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让我们明白空和色的不二。
常人于此不了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
一般人以为佛法讲空,是在有以外的另一个境界,或者另外有某一个形而上的东西,这样就把空与有打成两边了。修行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过《阿含经》的人就知道:有的现象,是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生灭灭、生灭无常的;涅槃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一般人就误把有为法与无为法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注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当前的身心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你一定会说是生灭的有为法,那么这个生灭的有为法的身心不管如何修,怎么能体会到涅槃的无为法?如果有为法与无为法是截然不同,根本不相即的,那么有为法永远是有为法,怎么能体会到无为法?那么生灭法的身心就不能证入涅槃了,因为涅槃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这个观念很重要,需要深思!
这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从有为生灭的当下,如何体证不生不灭的空性。我们刚刚讲,空性就是在有为法的当下去了解的,不是离开有为法,另外有一个空性。这样,才能从烦恼的身心去体证所谓的涅槃;从生灭法中去体证他的不生不灭,奥妙就在这里!一般人很怀疑:在这生灭的中间,怎么能体证不生不灭呢?如果是这样,就把色和空分开了,生死和涅槃也分开了。如果生死和涅槃是不相即的,那么生死众生永远都不能体证涅槃了!所以大家要明白!
我看到很多学南传佛法的人,就有这方面的坚持,值得我们深思。《心经》里讲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唯有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在我们有为的身心中,去体会他的寂灭法性。有才能够跟空相应,而且当下就能体证空性,不是离开有为以外有一个无为。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导师这里就指出,很多人不了解真相,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不能现起一切的有,这是误解了空义。
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
这样的论证,我们要用心体会。我们刚刚讲过,空是指法的无自性、没有实体、没有永恒,没有单一的条件可以存在的;反过来看,如果法有自性,就是本来就有的,是不变的,不需要其它的条件来缘成,叫自性。如果一切法不是本性空,那么不空就应该是自性有,而自性有就是不能变化的,怎么能缘起一切万法呢?这是一种辩证的思惟。注意!能缘起的万法,就没有永恒的自性,才叫空。
如果不是本性空,而是自性有,那么缘起的因果法则就不能成立。因为空,因为无自性、无定性,所以随着条件一直在组合,一直在变化,才产生生灭的现象,因果才能成立。有什么样的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当条件变化的时候,果也随之变化,这样才组成因果系。所以我们凡夫虽然无明无知,但是透过佛法的熏习和了解,将来体证了,我们也可以成为解脱的圣者。如果众生是实在的,众生就永远是众生,再怎么修也不可能成为圣者。所以,众生能成为圣者的条件就是因为无自性、空,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因果也才能成立。很重要!
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不如此,有可以变而为无,无的也可由因缘而现为有,一切法的生灭与有无,都由于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
如果是有自性,不但一切法不能生,还会产生一种现象:有的应该永远有,无的应该永远无;也就是有的不会变无,无的不会变有。然而从现实万法的当下去观察,有的可以变无,无的也可以由因缘而现为有,事实上万法就是如此。我们观察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每一法都这样,没有一法不变,没有一法是永恒的,有的必归于灭;即使现在还没有的,但随着因缘条件的组合,也会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无自性空,而且是毕竟空才能够成立的。
性空──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实在性,所以一切可现为有,
性空的内涵是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事物的本身,没有不靠外在因缘条件而可以独立存在的,所以一切的现象都叫因缘有。佛法不否认万法的有,但是这个有是因缘有,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幻有、假有。
故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这句话出自龙树菩萨的《中论》,意思是说从空义才能缘成万法。由空义故,一切法才能成立,如果本性不空,一切法就不动不变,不可能有生灭的现象。我们看到这里,自然就有一分明白:大乘佛法的三大体系,为什么理论上有不同的地方?其实就是对空义内涵的解释有所不同。龙树菩萨的思想属于中观,与唯识的思想不同,与真常的如来藏思想更不同。所以大家要明白:我们读了很多经论,会感到有一些观念不大一样,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我们今天研究空义,如果能够明白空义的内涵,回过头来再看大乘三系思想的不同之处就可以分别出来,原来是对空义的理解跟解释的不同所造成。明白以后,我们对不同思想体系的经论的不同处,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同时也会懂得抉择,什么样的经论是符合实相的,什么样的经论是透过方便,应对众生的需要所施设的方便。进一步就知道什么是了义,什么是方便,就不会执着方便以为究竟了。
本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此空色不相碍而相成的道理。
《般若心经》展现的就是空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让我们明白空跟色不但没有相碍,而且是相成的。如果我们能把《般若心经》的法义了达透彻,一样可以在万法中体证空性。如果能明白这个理论,我们的生命每一个当下都是体证的因缘。
我们生活在万法中,万法就是现象的有,如果能透过对空性的了解,在观察一切万法的时候,就不会执着在万法的实有上,就会看到万法的缘起性,剎那剎那迁流变化,没有一剎那可住的,我们能执着哪一个剎那?注意!我们说修行要到无住,当体会到万法剎那都不住的时候,就不会去贪爱了,好像功夫很深,其实,法的本质就是性空,不是我们想住就能住呀!
了解万法是缘起的有,剎那剎那本来就不住,这个『不住』是法尔如是,本来就不能住的!没有一法有剎那的安住。当明白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要住都住不得呀!众生会住是因为不了解真相,以为可以住,其实那个住不是真的能住,只是产生更多的执着与爱染而已!有没有一个东西、一个现象、一种心灵体会能够永恒存在?有没有永恒的快乐幸福或痛苦烦恼?因为我们对真相的不了解,却以为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快乐一次就够了,不需要一次一次的贪求;痛苦烦恼也是一样,由于不了解真相,就会烦恼很久。其实烦恼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我们有没有透视——他在哪里?
所以,我们身心的功能作用,如果真正的去透视他的缘起性,就能明白,要住也住不得,要住一剎那都不可能!要让他不老、让他不变,可能吗?注意!我讲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学员可能因工作、环境以及种种因缘的关系,不一定能参加禅修,所以我现在尽量把重点提示出来,让不能参加禅修的人也能对禅修的内容有一些根本上的了解和把握,在平常的生活中才能知道该怎么「观照」,这里都是重点!
经中接着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说:不但从色的现象说: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若从受的现象上说: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
色受想行识五蕴,刚刚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以五蕴中的色蕴为代表加以论说。其它的四蕴也是一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表示后面的四蕴同前面的色蕴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一般人没有注意这里,其实,这个「受」更重要!修行中体会「受」的空性,会更容易、更直接。
我们的生命只要还活着,六根时刻触六尘,没有一剎那停止。除非深睡的时候,意识状态不起作用,平常只要意识恢复,根与尘都在接触之中,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这是最直接的生命活动,也是最容易体验的。只要是根尘有接触,一定会产生「受」。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受」以后产生了分别和染着!由于无明、不了解真相,都在幻相里把「受」执以为实。因为我们内在的思惟模式中会惯常地依据某种经验作为判别的一个主要根据。符合自己观念的,就会喜欢,进而产生爱取,这叫贪;不符合自己观念的,心里就会排斥或讨厌,这叫瞋;处于中性的、无知的状态,不会觉得好或不好,就叫痴。所以,只要我们与无明相应的起心动念,不论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在造业!喜欢的乐受就会变成贪欲,不喜欢的苦受就会变成瞋心,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就和愚痴相应。
了解真相的人根尘触时,受还是受,但是不会起贪爱,不会起瞋恨,不会跟痴相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明与无明的差别!所以,明与无明产生的五蕴功能完全是两回事。但是在还没有见法、见实相以前,由于自性见的实有感,我们的「受」一定与贪瞋痴烦恼相应!
佛陀悟道后,在人间生活和弘法四十九年,是与真理实相相应的,所以不会颠倒执着。佛陀也有根尘触,也有受,但是他在受中不执着、不贪爱!正因为不执着、不贪爱、不造业、不起烦恼,所以与未来所有的业力不相应了,也就没有生死轮回相续。
由于众生没有了解真相,时时刻刻与实有感的惯性相应,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时时刻刻都在造业。这种染着、这种执取的意识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大家要知道,解脱要怎么解脱?就要与明相应,要与实相相应!解脱就是要了解缘起万法的真相,才会不执着、不贪爱、不愚痴,烦恼不起,生死相续的力量就截止了!这就是重点!所以更要明白「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我们刚刚讲过,每一法都是剎那生灭相续的幻相,知道这个真相的人,就明白要住都住不得。注意!这个受也一样!受,随根尘触而有,也是剎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