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为了适应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有方便的施设,也才有五乘的分别——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虽然五乘都是佛法,导师的意思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最主要的?五乘中有究竟的、有方便的,我们要如何去了解?
佛为一些根机浅的,但教他受持三归,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无色等定,这是世间的人、天乘法。
我们利用这个因缘,明白佛法的五乘次第,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如果这些弄不清楚,容易把方便当究竟,而忽视了真正能究竟解脱的方法。这里就讲,所谓的方便法,就是对那些根性比较浅的众生,先要用三归来摄受,希望能守五戒。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首先具足做人的根本条件,进一步再教他禅修,修四禅八定,这是与外道的共法。所以要注意!佛法的某一部分的内容与外道是一样的,这叫人天善法。
譬如说我们归依了三宝,守了根本的五戒,就断绝了堕入三恶道的因缘条件。即使没有解脱,来生还可以来人间学佛修行。因为守五戒不失人身,不会堕落三恶道,这叫人乘;修四禅八定,达到跟四禅天境界相应的层次,将来死后就是往生那个相应的天界,这叫天法。
所以我们要明白,学佛为什么要先三归五戒?就是先保住我们不失人身,人身真的难得。看看这个世界上,单单有情的生命,我们能看得到的有多少?人类不过六十亿,单单蚂蚁就不知道多我们人类多少倍,无法统计!其它的更不用讲了。同样是有情,要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从整个有情的数量来比较,就知道人身真的难得,何况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们要保住人身的资格,就要受持三归,奉行五戒,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就没有三恶道的因缘。也自然能保住人身,至少还能来人间,还有机会来修行。
如果得到的是四禅八定的天法,没有解脱的话,死了就是往生天道。天道有天报,能享天福,也很享乐,但问题是只要有业有报,总还是有时间性。修到四禅天、四无色天,天报时间很长,就算八万大劫,当这些天报享尽了,定力消失了,还是一样轮回!所以不是说天法不好,而是说不究竟。有的众生在天界享天福,如大自在天、大梵天,天报时间很长,生在那边的众生就误以为自己真的是永生了,以为天界是究竟的、永恒的。其实在佛法看来那不是永恒的,再长的时间都有尽。我们常常譬喻,人间的时间,只是我们的感觉,跟着日出日落,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来确立时间相。
譬如说弥勒内院,人间的时间和那边的时间比较,那边一天一夜,是人间四百年。如果其它更高的天,天报的时间就更长了。一种流传的说法,下一劫弥勒菩萨要来人间成佛,是在什么时候?如果兜率天寿命是四千岁,那边的一天一夜是人间的四百年,那么兜率天的四千岁等于人间五十六亿万年!如果这个流传是正确的,还有个传言说弥勒菩萨已经来人间了,对不对?白莲教就这样讲,该他们来掌天盘了,他们大概连这个时间都不会算了。
我们要明白这些都属于人天法,如果学法学到这种程度,还是与外道所共的人天法。也就是说,其它宗教也能修到这个程度。譬如基督教,也提倡布施、救济、博爱等,有很多善法,也讲爱、讲关怀、讲付出,与佛教的善法一致。就像印度的很多宗教,他们禅定功夫一流,开发神通的也有,有一本书叫《大师在喜玛拉雅山》,内容讲他们修行的境界和神通都很厉害,一般人看到就非常向往,以为不得了了。但是,在佛法来讲这个还是人天共法,不是究竟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但是如果对这些根本都不了解,看到有神通的就崇拜,如果他真正的有神通去信他还好,可是现在社会上真的有神通的有几个?还有会分身术的又开馆了,以前见他一面要一千万。现在不管是相命的术士,还是神教的法师、还是乩童,哪一个不是在那边蛊惑你?只要讲到你有灾难,如果不破解,你将来就会如何!如果你去求他,他会用什么法术来解除你的灾难,只要他讲一句话你就相信。如果一个相命的在路边和你讲几句话,你就不得不给他相相命!可见现在是「不作怪,没人拜」。这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了解真相的智慧,没有正知正见的结果!我常常讲,我们学这些法,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证阿罗汉、都证到八地菩萨,至少我们正信的佛弟子能具足正知正见,再把佛法的正知正见,散布到了人间,使大家普遍了解缘起的正见,至少不会被「怪力乱神」所迷惑,不会迷失在神教的幻象里面,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骗得团团转!
又印度人一向着重山林的生活,偏于自了,佛为适应这一类的根机,为说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修定发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
佛陀说法是观机逗教,对那些根基浅的,还没有善根发露的,讲人天善法。那么进一步,还要适应当时印度人的习性:那时候的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人们在五十岁以前在人间过正常的生活,五十岁以后都要归隐山林,修行禅定,以求解脱。但那个时候他们都偏于解决自己的问题,重视自己的解脱。为了适应这样的根性,佛陀就讲声闻法和缘觉法,让他们从持戒、修定、慢慢的开发智慧的过程中,解脱他们个人的生死苦痛。
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怀的佛法。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心要。
导师其实就点出来了,前面到这里为止只是方便,为了适应众生的需求而使用的善巧。
佛陀教人修禅定、修善法,虽然可以透过这个过程,慢慢的开发智慧,也许有一天也可以证到阿罗汉,解脱个人的生死。但是,如果学佛修行只以此为目的,以导师的看法,这还不符合佛陀真正慈悲的本怀。我们不是每一个人自了就好,因为从缘起论的角度,一切法是相依相缘的,如果只有自了,还有很多的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没有解脱,那么这个人间还是不够圆满。
从这些法的抉择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导师虽然指出一些大乘的流变与偏颇处,而回归到佛法的根本意义上来,但是他并不是执着在这里,只是以这个为根本,并以这个根本来纠正大乘流变的部分。但是佛陀真正的本怀就是菩萨行,这才是佛法终极目的和根本意趣!我们过去学习《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导师真正的目的是以菩萨道为根本,来弘扬大乘的思想。什么是真正的菩萨道?就是要缘苦众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众生没有解脱,菩萨的心里不会自在安然,而要缘苦众生,不离开众生,帮助众生解脱,展现的是这样的悲心和愿力。所以导师才会批评大乘佛法中,有一些是偏于急证的、自了的现象,根本不是菩萨行的终极意义。
大乘法可以从三个意义去了解︰
现在要讲的是大乘三要,以前上过课的学员就知道大乘三要的内容。真正的大乘佛法,不能离开这三个最重要的根本条件。
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
第一,就是发菩提心。意思是说,真正的成就者就像佛陀一样,是福慧具足而圆满的。大乘佛法认为佛陀和阿罗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佛陀是福慧具足、究竟圆满的;而阿罗汉还有余惑,不够清净、不够圆满。但是,南传的佛法认为,阿罗汉和佛陀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一定要先确立目标,如果只是自了就好,就会只体证到那个境界就停止不前了。
但是如果我们修行以圆满的佛果为目标,就不会急于求证了,会渐渐的圆满福慧,在哪里圆满?在缘苦众生中,广集福慧直至圆满。慧是让我们能够究竟解脱的空慧;福是资粮,没有圆满的资粮,要开发智慧还是很难的。所以,大乘佛法鼓励从菩萨行中达到福慧圆满。所以他认为达到佛陀的境地,是福德智慧圆满的遍正觉,要以这样崇高的目标作为我们的理想,这就是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重点!如果不是这一点,我们修行就不需要大小乘之分了。
二、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于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
如果说你今天一切都很圆满,很自在,但是你周围的人,包括身边的亲友和社会上的一切众生都很苦,你真的就感到一个人自在就好吗?如果一个人真正的超越了痛苦烦恼,人间的种种就不能障碍你了,你还会担心被染着吗?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会自然的生起悲心,从内心流露出对众生的慈悲、关怀和同情;由于无我故,才能涌出真正的悲心,无私利他的心,所以菩萨一定要缘苦众生才是真菩萨。
众生的苦与我的苦是一样的,今天自己解脱了,看到众生还在受苦,自然会心生悲悯,要帮助他们和我一样的解脱!现在不要讲看到众生的苦,就是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比较亲近的人:你的同伴、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他们还在痛苦烦恼之中,既是你自己学佛解脱了,可是你真的可能自在吗?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无私的,如果子女不自在,父母也不会自在;亲戚朋友不自在,你也不可能自在!扩充到整个人类,整个有情,道理都一样。菩萨的悲心是无私和广大的,不是只有局限在对亲朋好友的那种爱,感到众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众生的不圆满就是自己的不圆满,因此菩萨要生生世世在人间,历劫修行,缘苦众生,共证菩提。所以,只有体证了无我的人,才能发出如此广大无私的悲心,那是自然流露的!
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
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伟大、很有才能……,譬如:我一个月可以赚多少钱,可以享受,什么都有。但是,如果没有其它条件的助缘,一个人再能干又如何?行住坐卧,哪一法不是靠众生相依相缘而成就的!我们吃的稻麦、米粉都是自己种的吗?烧饭要火,火从哪里来?运输要车子,车子从哪里来?住的房子还要很多条件才能组合起来,那些材料从哪里来?谁来替你建的房子?……真的,如果我们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