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看到經文這樣寫,就用你個人的推論和個人的某一種體驗來判斷經文的甚深涵義!千萬不要錯解經義!
不生不滅等叁句,是描寫空相的,空性既不是言思所能思議,這只有用離言思的方法去體證。
真正的空相,常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叁句來表達,也以此叁句來襯托空性的涵義。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就是第二義,沒有辦法將空性的內容用言語表達得非常清楚,所以惟一的辦法是離言思。尤其是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性,都在想蘊裏面運作,並透過自己的經驗,形成了固定的觀念和思惟模式,這些思惟模式卻是與無明相應的。那麼,用這樣的觀念和思惟模式來思惟真正的空性,顯然是不可得的。我們如何離開過去慣有的思惟模式,而能真正的體證到空性?怎樣不落入過去慣性的思惟模式,而用生命的直觀去體證?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衆生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自以爲是!其實自己對法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都是不夠的,但是不管聽誰說法,都很快會去下判斷:某某法師講得好,某某人講得不對。其實說好、說不對都是戲論!因爲你沒有實際的體驗,只是憑個人的情見作推斷,怎麼能了解真相?真正的善知識也無法讓你直接體證真相,而是透過某種方法,讓你自己去體證。唯有真正體證到了,「那個」才是!善知識也不能給你,更不能傳你,讓你馬上就會。所以,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在情見中自以爲是。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有這種情見,沒有一個能體證空性的!因爲你已經下了結論,就會停在自以爲是的觀念裏,這是很危險的!
如我們未能證得,不解佛說的意趣,那就是佛再說得多些,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們的誤會。
涅槃法性很難體會!諸法空相不是言說就能夠表達的,但是如果不說,又不能引導大家邁向解脫。所以,所有的言說只能用遮遣、譬喻的方法,用大家所能了解的知識或現象來讓人們明白。就像因指指月,希望人們透過指頭所指的方向看到月亮,目的是讓人們能看到月亮,不是看這個指頭。可是衆生的情執往往看到手指很漂亮,就會感到這只手一定很棒!而看到手指比較粗糙,就會覺得這只手不好看。我們會被手指迷惑了,反而在手指上加以分別,定是非、論好壞,喜歡不喜歡,就在這個地方自以爲是。這就是衆生最麻煩的地方!
因指指月,目的在月不在手指,手指只是一個指定方向的善巧而已。但是,衆生就是這麼執著,容易著相。問題是但有言說,都有局限性和相對性,不可能表達出「實相」。但是如果我們能透過手指所指的方向,真的往那個方向去看,我們也許就有機會看到月亮。言語上講得再多,講得再明白,如果不能達到體證的效果,恐怕也只徒增更多的誤會而已。
這如從來沒有見過白色的生盲,有人告訴他說︰如白鶴那樣白,盲人用手扪摸白鶴,即以爲白是動的。有人告訴他說︰不是動的,白如白雪那樣白,盲人又以爲白是冷的。結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
所謂的生盲,就是生出來眼睛就看不見。爲了要表示白色,用白鶴來譬喻,說像白鶴的羽毛那樣的顔色叫白。問題是對一個生盲來說,從來沒有見過白色,摸到的感受是在動,就認爲白色的白原來是動的;再用白雪比喻白,那麼摸到雪的感受是冰冷的,那麼他感受到的白色就是冷。這個譬喻是讓我們了解,如果沒有親身體驗或者觀察了解的事物,不論用什麼形容的方式來告訴他,都沒有辦法讓他體會到真相。
我們對于真理──空性,也是這樣。所以佛不能爲我們直說,不能用表顯的方法,而用遮顯的,這如繪畫的烘雲托月法,從側面的否定去反顯他。
我們都看過國畫,畫中的烏雲中間有一個圓圓的空白,就襯托出月亮的光明。那白白的地方,我們就知道是月亮,這叫烘雲托月。佛法也是一樣,衆生都執著在一切相上,我們就用否定相的實有性的方法,讓人們去超越對相的執著。一旦超越了那種執著,就會自然慢慢的與空相相應。今天不相應,是由于我們對萬法實有感的執著;而一旦明白了萬相的虛幻性,不再執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會自然凝聚。由于心的不攀、不住、不染、不動,就有契入空性的機會。重點是在這裏!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達諸法的如幻性及他的緣起無自性、非實如幻,就會開始遠離執著顛倒;一旦遠離了執著顛倒,就能明白「非」是在否定他的實有性。當慢慢的了解真相的時候,遠離執著的時候,內在擾動的條件沒有了,身心自然的凝聚,慢慢的自然就能契入空性。
可見,多聞熏習與如理思惟,從否定實性到了解空有不二,到身心的自然凝聚,和最後的契入空性,這個過程是一貫的。這樣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用「不、無、空、非」是來否定一切法的實有性;並一直告訴我們,萬法都是緣起的,所謂緣起就是條件的組合,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不能在單一的條件下存在。這在告訴我們他的無常、無我、非實如幻。透過這樣的否定,我們身心就會慢慢的凝聚而不染著,自然就有契入空性的機會。所以,契入空性不是修禅定就能進入的,也不是某一種特殊的神秘體驗就能契入的;而是遠離了執著,遠離了一切的愛取,身心慢慢的清淨、凝聚才有因緣體證。身心的切實體證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刻意追求的,有心、有念、有住、有取都不可能契入。這就是修行的理論、方法、結果,次第分明,這都是重點!
本經所說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六不、叁對,即是對我們一切法的種種認識,予以否定,使我們從此否定悟入諸法的空性。
只要是一切法,都不離這叁對、六不的內容,即:生滅、垢淨、增減。也就是說我們衆生的思惟模式中,對看到的萬法會産生一種印象,都離不開這六種執著。譬如見到的現象是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的;我們對所有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不離開這六種的認知。但是今天從空相的立場透視萬法,生滅的本身是如幻的,垢淨是衆生的執著,增減是幻相而非實在的。通過對這六種認知的否定,才有辦法超越慣性的思惟模式,而體證到真正的空相。
這裏所應注意的:爲什麼要舉生滅、染淨、增減,一對一對的法加以否定呢?這就是說明我們的言語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對法,世間的一切存在也沒有不是相對的。即使說絕對的,絕對又是對相對而說的,稱爲絕對,也還是不離相對。一切法沒有不是相對的,相對的即是緣起幻相,不能顯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
透過我們的思惟模式和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意思,一定都在相對中:生滅、染淨、增減。只要是相對的存在,一定是緣起的幻相!諸法的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只要是緣起的,都是相對的存在,就是無實性的幻現。而我們就在這樣的現象中,落入相對的觀念,就沒有辦法體證空相。
佛把這些相對的都否定了,從此否定的方式中顯示絕對的空性。
所謂的大乘不共,就是用一個「空」字來涵蓋叁法印。譬如:我們看到的現象都是在生滅、生滅中剎那的變化不住,而知萬法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由此從體會無常而了知無我;了知無我就會止息一切貪愛與執取,也能體證到涅槃。這就是叁法印的次第。但是往往我們看到法的生滅,有的還會執著在生滅相,又生出法執。所以大乘的空義告訴我們:諸法生非實生,滅非實滅,那麼當下體證的就是空性。如果執著在實有的生滅,就會認爲我空、法不空;而大乘連生滅的實在性也予以否定,這叫畢竟空!不會産生我空而法有的執著。注意,這個地方很重要。
最徹底的空,是要體證到真正的畢竟空!有一些人的修行方式,一定要透過觀察現象生滅的無常變化,才能體證無我;認爲一定要透過體證無常、無我的次第,才是真正的見法。那麼,對于直接體證不生不滅的空性,就很難了解。所以學大乘空義的人,如果對空義的體會真的能通透明白,對于叁法印是不會懷疑的。因爲空的內涵絕對與叁法印相應的,但是不了解畢竟空的修行人,就會從觀察生滅的無常中去體證涅槃,只是修行層次的不同。
龍樹說:『破二不著一』,所以這些相對的──二法否定了,我們不應執爲一體,如還有所執,還是不對的。
這個地方很重要!兩邊的觀念就是:有無、生滅、斷常。那麼,如果用否定的方法將兩邊破了,有人會認爲中間的中道就是「一」,就有可能執著于「一」,這是不對的。『破二不著一』,這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講中道,不是破了兩邊有一個中間,還有一個「一」,或者認爲當體的一切都是一體,這個觀念還是執著在實有感裏。
用否定來顯示法空性,不是把現象都推翻了,是使我們在即一切法上了知超越相對的空性;
這是建立正見很重要的觀念:空性不是離一切萬法的現象而有;就在一切法的現象上,了達法的非實如幻,當下體證的就是空性。這樣就不會破壞一切萬法,因爲一切萬法由于緣起,所以了解他的無實性,直接透達他的空性。所以離一切現象不可能體證空性,只是超越了對現象實有感的執著。所以空不會破壞一切萬法,也不會破壞因果。就在一切法上去了知、去超越、體證什麼才是真正的空相!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一切法上了解法的如幻非實時,身心的執著與愛取也就止息了,我們的身心對萬法也不執著了。只要對空性有一次真正的體證,就明白了萬法的真相,而不再被萬法迷惑,在一切法的現象中,自然不會再顛倒執著。所以,空,不是離開一切萬法,另外有一個實在的空性,那還是有執著,就會變成形而上的東西,與外道的上帝、本體或大梵天的思想一樣了!要注意!
這超越相對的空性,是內在的超越,不單是內在的,或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內在,能成立那不礙空性的生滅、染淨、增減等等緣起法。
這個地方很重要!很重要!對于萬法,當我們內在了解了真相,而不執著的時候,就能明白一切萬法爲何能顯現生滅的相,反而才能成立彼此相依的緣起法。體證空而不礙有,才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