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住,但是我們卻執以爲實,而住在受上!譬如當我們吃到美味的東西,那種味道就會留在印象中,就會常常回味或貪求那個美味。其實那個美味到底是什麼?沒有人想得起來,但是我們總把那種虛幻的感覺看得那麼實在!一句美言聽了很舒服,那種喜歡就留在心中;身體的碰觸有了快感也留在心裏以爲是實在的。如果是實在的,應該不會消失,還需要繼續的要嗎?一次就夠了呀!事實上它是如幻的,剎那不住的,但是留在印象中好像很實在,每天都在追求,但是留得住嗎?留得住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譬如在座的各位,你們曾經最喜歡、最快樂、最幸福的那個感覺,最喜歡的味道、最美好的心情,你們現在想一想,哪一樣是真正存在的?就以味道來說,你一生最喜歡的味道是什麼?現在想想還在不在?想得出來的人你一生受用不盡,因爲它是實在的,就不用再去欲求了,想要隨時就有,不用再去買、再去爭取,隨時都可以受用。可是,爲什麼還要爭取?因爲它根本不存在!但我們被那個「受」的虛幻性迷惑了!所以,明白這個「受」很重要!我們現在是不是還在盲目的追求爭取中?說實在的,你們每天忙忙碌碌到底要什麼?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要什麼,只是被這個五蘊的功能所驅使而不自知。
色,如果是實在的,你可以去爭取外在的一切條件;受,如果是實在的,你可以去爭取你的感受。但是這些都是真的嗎?你能了解五蘊的受受不住、剎那不住嗎?如果真的明白,哪一法能住?要住都住不得的!注意!還要爭嗎?還要取嗎?即使爭取到了,能保留多久?我們都被那個虛幻的「受」迷惑了,生生世世永不停止的在追尋,想要獲得!卻不知道我們爲何會生生世世輪回不已,搞不清楚其動力是什麼?什麼地方讓我們有這麼深的染著,非要生生世世輪回六道爭取不可!即使此生爭取到了最滿意的,那麼這種最深的感受也終將失去,因爲這個五蘊身心一定會壞,最後你能得到什麼?緣起的萬法必歸于滅!如果能明白,哪一法能執著?坦白講,要執也執不得,要住也住不得,真的明白了,生命真的會脫胎換骨的!
想與行識,都應作如是說。
接著就說「想」,想蘊是指根塵觸留下的印象,在意識中也會産生作用——回想。這是意識的一個功能。同樣,一個印象留在我們的意識中,帶來的影響有多大?要去體會!自己喜歡的就會執著,希望未來更美好,過去的得意會一直回想,唉!我現在這麼不如意!過去多麼自在;多麼的風光,都是想的作用。注意!想的功能就是回憶過去和希望未來。想,就是落在這個地方,而生命卻只有當下: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我們活著的當下才叫生命。如果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是在想過去與未來,就沒有活在當下。注意!非常重要!想的時候就落在過去與未來,而生命偏偏只有當下,但是我們卻把生命用在想過去、想未來,偏偏忽視了當下!但只有當下才叫生命,可以說我們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活過!只是幻想在過去與未來。生命只有當下,而這個當下又是剎那不住的,想想看:我們的生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活了幾十年到底是怎麼活的?其實都活在「想」中!受「想」蘊的控製,胡裏胡塗的每天在爭取!我們是不是都活在虛幻裏面?大家注意!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當下也是剎那就過去,那麼到底我們是怎麼活著?我們有沒有看清楚:「想」産生的功能,與活在當下産生的身心的功能有什麼不同?我現在講的都是禅修的心要!因爲我看很多人可能沒有機會參加禅修,所以現在盡量講細一點,讓大家有機會聽到這個重點,才知道什麼叫禅觀,真正修行要觀照的是什麼內容,很重要!
我們一定要弄清楚「想」的內涵與功能作用,要看清楚!然後師父說:「看」,爲什麼一看就回到當下?注意!一切法爲什麼只有在當下才能解決?因爲當下才是你活著能體驗、能明白的時候!想不是落在過去就是未來,師父叫你「看」,你只有回到當下來,才能在生命的當下,去照見當下生命的實相!甚至可以體會到連當下都不住。只有了解了生命的真相,我們才能真正的超越出來,不然都活在五蘊的功能裏,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
我們都深深的執著有一個「我」的實在感,那麼我們如何去發現這個真相?回到生命當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要如實的去體會。我們不習慣活在當下,都習慣活在想象裏面,如果你能觀照,就會發現要安住在當下很難!會發現自己的心像猴子一樣一直跑,像野馬一樣一直狂奔,沒有辦法安住,這才會知道原來我們的心念落在怎樣的慣性中!
《心經》談到五蘊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受想行識」都一樣。所以,如果大家能夠把色與空的關系弄明白了,那麼受、想、行、識也一樣的明白了。明白每一蘊的空性,都能讓我們見法和了解真相。所以,實實在在的修行就在生活中,就在五蘊功能中,每一個剎那都能觀照體會。真正的修行人會藉助于某個特定的地點、環境、條件,對我們能有一個幫助,讓我們能比較容易在專注中有所體會。而真正的觀照,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因緣中去體會。爲什麼舍利弗在佛陀的身後,聽佛陀給別人的開示,當下就能證阿羅漢?他有沒有在特定的地點禅修或者觀照?都沒有!周利盤陀伽在掃地的時候也證了阿羅漢。可見,悟道不一定要在禅坐中進入什麼狀態。過去的大禅師、大祖師也是一樣,有的看到桃花而悟道,有的看到流水倒影而悟道,有人聽到人家唱情歌也會悟道……,注意!因爲這些都不離我們身心五蘊的功能,生命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悟道的因緣!
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無不如此,即無不是緣起無自性的。
當我們明白了空的涵義,就知道空涵蓋了一切萬法。空義與小乘講的叁法印的內容是一致的,因爲這是宇宙的真理法則,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是普遍而根本的。不是說哪一法在這樣的真理法則中,哪一法不在,而是法法皆然。透視任何一法的空性的人,同樣的可以透視萬法的空性。所以只要能明白一法的真相,法法皆然。因爲他是普遍的、必然的、一定是如此的,這才叫真理。所以用叁法印或空性來代表真理實相,意思是一致的。所以,了解這個五蘊身心,就可以悟道;了解任何一法,也可以悟道。一個真正見法的人,了解自己身心內在的問題,當然也會了解衆生內在的問題,因爲法法皆然。很多人不了解:你又沒有神通,怎麼知道我的內心狀態?我告訴你,真正見法的人,他了解自己身心的功能、內涵和作用,同樣也能了解一切萬法。不要懷疑,本來就是這樣!
能在一法達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達了。
了解了有與空的關系,還要在生命中如實的去觀察、如實的去體驗,達到如實知的時候,就一定能了解真相是法爾如是的、必然如此的、普遍如此的,沒有什麼神秘,只是由于衆生的無知而已。既然是普遍存在、法法如是的,我們悟道的機會就一定是平等的,關鍵是有沒有正確的方法,有沒有經過一個真正明白人的指導,能不能接受正確的法的指導,這就是個人的因緣,也還是緣起的條件。即使聽到了、有機會聞到了,如果根本不信受,或聽得很歡喜卻根本不用功,這就說明解脫的條件還不具足。從這裏大家就該明白,即使有師父或善知識的指導,也只是增上緣、助緣而已。如果一切要圓滿,還是要自己去實踐、去用功,去體證到了才有效!
己二 泯相證性觀──正證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前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進一步又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在爲什麼又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了?前面說不異、即是,這裏是講無——真正的空中沒有色受想行識!那麼前後有沒有矛盾?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我們不能只是做一邊的了解。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我們空有的障礙。現在進一步如何體證到真正的空性、空相。真正的空相裏面沒有色受想行識的問題!所以,當在破除我們空有障礙的時候,是用「不異」與「即是」來談的,但是在真正體證空性的內涵時,又是怎麼一回事?確實是不一樣的。
上面講菩薩依般若通達五蘊──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空,現象與空寂,是相即不相離的。這從有空的相對性而觀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谛無礙的正見,也即是依緣起觀空,觀空不壞緣起的加行觀, 爲證入諸法空相的前方便。
前面讓我們知道空有無礙,目的是讓我們明白二谛無礙的正見。這個正知見的建立還是初步的,也就是還要依緣起觀空——在緣起萬法的當下來觀察它的空性;而觀空不礙緣起—在觀察空性的當下,並不破壞一切緣起的萬法。這個過程就是進入體證空性的加行階段。要真正的體證空性,離不開前面所講的這些道理和觀察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前方便,根本不可能體證真正的空性。所以,先讓大家了解了法義的理論,然後再教大家觀照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知道怎樣在有爲的萬法中契入他的空性!所以,有了前面建立的正知見和觀照的方法,並不代表解決問題了。那些只是理論的了解,但是還沒有證入,也就不會産生真正的受用。
但是要證入,這一點是最難的!譬如說這幾年常常聽我講法的人,大概師父下面要講哪一句,他們都會知道,而且可能比師父還清楚。那麼這些人常常都會自以爲是。問題是,你還沒有真正的證入空性、沒有真正的體驗,就自以爲是,那麼就會停在這個地方,耽誤的還是你自己!這種知道還是觀念和意識上的,不是親身體證的。大家要注意!導師講得很清楚,這還只是「爲證入諸法空相的前方便而已」。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前方便,連知見都沒有建立得很正確,要觀空,那麼十個人中要有九個人出問題,都會走入叉路而不自知。所以,前面這些知見要建立得非常的清楚、體會的理路要非常清晰、空觀的方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