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白人活在世間沒有一法不是相依相緣的,哪裏能夠獨自存在?了解了緣起法,就知道一切都是相互依持而存在的,就不會有自以爲是的優越感。
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淨化。
其實真正的能夠無私,才能真的無我。坦白講:只要還在自我保護的意識裏,還有私心和私欲,那個我執怎麼破?我執不破,又怎麼能解脫?佛法講要度衆生、利益衆生,其實度的是自己,利益的也還是自己。因爲就在利他中才能淡化自己的習性和對自我的保護,也才有機會破除我執我見。
有些人談法,都在談很高超的境界和神通,請問: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是自私的、是貢高我慢的、自以爲是的,這種人真的會解脫嗎?如果自以爲功德很大,自以爲比別人優越,這種人的我執我見能破嗎?所以我們要明白,大乘佛法爲什麼重視六度萬行?其實是在藉助六度萬行這樣的因緣,來淡化、破除我們的執著。真正的圓滿了六度萬行,就是真正破除我執的時候,也才是真正成就的時候!
所以,學佛修行不在于我的地位有多高,我有多優越的條件,可以做很多功德,不是這樣子。我們的執著在沒有破以前,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益的事物,我們還是想占有,承擔責任的沒有人要,這就是我執!處處都在自我保護,怕吃虧、怕怎樣,層層都是在我執的範圍裏。說實在的,我們今天聽法,理論很容易了解,真的要去實踐,真的要破我執不是只有理論的明白,不是只有拜拜、求求、做做功德就可以了,真的要在實踐中用生命去體證的。
自古以來「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就是因爲沒有真正的用生命去體證,去實踐、去付出、去舍!做不到!我常常講,佛陀爲什麼能成道,很簡單,第一他做到了舍,他放棄了人間的占有,這是修行的第一步。雖然今天我們在世俗,在一切萬緣中一樣可以見法悟道,這沒有錯。但是,如果私心和我執不除不破,真的會悟道、會見法嗎?所以,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我們都在講布施,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把那個「我」布施出去!無始劫以來,我們一直在保護的這個我,真的把「他」布施出去了,就解脫了!
叁、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偉大的同情,還要有了達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圓滿的人生──成佛。以此叁種而行六波羅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質。
大乘佛法中叁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菩提心,大悲願,性空慧。就是大乘叁要。今天學習大乘佛法,這叁個條件不明白、不具足,所修的就不是大乘法。
從般若波羅蜜多講起,再從性空慧,提升到大乘法的叁要,我們就明白了,我們今天學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在具足性空慧!有了性空慧才能圓滿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缺少性空慧,就不能破我執,不能離我慢,怎麼能發出真正的悲心呢?所以叁要的內容是相依相緣,缺一不可。所以我們透過聞思修,先聽聞正法,慢慢了解了佛法的根本,具足性空慧,在體證的過程中了解了實相,這個時候發起的悲心,才是勝義悲心;菩提心才是勝義菩提心,而不是世俗的,那個時候才真正的能達到所謂菩提心的成就。
所以大乘叁要缺一不可,但是性空慧是根本,沒有性空慧,前面的兩個根本不能成就。談到這裏你們就知道了,爲什麼這十年來我一直要講課?就是在建立正見,成就性空慧。我常常講,你們一次聽不懂我講叁次,叁次聽不懂我講十次,再不懂我講一百次。我總要讓大家明白性空慧的重要性!這是我唯一的方便!正知見建立不起來,性空慧就達不到,性空慧達不到,真正的悲心就很難具足,菩提心要圓滿更難!可見建立正見的重要!正見就是開發真正般若智慧的最重要的條件。
般若波羅蜜多,即大乘六波羅蜜多的別名,
我們現在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乘六波羅蜜多的別名。大乘的六度,是以般若爲導,然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與般若合起來就是六度。每一度的完成,即登一地,六度全部完成了,就是七地的菩薩。那麼我們就明白,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從六度中去完成的!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其實就是六波羅蜜多的別名。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解說爲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題短短的幾個字,其實就是真正大乘心,也就是大乘法最重要的心法、重點。全文短短的二百多字,如果真的能明白、能了解,把這些內容都清楚的了達了,我們也很容易真正的發起大乘心。因爲大乘的心要都在這裏,二百多字涵蓋整個佛法,所以說這部經是大乘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門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門中,般若波羅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主要了。
既然是般若爲導,沒有般若就像盲人沒有眼目,沒有般若就不能建立正見,後面的正思惟和身語意的修正、到定的過程就不能完成。所以大乘佛法雖然有很多的法門,但是真正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其它法門修行也難以成就,因爲會執著在有。譬如外道修行,也修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但是沒有般若。如果學佛沒有般若,就容易與外道等同,變成修人天善法,不能究竟解脫!可見般若的重要!
因爲修學大乘的菩薩行,無論是利濟他人或是淨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來領導──不是說只要般若。
用智慧來引導修行,以般若爲導,這樣方向、路途、方法就不會錯了。沒有般若就像沒有眼目,容易落入外道的邪見。我們修菩薩行,利濟自己或是利益他人,一定要有般若來指導,但不是說只要般若,其它都不要了,而是說要般若做前導,才有方法、有目標,再通過五度的修習最後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不然和外道沒有什麼兩樣。
布施乃至禅定,世間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
因爲布施、禅定等前五度外道也有,所以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特質。只有在般若的引導下,布施、禅定等五度才能成爲波羅蜜──到彼岸。如果沒有般若,布施等五度只是人天善法。那麼有了般若還要不要五度?要啊!沒有前五度怎麼能展現、實證般若?所以五度和般若是相依相緣而成就的,不能偏廢,只是說般若是前導,要明白。
《般若經》裏常說:般若爲導。若沒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爲盲目的,不是落于凡外──人天,就是墮于小乘──聲聞、緣覺。
從《般若經》的立場來看,般若讓我們開發的智慧就是空慧。「空」是佛法的特質,涵蓋了叁法印的無常、無我與涅槃。離開般若就與外道相應了,那麼修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究竟解脫。所以我們修行如果不懂般若,所有的修行就變成盲目的了。注意!很重要!看看現在整個社會,不論哪一個宗教,哪一個宗派,大家都很發心,都很用功,都在精進修行,但是要達到真正的受用和究竟解脫是不容易的。包括佛法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般若的特質就會落于凡外的人天法,或者是墮于小乘的聲聞、緣覺。真正要展現大乘的般若是不容易的,真正要行大乘的菩薩道更不容易!
從教典說:『一切經中般若經最大』。因爲般若經是特別發揚般若的體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經在一切經中爲最大。
真正要探討宇宙的真理法則,要明白真相得解脫,依靠的就是般若!《般若經》是最直接地闡揚了能夠契入宇宙的真理實相。所以,《般若經》闡揚的般若空理,也就是我們達到解脫唯一的路徑,所以說《般若經》是所有經中最重要、最偉大的經典!
在全體大乘法中,般若波羅蜜多及其經典最爲精要。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用六離合釋來說,是持業釋,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心。
在所有的大乘佛法中,爲什麼說《般若經》最重要?尤其是《金剛經》,再濃縮就是《般若心經》,闡述的都是最爲精要的法義。用這個「心」字,一般人都容易理解爲我們身心的「心」。其實,這裏的「心」是精要、心要的意思。我們都知道心靈的重要,因爲心靈居主導地位,所以用「心」來突出《般若心經》的重要。
更進一層說,此經是一切般若經的心要︰般若經的部帙繁多,文義廣博,此經以寥寥二百余字,攝之淨盡,可說是《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心要了。
《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分上、中、下叁部,如果有研究過《大般若經》的人,就知道其內容非常的浩瀚、深廣。從每個不同的角度,和每個衆生不同的心態,一一的來加以闡揚般若空理。《大般若經》雖非常繁複和深廣,但《般若心經》則把整個《大般若經》的精神內涵與主要重點,全部含攝在內。整部《大般若經》的心要就在這短短二百多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裏面完全的展現出來了,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重要!
上面所說的心義,一、整個佛法以大乘佛法爲主要爲中心;二、大乘法中以般若波羅蜜多法爲主要爲中心;叁、般若波羅蜜經中,又以此經爲主要爲中心,所以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的「心」字,從叁個層面概括了整個佛法的究極意義,也就是大乘佛法真正的主要心法和主要精神所在。所以,大乘佛法爲整個佛法的中心。佛教所有的經典中,以《般若經》最重要,它是佛經的中心。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是《般若經》的思想中心。從這叁個角度就說明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心」字,突顯了精要中的精要,重要中更重要的部分。
經,梵語修多羅,譯爲線,線有貫攝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將佛所說的法,依文義次第,結集成章成部,如線貫物一樣。能曆久不失,所以名爲修多羅。
佛經的「經」,比喻爲線,能把很多零散的東西貫穿起來的意思。佛陀說了很多的法,弟子將其記錄下來,依文義次第的前後把他貫穿起來,所以取名爲「經」。
中文的經字,本也是線,如織布有經線緯線。後人以古代有價值的典籍爲經,漸漸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貴意思,所以佛典也譯之爲經了。
「經」,簡單的解釋,一個是貫穿義,一個是尊重、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