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根中现起,叫六识界。
为什么六根、六尘、六识都叫做界呢?今取种类义。这十八类,虽是互相关系的,然在各各的作用分齐上,又是各各差别的,不相混淆的。
前面是讲蕴、处,这里讲界。界,就是种类的意思,一类一类的。虽然分成十八类,但十八界之间是相依相缘的,每一类的功能作用各有差别,不能混淆。比如眼有眼的功能,耳有耳的功能。
如眼根能见此桌的黑色,身根能触此桌的硬度,意根生意识,即是综合的认识。
以眼根来讲,能看到桌子的颜色是黑的;身体的碰触会感受桌子的硬度,从身体的感触产生意识的分别、了达、了解再收藏,生起了综合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些是相依相缘的。所以意识的功能是综合起来产生的统合功能性,就在意识的分别里,和合而产生认识的作用。
十二处,从精神活动生起的依止处说,明见闻觉知的缘生无我。
精神活动所依止的就是这十二处,没有十二处,不能产生精神作用与认识作用。既然是十二处功能的统合,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意识的分别。那么,认识分别也是缘起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产生的。可见,见闻觉知还是缘生的,只要是缘生缘起的,就没有实在的我,从这里也能了解无我。
此十八界是从完成认识作用不同说:从认识的径路说,有六;从构成认识的主要条件说,有三──根、境、识。这样,共有能取的六根,所取六尘,及根尘和合所发六识,总成为十八界。也即因此而明无我──界分别观。
人们的认识作用,是这十八界的功能合起来而产生的;我们讲十八界的分别,其实是从不同的功能上来说的。认识一切外在的万法,产生认识有六个路径;而构成认识的条件因缘很多,分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的条件有三:根、尘、识,这是大分类。
我们观察五蕴、六处或十二处、十八界,目的在于一一的去了解这些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从这里去明白无常、无我和缘起如幻。这叫界分别观。所以真正的正观,其实就是从蕴、处、界三处观,从这些角度来了解万法的缘起如幻和非实。
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物论者不同。
导师在这里又特别指出重点,十八界作为认识作用的分类,不要与唯物论的观念混在一起。佛法认为,眼有眼的功能,六根有六根的功能,识有识的功能,而外界有六界的类别,并且都非实如幻。那么,从认识的功能上,我们会很容易执着在唯物论,所以导师点醒我们: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物论者不同。
唯物论者说: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外境于神经系作用摹写,即但有根与境而没有识的独特地位。
唯物论者认为,人身体的神经系统,通过六根的功能而感知外面的境界,然后摄取感知的影像,就认为根与境是有的,识却没有独特的地位。也就是说,根—神经为物质的功能,与外在境界的现象是有的,但是由此作用产生的识,认为不是实在的,不过是由于神经系统对于外面境界的摹拟,产生的影像而已,是从物质的功能性建立认识的思想。唯物论者重视的是物质的作用,而否认了心灵的功能。
依佛法,依根缘尘起识,虽相依不离而成认识活动,但在幻现的假相上,有他不同的特性,依各别不同的特性,不能并归于根或并归于境,故佛法在根境外建立六识界。
虽然认识活动是从根尘触而产生的,但是在整体的幻相上,即假相的显现中,识有他不同的特性,不能把识归类于根的作用,或者是境的作用。识有其本身的功能性,识的功能性在佛法来讲,也不是由单一的条件来产生的。所以认识作用不是只有根或尘的作用,识的功能性也是主要条件之一。所以,十八界,就是把识分成六识与十二处而合称十八界,不否定心灵的作用。
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唯物论的思想是建立在物质上,而否定心灵的地位与作用;而唯心论的思想则重心灵,认为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现,以心与识作为认识的主导,一切外在的物质不过是心识的展现而已,如果没有过去识的种子,根本显现不出来。
唯心与唯物这两种极端的认识,把心与物分成了二元,要么重视心,要么重视物。而佛法讲的是中道,不偏于唯心,也不偏于唯物,是出离或超越世俗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缘起的条件缺一不可,任何的条件都是缘起的,都无自性,这样在认识上就不会偏于一边了。
根、境、识并立,所以也不是唯心的。有情的活动,是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识等的三种现象的。
所以根、尘、识是并立的,不能偏于根、也不能偏于尘、也不能偏于识,根、尘、识是相依而相缘的。如果佛法讲唯心,就不能体证中道,也不能体证空性。注意!很重要!有情的生命活动包含了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这样的统合才是有情活动的真相。
以此十八界明无我,而十八界各各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故也是毕竟空寂。
我们一再的谈,一切法是「众缘所成」,是缘起缘生的;而只要是缘起缘生的,求其自性不可得;求其永恒性、不变性、单一性都不可得。这样对万法就不会产生实有感与自性见的执着了。了解了这里也就能了解十八界是—毕竟空寂。我们知道五蕴空,六处空、十二处空、十八界也是空,那么我们的身心除蕴、处、界以外还有什么?如果蕴、处、界组合成我们生命的一种现象,那么蕴、处、界都是空性、非实,哪里找得到一个「我」或永恒不变的灵魂?这就是重点!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一法是实在的!从哪里去安立一个「我」呢?或安立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要破自性见就彻底的破,只要有一点点实在感的影子,「我执」就有安立处。佛法讲的是毕竟空,如果我们还执着在实有的生灭,我执就还有安立处!很重要!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观十二缘起性空。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里讲到十二缘起,从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然后缘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里是从另一个方向说明,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主要是在告诉大家,无明如果是实在的,那么无明是去不掉的。如果无明不是实在的,只是某一种条件下的一种现象,那么就没有实在的无明,也没有无明可尽。如果有实在的无明,就要把无明打破了才叫无明尽。有生就有灭,如果无生,那么还有没有灭?因为无生所以也无灭。通过透视无明,就知道无明也是非实,那么有没有无明可灭?很深奥!
这里涉及很重要的法要,我们得进一步的参透:佛法讲缘起,是让我们了解众生在无明中流转—轮回。由于我们不了解身心的功能,在根尘识产生的作用中,就会带来无边的苦恼,并且一直重复的在犯同一个过失,一直生灭不止。此生灭的过程,如果有一天了解了真相,就知道了没有一个无明可以尽!无明是形容词,形容众生无知—不了解真相,由此就会带来身口意的造作,一直在六道中轮回—恶性循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知道空性、空相,即一切法的本来面目的时候,还有一个无明可断吗?
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在形容空性,在真正体证实相的当下,也没有无明的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无明可以破。这里就在表显空性的本质和内容。如果没有无明可尽,还会有生死轮回吗?众生由于无明,所以生死轮回。我们现在要的是—了生死,而体证空性的人就没有生死可了了!谁有生死可了?因为众生还在无知无明中,才有生死问题。了解空性、空相了,就没有生死的问题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前,一定会有疑问:「师父讲得很好,讲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即使是这样,我死后到哪里去?」问的人还未了解真相,还未证入空性,认为有一个生和死的地方可去,执着在有里面。有这样问题的人,生死的问题还未了。
那么我们学佛就要注意了,与其诤论生死是有是无,是能解脱或不能解脱,究竟是对还是错等问题,如果还在无明中,再怎么诤论也不会有效。如果有一个人真的明白了,还会有诤论吗?但是没有明白的人还在追求一个答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说有,你们就会执着在实有;如果说无,你们就执着在断灭。怎么回答?惟一的办法是让大家都契入空性,戏论才能停止,所有的问题才能解决。
佛陀千辛万苦的讲这么多法,其目的是引导我们也去体证。一旦体证了,「我」的问题消失了,就不会再有生死这个问题了。如果还有这个问题,表示还没有契入空性,还没有真正的觉悟和受用。因为众生的执着就在这个地方!修行中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探讨有没有、对不对、是是非非,这本身就是大戏论、大执着!认为自己对,还是在无明中!不体证空性,不真的认识实相的人,任你有多高的地位,任你有多么高的学历,有再高的世俗成就,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在戏论中。所以,真正要明白佛法的人,不要执着在这些戏论里面,真的用生命去体证,把佛法的内容如实体证的时候,一切戏论自然止息。
我们不知道眼前急迫的是要解决这件事,在修学的过程中都在诤论:是非、对错、好坏、有无,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体证到法的空性?一个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生死,应先把重点搞清楚!如果你沉湎于是非、恩怨、对错的诤执,于学佛修行没有任何好处!只是增强我执而已!学了许多的法,不能如实的去实践,自己的心不能歇下来,这个法学得再久又如何?我希望我们的老学员要反省,学了多少?受用多少?如果还没有真正的体证空性,学的再多又如何?
但是,体证空性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从佛陀的年代到现在有二千五百年了,修学佛法的人虽然很多,可是真正解脱的又有几个?是佛陀的问题?还是佛法有问题?还是我们众生不能超越对自我的执着?大家要反省!我们投入多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