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30

  ..续本文上一页弟子不了解真相,误解了佛法深意,才产生了今天的流变。佛陀讲无我,没有人敢否定。但是却有人以为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可以?那不是断灭了吗?因为怕断灭,就认为法是有的——我无法有。在部派佛教中的一切有部,是三世实有的观念,到最后发展为过去、未来是无的、非实的,但是现在是实有的思想,即所谓的「过未无体、现在实有」。也就是说不能什么都空,最后一定要留下一个实在的东西,才能安心,执着也就在这一点上。就譬如说狐狸会神通变化,可以变成美女,可以变成俊男,可以变成天仙,但有一个地方变不去─—尾巴。我们众生的自性见,与那个狐狸的尾巴很相似,什么都空了,不行,最后非要留下一点实在的不可!这就是我们不能把握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最后还要留一个尾巴——与外道一样实有的东西才能安心。导师讲,只要还有实有感的一点点影子存在,即使再微细的实有感,我执就有安立处,破不了我执,也无法解脱!这里太重要了!一定要明白!

  为了对治他,所以大乘经特详法空。

  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既然破了我执,法执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大乘佛法反而从广观万法去破除法执呢?就是因为有「我空法有」的执着。佛法流传到部派佛教以后,这种三世实有,或者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的思想,总是要留下一点「有」,我空,法还是要有。为了破除这种执着,所以大乘佛法后来发展为广观万法,要让我们从一一法的观察中,知道法的无自性,以此来破除「法有」的执着。然后,再回过头来了解法空与我空一样,一切法本来性空。很多人在「法有」上一直探讨,如果「法有」不破,还是不能解脱。所以《般若经》中虽然广观万法,最后还得回过头来破我执,这样才是究竟——我、法皆空。原因就是有人执着「我空法有」,如果不是这样,也不需要大乘佛法再来饶舌了。

  罗什法师答慧远法师书,曾谈到此义。所以学者应当了知空──即无常无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应遍观一切法空。

  有关法空,鸠摩罗什法师在答复慧远法师的问题中,就谈到这个重点。我们修行的人,一定要先了解空义,空义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也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这最高的真理就是要遍观一切法空,明白了这些内涵,大小乘就不需要诤论了。但是,如果只注重外在的广观万法,没有回到破除我执这个根本上来,也会出问题。

  但博观必须反约,要在妄执根本、生死根本的我执中,深观而彻底通达无性。

  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通过广观万法,知道外在的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非实、虽有如幻,真切的明白了,最后还是要回到根本上来。什么是根本?我执我见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在我们这个妄执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我执中去深观,作很深切的观察,要彻底的通达他的无自性!如果我们要学观照、学禅观,也离不开这个根本。那么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无自性?是不是真的无我?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常不可得?重点就在这里——发现他的无自性!

  如果是外道的思想,他们刚好相反,在上帝、老母、本体的想象中,自性的观念里。他们要找的、要看的是什么?要看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自性,那个叫我的存在!这样深观的结果刚好相反,根本不可能找到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我」。若只是因缘的聚合,无我、无自性,那么我们要观察的就不是要找到一个真我了,事实上刚好相反,而是「我」的不可得。由此可知,由于观念的不同,我们修行的方法就完全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天地悬隔,注意!很重要!所以我常说,由于知见上的不同,对于空义的解释就不同,修行的深观所缘就不同,这是我体会最深切的地方。我们以前都在传统佛法的观念里面,就是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可是找了几十年都找不到,找不到心不能安,认为找不到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才知道找不到才是对的!你们知道产生这个变化的奥秘吗?这句话看起来很轻松,我搞了二十年才知道!为什么禅宗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因为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才可以解脱!如果是站在自性见的立场,怎么找都找不到一个自性,反而会让你不安。事实上找不到是对的,因为本来就不存在,怎么会找得到?那么找不到不就是真相吗!这个地方虽然很微细,但是太重要了!这么一点点不同的知见和理念,所带来修行的方法,所用功的内涵、所缘境就完全不同,最后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有时候看到禅师开悟时讲的话,就会会心的一笑:「鼻孔原来是向下的。」哪一个人的鼻孔不是向下的?就是说我们总是离开这些常见而能观察的对象,去找一个虚无缥缈而不可知的,这样的修行我们什么时候能体证真理?什么时候能悟道解脱?我们在幻想一个形而上的存在,而那个形而上是不可知、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见、不可见的,那么请问: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见,我们怎么搞会能知、能见?什么时候能知、能见、能了解?鼻子本来就是向下的。但是它会坏,人人都一样,就是这么平凡。「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来」,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是不是总想学一些超常的,不会坏灭的,不会无常的,永恒自在不变的,是不是都在求这个?但是,不要春去秋来,可以吗?不要由孩子变青年、变中年、变老年,可能吗?有生的不要灭,可能吗?我们是不是都在求这个,以为还有一个不灭的永恒?

  很早以前,我曾讲了一句话,有人听了很害怕就不想学佛法了。我说:「我们学佛的人,不是在求不会死或不要死,而是学了以后,明白了死的真相,就会欢欢喜喜的去死啦!」有人听了受不了,以为不吉利,不想学佛法了,就是因为我讲了这句话。当我听到这样的讯息觉得很有趣,我只是讲一句老实话而已,但是确实让有些人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人们的心里总在祈求吉利、平安、吉祥,而我讲的是不吉利的、不平安的、不吉祥的,听了反而起障碍。但是我告诉大家,我讲的是真话!可是真话却没人愿意听。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生而不灭,除非是神话中的故事,现实中没有永远活着不会死的。但是我们不安心、恐惧,是因为有我执。如果真的破了我执,就知道生灭是必然的,是法尔如是的,是宇宙的真理法则,就不再恐惧了,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的体会自在、安然!我们不是在讲解脱吗?解脱者会有恐惧吗?解脱者会有不自在吗?不会的!当我们了解真相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现在当下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剎那迁流并且是必归于灭的,因为这是法尔如是的!明白了,我们活在法尔如是的真相中,就会自在、安然、幸福,不再执着,不再逃避,能坦然的面对一切、承受一切而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会再起心动念而造业,不会贪爱而黏着了,这就是觉悟了真相。

  这根本的我执破除了,其它的一切错误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渐渐破除了。

  所以,如果根本的我执破了,其它一切的错误就可以破除或者渐渐的破除了,为什么说可以破除或者是渐渐破除?譬如见法的人还有习性,有的人直接就证阿罗汉,有的人顿超八地,他们真的就破除了我执烦恼。如果是见道位,或者是见法初果,虽然我执破了,但还有习性需要渐渐的断。这就是说见道的人或证初果的人,假以时日必定会迈向涅槃。证初果的最多人天七次往返,必证阿罗汉;二果人天一往返;三果不来,在五不还天就可以证阿罗汉。但是见法是根本。

  譬如一棵树,见法的时候就是把树根斩断了,有的快的话水分当下枯竭,习性烦恼很快就断,就是证阿罗汉果。但是如果证初果还要假以时日,好比树已不再继续吸收水份和营养,慢慢的过一段时间也必定会枯萎。所以见法最要紧,只要见法,生死就有量了。所以,虽然我们还有一点习性没有完全断尽,但是根已斩断了,树必定会枯萎,将来必定会成就。所以这里讲渐渐破除,为什么会渐渐?因为还没有证到四果,还没有证到八地菩萨位。但是我执破了,生死根已经断,烦恼必定会消除,只是时间而已。从这里就知道,修行破我执而见法有多重要!这是生死的根先断了,即使还有一点习性也不妨碍解脱,如果我们还想再来的话,留一点点习性也没有关系。

  修学佛法,应先从舍离我执──悟入即空的无我入手。

  修行在哪里下手?先要舍离我执,就是下手处。那么要舍离我执,先要悟入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是与无我相应的空,从这里入手。导师这短短几句话,把佛法的根本、因缘、条件、方法,都讲得很清楚。《般若心经》才二百多字,却涵盖一切法。但是导师还没有讲到经文,只是在解释经题时先作「悬论」,就已经把整个《般若心经》的内容、本质、次第、条件等,都差不多讲清楚了,可见导师的功力!我们现在把这些理论明白了,然后讲到经文的时候,就知道原来《般若心经》在讲什么,就会很容易明白。

  前面解释经题,其实已经将全经的法要都涵盖在内。解释经文时只是分析经文的内涵而已。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先从「波罗蜜多」讲起,然后加上「般若」,最后将「心」经涵盖起来,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此经就是显示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心,可以有多种的解释,然此处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波罗蜜多,意为解脱了到彼岸,度脱一切痛苦、烦恼、生死。般若是到彼岸主要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心经》的心,一般会解释为身心的心,其实这里的「心」是——心要、精要的意思。我们要度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彼岸,需要般若的智慧,才能达到目的。心要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要展现的内容。那么要度生死轮回其实就已经点明,什么是心要?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了解真相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缘起性空慧。

  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

  佛法的义理有浅、有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