不要。那就表示「受」从来没有停留过!如果能停留于心中就不需要再求了;如果心里本来有,还需要吗?我们活在虚幻的「受」中,被迷惑而不自知,每天在求啊、得啊,能得到什么?追求的和得到的,只有贪瞋痴和烦恼,只是在造业无边!其它还有什么?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也不去了解真相,什么时候能够停止贪瞋痴烦恼而不再造业?怎么解脱?

  我们学佛修行求解脱,如果有所得、有所求就已经落入颠倒执着了。修行在哪里修?我们的问题就是在于不了解万法的虚幻而执以为实。佛法为什么时时处处讲五蕴、讲六处,要知道五蕴、六处的重要性!真正的佛法让我们知道我们造业的根本处,才能够真正的面对、认清、堪破而超越,不是在单纯的信仰里或是盲修瞎练。请问,我们的执着、我们的贪爱,求求求,就会改变吗?念念念会改变吗?跪跪拜拜就会改变吗?佛法是智慧之学,也叫般若之学,只有了解真相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这里没有一点点的迷信、崇拜或他力。了解真相才叫般若、才叫智慧,与迷信没有关系。而迷信正是破坏我们认清真相的机会,让人胡里胡涂的,一心只是在那边求和拜,把自己的一切交付于未知的神来主宰。

  佛教与世不共的特质在哪里,与神教哪里不同?大家要明白!佛法不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一切寄托于谁,让谁来主宰!佛法讲的是人人平等,只要能看清真相,了解实相,每一个人都有解脱的机会!由于我们心灵的净化、慈悲的扩大、人格的提升、了解了真相,我们就是佛菩萨!学佛不是要你求佛菩萨,而是要你成为佛菩萨!想想看,佛法与外道差别有多么大?

  佛法要成就我们,是让每个众生都能成为佛菩萨,不是要大家做哈巴狗,等待佛菩萨来拯救。你的命运是交予未来的主宰?还是靠自己智慧的开发而认识真相呢?佛法的可贵,不是叫你去依靠谁,而是要去明白真相,再如实的体证。超越了世俗的贪瞋痴与执着,一样可以解脱!所以解脱的机会人人平等!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闻法,就有机会悟道,也就有机会成就。这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不是谁来主宰,也不是谁来控制的。不是喜欢就给你什么,不喜欢就下地狱。而是凭自己身心的行为去创造的!真正的佛法是人人平等都可以成就的,你也可以成佛菩萨,大解脱、大自在的。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是真正的学佛解脱重要还是做哈巴狗似的等待救度重要?这里就会看出佛法的伟大、特质和与外道的不共处,一定要明白、把握。我们千万不要随人家讲「三教同源,五教合一」,同源就是都一样的,真的一样吗?佛法的特质你了解吗?

  常人于见色闻声等作用,以为因我们内身有此见等的实体──我。这是不对的,

  我们的执着就产生于见色闻声等种种六处的作用中,以为身心里面有一个能知、能见、能懂,有一切作用的实体,叫「我」。简单的讲,我们就是从六根的功能作用中,起了我执我见,以为身体里面有一个能见闻觉知的那个能边的叫做「我」。所以很多人就问:如果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实在的,怎么能知能见?这是把能知能见、见闻觉知的功能性当为「我」,也就是执着在能的这一边为实有。这是因为不知道见闻觉知还是缘起的,是由色心二法的相依相缘产生的功能,把这个功能性当为实有了。这种实有感就是有一个实体存在的感觉,就是自性见,就是我执我见的根本!就是由实有感引生的我执我见。

  如必有此见等实体,不从因缘,那应该常能见色等,不必因缘了。

  如果我们身体里面有一个能见的,是实在的实体—「我」,当这个「我」产生见的时候,需不需要外面的条件因缘?不需要!如果他本身能见,永远能见,就不需要外面的因缘条件。事实上,由于根尘触的作用,产生识的分别,才产生见的功能,这是需要很多条件才能生成的。如果身心里面有一个能见的是真实不变的实体,那么不需要眼睛也能见到;要透过眼睛与外面的根尘触才有作用,这说明还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这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不见境的时候,此见在内,应见自己,而实则不是这样的。

  如果身体里面有一个真正能见的实体,应该先看到自己内在所有的东西,就像眼睛透过窗户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一样。如果里面有一个真正能见的,好比窗户关起来虽然看不到外面的东西,总应该先看到里面的东西才对。可是我们还不能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没有外尘的接触,没有光线的助缘,我们的眼睛即看不到、也见不到。《楞严经》讲:有啊,你见到了暗,什么都看不到,黑呼呼的,那个见的性还是有啊!这样的论法很有趣。

  见色闻声等作用,必要在能取的根与所取境和合而后起,可见执见闻觉知为我,极为错误,而应知眼等空无我了。

  所谓的见,要有诸多条件的助缘才能产生。可见,把见闻觉知的功能性当作是我,是实体,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再来看《楞严经》中讲的见性:如孩子小的时候看到恒河的水在流,与年老了看到恒河的水在流都一样,于是说此见性是一样的。那个见性是什么?所以有时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反观,有一些理论看起来是很好的,其实是大有问题的!大家要注意!这里顺带提一提。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必须在根尘等条件的助缘下才能产生见闻觉知的作用,如果认为能见能闻的就是永恒的我,那是错误的!当我们真的明白了、了解了我们的见闻觉知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也就知道:「眼等空无我了。」因为根尘是缘起的,没有永恒不变和实在的见;也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还是缘起如幻的,空无自性而无实在的我,应该这样去体会。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此十二处空。

  前面讲到菩萨在深般若的观照中「照见五蕴皆空」。同样,菩萨在深般若的观照中,同样也能照见此十二处是空,也就是无自性、非实。

  经文也应说:眼等不异空,空不异眼等;眼等即是空,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无眼耳等,这是简略可知了。

  说五蕴皆空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同样:受不亦空、空不亦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眼耳鼻舌身意也一样:眼不异空,空不异眼;耳不异空、空不异耳……十二处都可以这样的引用。在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般若心经》里,就是这样一一表明。但是这里简略了,五蕴用的「色」来代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六处用眼来代表,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词,当中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合经文所出的「眼界」「意识界」,总成十八界。十八界中的前十二界,即前十二处,由六根对六尘而生起的认识作用──从意根中现起,即六识界。

  前面讲十二处空,这里就讲到十八界空。根尘触产生识,所以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后就产生六识,加上这六识就是十八界。眼根触到外面的色境,起了眼识;那么六根触六尘就产生六识,所起的认识作用,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