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非常正确,身心才能慢慢的收摄、凝聚,才能去掉内在的那些动乱的障碍,自然慢慢就能证入了,这里确实要相当用心的!
由此引发实相般若,即能达到『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中道实证。
透过这些前方便,再实实在在的深入和体证,才能真正的契入实相,此时开发的才是实相般若。我们常常讲,「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将」是带进去的意思。由于有般若的空慧,才能带领我们契入空性,从而体证到真正的空性——毕竟空!那个时候,一切戏论才真的止息——「绝诸戏论」。「绝诸戏论」才是真正的体证空性。
上来说 :一分学者不能得如实中正的体验,于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相碍,成为厌离世间的沈空滞寂者。
导师指出重点:没有建立空有无碍的知见,又没有透过真正的般若空观,又没有真正的契入实相而证中道,就会在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之间产生相对的执着和障碍:认为万法是生灭的、是杂染的,就要厌离,让自己进入另外的一种所谓涅槃的境界。这种厌离世间的倾向,就是「沈空滞寂」。厌离人间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去,身心必须在某种状态中,不受外面干扰而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分开的,世间与出世间也是分开的。导师指出,真正要体证中道实相,必须要般若的深观!没有般若的深观是不能见实相的。如果没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就会很容易偏于空性一边,变成「沈空滞寂」而厌世,以为离开世间才不会受世间的污染,真的是这样子吗?
注意!这里也点出大乘与小乘修法的不共处。到今天为止,也有好几个修学南传「十六观智」的人来我这里听课。他们对从「生生灭灭」而契入「不生不灭」这一观点是不以为然的,一定要看到生灭无常、苦空、无我才是见法。他们认为从生灭契入不生不灭等于是戏论,怎么可能在生灭中看到不生不灭?他们只承认看到的是生灭和无常。但是,如果有实在的生和实在的灭,问题可就大了!所以,有时候讲到契入空性体证的重要性,真的千言万语都难表达!但是,大乘确实有它的不共处,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就能契入真正的涅槃空性,这就是大乘不共慧!这是更难体会的。我在前面讲过,二祖参达摩时,一句「觅心了不可得」,就能开悟,这难道是戏论吗?这就是大乘不共慧的不共之处!
解除此项错误,必须了达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成为入世度生的悲智双运。
如果要解除沈空滞寂者把世间、出世间打脱成两截,而产生的厌世心态,必须使其了解「空有相即」——「真俗无碍」的道理。这里阐扬的就是大乘的不共处。如果不明白空有相即相成的道理,就没有办法了解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就不能入世普度苦恼众生,就不会达到悲智双运的圆满,而只注重个人的解脱。所以,它产生的作用,关系到入世和出世的观念的差别。
但如滞留于此,不能亲证空性,戏论于『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偏于内在的,即每每会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甚至圆融成执,弄到善恶不分,是非不辨。
这里导师又继续点醒我们:如果沈空滞寂者未能因此而体证空性,反而又把「空有相即」的道理执以为实,就变成了戏论!这个地方真的太重要了!若偏执「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不免自以为宇宙自然的一切都具有神性或是唯一绝对的理性;也就再度走上「宇宙即上帝,上帝即宇宙」的老路子去。甚至圆融成执的以为: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所以当下就是空;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就会搞到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落入破坏缘起事相的差别性—「善恶不分、是非不辨」的大混沌,还自以为真俗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
不知《华严经》说:『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
我们讲到相,讲到空性,都说性与相是相依相成而无差别的。但是,真正证入终极究竟的时候,是无相的!注意!这也是《般若心经》为什么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后,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后归入「不生不灭」!而且证入的是无相!注意!是无色、受、想、行、识的!
《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无不从有空相即的相待,而到达毕竟空寂的绝待的。所以本经在说不异、即是以后,接着说「是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真正体证空性的时候是无相的,是一切法不生的。这在提醒我们修行的人,不能停在理论上的了解就自以为是。我们不是执着在有,就是执着在空,所以必须先了解色空无碍,色空不二的道理。不但是不异,甚至告诉我们「即是」。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样就对法完全了解了,那么就会有很多行为上的造作,错解为本来就是空,那么杀人也没有关系了,也是空嘛!这样就会导致是非与善恶不分了!甚至于把空有不二讲成大圆融,把什么事都解释成圆融无碍,那么问题就大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亲证法性空!因为真正亲证法性空的人是归于无相的,是一切法不生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从很多人的行为中就知道,理论虽然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其实没有真正的证入空性,也不会有真正的受用。这里要注意!
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与相,佛典里没有严格的分别,如实相、实性,译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无自性为自性,自性即是无自性的。
诸法,就是一切法。空性与空相是相通的,所以讲到实相,其实就是实性;实性,也就是实相。
我们要把自性的概念厘清。自性:本来就这样的。那么我们讲一切法无自性,也就是一切法是空性。那么这个「空性」,如果一定要用「自性」来说,就可解释为:无自性名为自性,所以空性就叫自性,那么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但是这个空性,不是有一个实在的空性,是无自性名为空性!那么,法的自性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如果一定要讲「自性」,就要这样讲。一切法的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永远不变的、单一能独存的自性,这样的自性是没有的。无自性是一切法的自性!也就是说,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质,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来。
色、受、想、行、识,本为世俗常识的境界,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使从空有相即的相对观中,超脱空有相待而亲证无色、受、想、行、识的空性。
前面所要破除的是众生实有的观念,让我们体会诸法空性,才不会执着在法的实有,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空性与色是不二的,就不会产生相对的观念。了解这些内容的目的是消除我们的执着、贪欲和爱染。当大家的执着、贪欲与爱染慢慢荡尽的时候,身心就会回到一个根本的地方来,这就是本来!就是空性!这里我必须要讲的是,利根的修行人,当下就能体证空性,但那必定是少数。而事实上,我们修行在了解这个法义以后,慢慢的一步一步去体会,体会到一点,我们的执着就少一点,我们的贪欲就少一点。当我们的执着、贪欲慢慢荡尽的时候,那些执着的力量就消失了,烦恼的因也消失了,身心只是回归本来的空性。也就是说我们那些扰动的、颠倒执着的条件慢慢消失的时候,自然就会回归本来的空性!
所以,注意!空性不是修来的,本来就是空!是我们的颠倒执着消失的时候,还他个本来。所以,必须先要破除我们执着颠倒的地方,当这些执着颠倒的条件慢慢的消失,慢慢了解他的真相,那个颠倒执着的力量就渐渐的淡了,身心就会一步一步慢慢的凝聚,因缘成熟的时候,叫水到渠成:嗄!剎那证入空性!那一次的体证就够了,就不疑了!
前面讲「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将」,就是带着我们,由于我们熏习般若的空慧,会带领我们进入毕竟空的体证!体证了空性,一切戏论和颠倒执着自然就不存在。第二步是方便:「方便将出毕竟空」!不是只有进入那样的体验而已。体验后,还要回到世俗中来——「将出毕竟空」。不是一直永远在空性的体验里面,还是要回到人世间来「严土熟生」,利益、度化一切众生。
所以,般若的第一步,是把我们带进去体证空性;第二步,由于空慧的不染不着,能回到世间来,同样的利益有情没有障碍。般若有这样的功能,能起这样的作用。所以,前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众生的执着。这个先决的条件具足了,慢慢的与清净相应的时候,回归空性是水到渠成的。很多人把修行当作境界的体验,这是错的!境界是修来的,在禅定中,由于身心的凝聚可以体会到空,那种空与空性是不一样的,那是四禅八定的境界。而这里讲的空性,不是那种境界,而是指寂灭法性!这是法尔如是的,不是修来的境界。注意!所以我常常譬喻:电灯打开以后,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破除黑暗。空性的体证也是一样!
所以,对法性的体会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契入空性的,当下一切问题都解决,但这毕竟是少数;另一种是透过对自己内在观念的错误与颠倒执着的发现,慢慢一步一步的了解真相,去除身心扰动的、颠倒的、执着的力量,慢慢的自然恢复到清净的地方来。但是,这需要一步一步的过程。所以很多人说:有渐修,有顿悟。其实是个人的根性不同,是在不同角度的体证来说的。即使是顿悟的人,也需要具足前面的这些条件,不可能什么条件都没有,一下子就能顿悟,没有这样的人!佛陀还有六年苦行!真正契入空性的那一剎那叫做顿,是透过前面的这些条件而圆满达成,才证入的。所以证入的当下才叫顿。但是,前面这些条件具足的过程,叫渐。所以,渐与顿是没有矛盾的。
不过一般来讲,包括我在内,都是钝根的人,都要透过正法的熏习,知见的建立,慢慢从生命的一切痛苦中,一切际遇中慢慢去体会,一步一步的去了解。其实,如果从无始劫来看,这一生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