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住,但是我们却执以为实,而住在受上!譬如当我们吃到美味的东西,那种味道就会留在印象中,就会常常回味或贪求那个美味。其实那个美味到底是什么?没有人想得起来,但是我们总把那种虚幻的感觉看得那么实在!一句美言听了很舒服,那种喜欢就留在心中;身体的碰触有了快感也留在心里以为是实在的。如果是实在的,应该不会消失,还需要继续的要吗?一次就够了呀!事实上它是如幻的,剎那不住的,但是留在印象中好像很实在,每天都在追求,但是留得住吗?留得住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譬如在座的各位,你们曾经最喜欢、最快乐、最幸福的那个感觉,最喜欢的味道、最美好的心情,你们现在想一想,哪一样是真正存在的?就以味道来说,你一生最喜欢的味道是什么?现在想想还在不在?想得出来的人你一生受用不尽,因为它是实在的,就不用再去欲求了,想要随时就有,不用再去买、再去争取,随时都可以受用。可是,为什么还要争取?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但我们被那个「受」的虚幻性迷惑了!所以,明白这个「受」很重要!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在盲目的追求争取中?说实在的,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底要什么?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只是被这个五蕴的功能所驱使而不自知。
色,如果是实在的,你可以去争取外在的一切条件;受,如果是实在的,你可以去争取你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你能了解五蕴的受受不住、剎那不住吗?如果真的明白,哪一法能住?要住都住不得的!注意!还要争吗?还要取吗?即使争取到了,能保留多久?我们都被那个虚幻的「受」迷惑了,生生世世永不停止的在追寻,想要获得!却不知道我们为何会生生世世轮回不已,搞不清楚其动力是什么?什么地方让我们有这么深的染着,非要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争取不可!即使此生争取到了最满意的,那么这种最深的感受也终将失去,因为这个五蕴身心一定会坏,最后你能得到什么?缘起的万法必归于灭!如果能明白,哪一法能执着?坦白讲,要执也执不得,要住也住不得,真的明白了,生命真的会脱胎换骨的!
想与行识,都应作如是说。
接着就说「想」,想蕴是指根尘触留下的印象,在意识中也会产生作用——回想。这是意识的一个功能。同样,一个印象留在我们的意识中,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要去体会!自己喜欢的就会执着,希望未来更美好,过去的得意会一直回想,唉!我现在这么不如意!过去多么自在;多么的风光,都是想的作用。注意!想的功能就是回忆过去和希望未来。想,就是落在这个地方,而生命却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我们活着的当下才叫生命。如果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是在想过去与未来,就没有活在当下。注意!非常重要!想的时候就落在过去与未来,而生命偏偏只有当下,但是我们却把生命用在想过去、想未来,偏偏忽视了当下!但只有当下才叫生命,可以说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活过!只是幻想在过去与未来。生命只有当下,而这个当下又是剎那不住的,想想看:我们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活了几十年到底是怎么活的?其实都活在「想」中!受「想」蕴的控制,胡里胡涂的每天在争取!我们是不是都活在虚幻里面?大家注意!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剎那就过去,那么到底我们是怎么活着?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想」产生的功能,与活在当下产生的身心的功能有什么不同?我现在讲的都是禅修的心要!因为我看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参加禅修,所以现在尽量讲细一点,让大家有机会听到这个重点,才知道什么叫禅观,真正修行要观照的是什么内容,很重要!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想」的内涵与功能作用,要看清楚!然后师父说:「看」,为什么一看就回到当下?注意!一切法为什么只有在当下才能解决?因为当下才是你活着能体验、能明白的时候!想不是落在过去就是未来,师父叫你「看」,你只有回到当下来,才能在生命的当下,去照见当下生命的实相!甚至可以体会到连当下都不住。只有了解了生命的真相,我们才能真正的超越出来,不然都活在五蕴的功能里,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
我们都深深的执着有一个「我」的实在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这个真相?回到生命当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要如实的去体会。我们不习惯活在当下,都习惯活在想象里面,如果你能观照,就会发现要安住在当下很难!会发现自己的心像猴子一样一直跑,像野马一样一直狂奔,没有办法安住,这才会知道原来我们的心念落在怎样的惯性中!
《心经》谈到五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受想行识」都一样。所以,如果大家能够把色与空的关系弄明白了,那么受、想、行、识也一样的明白了。明白每一蕴的空性,都能让我们见法和了解真相。所以,实实在在的修行就在生活中,就在五蕴功能中,每一个剎那都能观照体会。真正的修行人会藉助于某个特定的地点、环境、条件,对我们能有一个帮助,让我们能比较容易在专注中有所体会。而真正的观照,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因缘中去体会。为什么舍利弗在佛陀的身后,听佛陀给别人的开示,当下就能证阿罗汉?他有没有在特定的地点禅修或者观照?都没有!周利盘陀伽在扫地的时候也证了阿罗汉。可见,悟道不一定要在禅坐中进入什么状态。过去的大禅师、大祖师也是一样,有的看到桃花而悟道,有的看到流水倒影而悟道,有人听到人家唱情歌也会悟道……,注意!因为这些都不离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悟道的因缘!
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如此,即无不是缘起无自性的。
当我们明白了空的涵义,就知道空涵盖了一切万法。空义与小乘讲的三法印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这是宇宙的真理法则,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是普遍而根本的。不是说哪一法在这样的真理法则中,哪一法不在,而是法法皆然。透视任何一法的空性的人,同样的可以透视万法的空性。所以只要能明白一法的真相,法法皆然。因为他是普遍的、必然的、一定是如此的,这才叫真理。所以用三法印或空性来代表真理实相,意思是一致的。所以,了解这个五蕴身心,就可以悟道;了解任何一法,也可以悟道。一个真正见法的人,了解自己身心内在的问题,当然也会了解众生内在的问题,因为法法皆然。很多人不了解:你又没有神通,怎么知道我的内心状态?我告诉你,真正见法的人,他了解自己身心的功能、内涵和作用,同样也能了解一切万法。不要怀疑,本来就是这样!
能在一法达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达了。
了解了有与空的关系,还要在生命中如实的去观察、如实的去体验,达到如实知的时候,就一定能了解真相是法尔如是的、必然如此的、普遍如此的,没有什么神秘,只是由于众生的无知而已。既然是普遍存在、法法如是的,我们悟道的机会就一定是平等的,关键是有没有正确的方法,有没有经过一个真正明白人的指导,能不能接受正确的法的指导,这就是个人的因缘,也还是缘起的条件。即使听到了、有机会闻到了,如果根本不信受,或听得很欢喜却根本不用功,这就说明解脱的条件还不具足。从这里大家就该明白,即使有师父或善知识的指导,也只是增上缘、助缘而已。如果一切要圆满,还是要自己去实践、去用功,去体证到了才有效!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前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进一步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在为什么又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了?前面说不异、即是,这里是讲无——真正的空中没有色受想行识!那么前后有没有矛盾?这就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我们不能只是做一边的了解。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我们空有的障碍。现在进一步如何体证到真正的空性、空相。真正的空相里面没有色受想行识的问题!所以,当在破除我们空有障碍的时候,是用「不异」与「即是」来谈的,但是在真正体证空性的内涵时,又是怎么一回事?确实是不一样的。
上面讲菩萨依般若通达五蕴──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空,现象与空寂,是相即不相离的。这从有空的相对性而观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谛无碍的正见,也即是依缘起观空,观空不坏缘起的加行观, 为证入诸法空相的前方便。
前面让我们知道空有无碍,目的是让我们明白二谛无碍的正见。这个正知见的建立还是初步的,也就是还要依缘起观空——在缘起万法的当下来观察它的空性;而观空不碍缘起—在观察空性的当下,并不破坏一切缘起的万法。这个过程就是进入体证空性的加行阶段。要真正的体证空性,离不开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和观察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前方便,根本不可能体证真正的空性。所以,先让大家了解了法义的理论,然后再教大家观照的方法,就是让大家知道怎样在有为的万法中契入他的空性!所以,有了前面建立的正知见和观照的方法,并不代表解决问题了。那些只是理论的了解,但是还没有证入,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受用。
但是要证入,这一点是最难的!譬如说这几年常常听我讲法的人,大概师父下面要讲哪一句,他们都会知道,而且可能比师父还清楚。那么这些人常常都会自以为是。问题是,你还没有真正的证入空性、没有真正的体验,就自以为是,那么就会停在这个地方,耽误的还是你自己!这种知道还是观念和意识上的,不是亲身体证的。大家要注意!导师讲得很清楚,这还只是「为证入诸法空相的前方便而已」。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前方便,连知见都没有建立得很正确,要观空,那么十个人中要有九个人出问题,都会走入叉路而不自知。所以,前面这些知见要建立得非常的清楚、体会的理路要非常清晰、空观的方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