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56

  ..續本文上一頁的哪一剎那是留得住的?哪一個現象或存在是永恒的?我們爲什麼一直把相續相當作實在的?相續相就如同電影一格一格連續的放映,看起來好像是連續的動作,其實是一張一張的影片由于快速放映而産生的相續相,我們就認爲這是實在的。

  同樣,如果能了解萬法的緣起性,知道是剎那剎那生滅,就明白無常在談什麼?諸行的「行」在談什麼?行就在談法爾如是的剎那生滅,不停的遷流變化。我們意志産生的作用,推動身語意的行爲也叫行,或叫造作。這個「行」有兩方面的解釋。行就是在講無常,是遷流的、剎那不住的意思,沒有一剎那是安住停止的。但是我們看不到,以爲一切都是很真實的。如果能了解萬法非實無自性,很多事情就解決了。這裏導師指出重點:「佛說此十二處,主要的在顯示空無自性」。所以,我們如果在禅修真正以緣起觀察時,最重要的就是在我們身心的當下,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如此!

  從根境和合而起識,根與境都是緣生無自性,無不皆空。

  我們的意識分別,就是從根與塵接觸産生識,而産生認識的作用。那麼,根是永恒不變的嗎?根屬色的部分,是緣起的,是假合的,不是永恒不變的,色壞則根壞;塵,也是緣起的,還是假合的。那麼,我們先講外面的塵,是不是緣起的?是不是假合的?那麼,根是假合的無常性,塵也是假合的無常性,根塵接觸産生的識,是永恒真實的嗎?無常因——內在的根,無常緣——外在的塵,無常根與無常塵産生的識,是常嗎?這個也是一個觀察的方法,根跟塵都無常、都非實,産生的識怎麼會是實在的呢?

  我們身心裏有根的作用——能取,外境是——所取的對象;能取是無常,所取也是無常,能取觸到外面的所取就會産生識,就會産生受,這個受是常嗎?人們每天都滿足在感官的享樂和愛欲的追求中,這些享樂和愛欲到底是真?還是幻?我們在幻中不知是幻,以爲法法都是實在的,每天執著貪取造業無邊,明知是苦也心甘情願的投進去。這就是由于對真相的無知而産生顛倒的行爲!

  佛法講六根、六塵和十二處,因爲這裏就是我們顛倒執著的地方,如果不透視、不了解他的真相,每天活在那種欲望的、虛幻的感受中而不自知。要知道,「受」是從意識分別而來的感覺;根無常,塵也無常,那麼根塵觸産生的「受」是常嗎?「受」到底會在心裏停留多久?我們一生一世被「受」左右,做牛做馬都情願。我們知道「受」的虛幻性嗎?請你回顧一下:這一生你最滿意的、最喜歡的、最幸福的感受現在到底在哪裏?對歡喜的感受每天還求:再來一次!如果「受」是永恒的就不會變,還需要再來一次嗎?需要再來一次,表示「受」根本就是虛幻的,才要求再來一次。即使再來一次又如何,又能留多久?那種「受」我們每天都求,今天要了,明天還要,後天還要,沒有一天不要。那就表示「受」從來沒有停留過!如果能停留于心中就不需要再求了;如果心裏本來有,還需要嗎?我們活在虛幻的「受」中,被迷惑而不自知,每天在求啊、得啊,能得到什麼?追求的和得到的,只有貪瞋癡和煩惱,只是在造業無邊!其它還有什麼?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也不去了解真相,什麼時候能夠停止貪瞋癡煩惱而不再造業?怎麼解脫?

  我們學佛修行求解脫,如果有所得、有所求就已經落入顛倒執著了。修行在哪裏修?我們的問題就是在于不了解萬法的虛幻而執以爲實。佛法爲什麼時時處處講五蘊、講六處,要知道五蘊、六處的重要性!真正的佛法讓我們知道我們造業的根本處,才能夠真正的面對、認清、堪破而超越,不是在單純的信仰裏或是盲修瞎練。請問,我們的執著、我們的貪愛,求求求,就會改變嗎?念念念會改變嗎?跪跪拜拜就會改變嗎?佛法是智慧之學,也叫般若之學,只有了解真相才能解決我們的根本問題。這裏沒有一點點的迷信、崇拜或他力。了解真相才叫般若、才叫智慧,與迷信沒有關系。而迷信正是破壞我們認清真相的機會,讓人胡裏胡塗的,一心只是在那邊求和拜,把自己的一切交付于未知的神來主宰。

  佛教與世不共的特質在哪裏,與神教哪裏不同?大家要明白!佛法不是讓我們把自己的一切寄托于誰,讓誰來主宰!佛法講的是人人平等,只要能看清真相,了解實相,每一個人都有解脫的機會!由于我們心靈的淨化、慈悲的擴大、人格的提升、了解了真相,我們就是佛菩薩!學佛不是要你求佛菩薩,而是要你成爲佛菩薩!想想看,佛法與外道差別有多麼大?

  佛法要成就我們,是讓每個衆生都能成爲佛菩薩,不是要大家做哈巴狗,等待佛菩薩來拯救。你的命運是交予未來的主宰?還是靠自己智慧的開發而認識真相呢?佛法的可貴,不是叫你去依靠誰,而是要去明白真相,再如實的體證。超越了世俗的貪瞋癡與執著,一樣可以解脫!所以解脫的機會人人平等!每一個人只要有機會聞法,就有機會悟道,也就有機會成就。這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我們的未來不是誰來主宰,也不是誰來控製的。不是喜歡就給你什麼,不喜歡就下地獄。而是憑自己身心的行爲去創造的!真正的佛法是人人平等都可以成就的,你也可以成佛菩薩,大解脫、大自在的。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是真正的學佛解脫重要還是做哈巴狗似的等待救度重要?這裏就會看出佛法的偉大、特質和與外道的不共處,一定要明白、把握。我們千萬不要隨人家講「叁教同源,五教合一」,同源就是都一樣的,真的一樣嗎?佛法的特質你了解嗎?

  常人于見色聞聲等作用,以爲因我們內身有此見等的實體──我。這是不對的,

  我們的執著就産生于見色聞聲等種種六處的作用中,以爲身心裏面有一個能知、能見、能懂,有一切作用的實體,叫「我」。簡單的講,我們就是從六根的功能作用中,起了我執我見,以爲身體裏面有一個能見聞覺知的那個能邊的叫做「我」。所以很多人就問:如果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實在的,怎麼能知能見?這是把能知能見、見聞覺知的功能性當爲「我」,也就是執著在能的這一邊爲實有。這是因爲不知道見聞覺知還是緣起的,是由色心二法的相依相緣産生的功能,把這個功能性當爲實有了。這種實有感就是有一個實體存在的感覺,就是自性見,就是我執我見的根本!就是由實有感引生的我執我見。

  如必有此見等實體,不從因緣,那應該常能見色等,不必因緣了。

  如果我們身體裏面有一個能見的,是實在的實體—「我」,當這個「我」産生見的時候,需不需要外面的條件因緣?不需要!如果他本身能見,永遠能見,就不需要外面的因緣條件。事實上,由于根塵觸的作用,産生識的分別,才産生見的功能,這是需要很多條件才能生成的。如果身心裏面有一個能見的是真實不變的實體,那麼不需要眼睛也能見到;要透過眼睛與外面的根塵觸才有作用,這說明還是因緣條件的組合。這是一種辯證的方法,讓我們知道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在不見境的時候,此見在內,應見自己,而實則不是這樣的。

  如果身體裏面有一個真正能見的實體,應該先看到自己內在所有的東西,就像眼睛透過窗戶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一樣。如果裏面有一個真正能見的,好比窗戶關起來雖然看不到外面的東西,總應該先看到裏面的東西才對。可是我們還不能看到身體裏面的東西。沒有外塵的接觸,沒有光線的助緣,我們的眼睛即看不到、也見不到。《楞嚴經》講:有啊,你見到了暗,什麼都看不到,黑呼呼的,那個見的性還是有啊!這樣的論法很有趣。

  見色聞聲等作用,必要在能取的根與所取境和合而後起,可見執見聞覺知爲我,極爲錯誤,而應知眼等空無我了。

  所謂的見,要有諸多條件的助緣才能産生。可見,把見聞覺知的功能性當作是我,是實體,這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再來看《楞嚴經》中講的見性:如孩子小的時候看到恒河的水在流,與年老了看到恒河的水在流都一樣,于是說此見性是一樣的。那個見性是什麼?所以有時談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反觀,有一些理論看起來是很好的,其實是大有問題的!大家要注意!這裏順帶提一提。

  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必須在根塵等條件的助緣下才能産生見聞覺知的作用,如果認爲能見能聞的就是永恒的我,那是錯誤的!當我們真的明白了、了解了我們的見聞覺知是因緣生、因緣滅的,也就知道:「眼等空無我了。」因爲根塵是緣起的,沒有永恒不變和實在的見;也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還是緣起如幻的,空無自性而無實在的我,應該這樣去體會。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此十二處空。

  前面講到菩薩在深般若的觀照中「照見五蘊皆空」。同樣,菩薩在深般若的觀照中,同樣也能照見此十二處是空,也就是無自性、非實。

  經文也應說:眼等不異空,空不異眼等;眼等即是空,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無眼耳等,這是簡略可知了。

  說五蘊皆空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同樣:受不亦空、空不亦受。想行識也是如此;眼耳鼻舌身意也一樣:眼不異空,空不異眼;耳不異空、空不異耳……十二處都可以這樣的引用。在鸠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般若心經》裏,就是這樣一一表明。但是這裏簡略了,五蘊用的「色」來代表,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六處用眼來代表,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詞,當中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合經文所出的「眼界」「意識界」,總成十八界。十八界中的前十二界,即前十二處,由六根對六塵而生起的認識作用──從意根中現起,即六識界。

  前面講十二處空,這裏就講到十八界空。根塵觸産生識,所以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後就産生六識,加上這六識就是十八界。眼根觸到外面的色境,起了眼識;那麼六根觸六塵就産生六識,所起的認識作用,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