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成爲統一性的。
當我們的意識形成的時候,就會變成很主觀的功能。但是「識」是透過受想行等作用才産生的,所以受想行的功能綜合起來名爲意識的功能。從總體上來講,我們都在講意識,其實意識涵蓋了受想行。
這五蘊,是佛法對于物質、精神兩種現象的分類。
人類有情,分析起來不外是物質的結構與心理活動的組合,也就是五蘊的功能作用。而心靈的部分又依心理作用的功能不同,而分成受想行識。尤其是意識的這個「識」,大乘佛法有把他分爲八識或更多的識,其實這只是在解釋意識的功能。識,綜合起來只有一個,不是有八個不同的識,只是識的功能不同:透過眼睛見的,把這個功能稱眼識;透過耳朵聽的,此功能稱耳識;鼻、舌、身、意則各稱其識,共六識。所謂的第七識是指能放進去又能取出來的這個功能,又稱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是指能含藏記憶的功能,像倉庫一樣,又稱爲藏識。所以,這八識只是對意識功能的解釋。其實在根本佛法裏面只講六識,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等,是後來唯識學研討和發展的內容,這裏順便提一下。
佛不是專門的心理學家或物理學家,佛所以要這樣說的,是使人由此了知五蘊無我。
物理學家或心理學家所探討的目的,與佛家所探討的目的不同。佛家探討的目的只是要讓人們知道五蘊的功能,發現五蘊是無常的,沒有永恒性與不變性,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只是要我們體會到五蘊的無我,就能破我執,只有破除我執,我們才能不執著,才能解決我們的痛苦煩惱和生死輪回的問題,佛法探討的目的在這裏,不是爲了要發現第一因,也不是爲了要達到某一種醫療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了解五蘊功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破除我們對五蘊功能的執著,以爲裏面有一個「我」,我們的我執是從這裏來的。如果了解了五蘊的無常無我,我們才能遠離顛倒執著,重要是在這裏!
一般人總直覺的有一個自我存在,佛爲指出自我是沒有的,有的不過是物質與精神現象所起的協調作用而已。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佛法與外道哪裏不同?外道強調身心裏面有一個真我,或外面有一個大我或本體,人這個小我是從大我那裏來的,將來會回到大我去,或回到真我去。人的肉體會壞,會生生滅滅,但是那個真我是不壞的,是來來去去的;這個「我」就像是永恒不變的大我一樣,不會壞的。外道不是執著內在有一個真我,就是以爲外在有一個形而上的大我或本體。佛陀要破的就是外道的這種我見!只要有「我」的念頭,生存的意欲就不斷,貪愛執著的自私就不斷,一切衆苦的因緣都從這裏來的。如果真的有一個「我」,我們執著還情有可原,但是依佛陀的智慧觀察,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我」——無我。
所以佛陀在破這種我執,不是有「我」把他破掉變成無我,是法本來就無我!法告訴我們無我是真相,不管你信不信,都是無我。若我們迷信爲有我,就會貪、瞋、癡,生死輪回不斷。執著造業就從這裏來的,體證真相本來就是無我,才不會執著,不會貪愛造業,重要是在這裏!佛法與外道不同的特質就在「無我」和「有我」!
現在世界爲什麼這麼亂?人間爲什麼鬥爭不斷?因爲都在「我」裏面。有我就會自私,自私就要占有,那麼鬥爭就會隨之而來,有利害沖突自然就有爭鬥。如果今天所有宗教都講無我,無我就無私,人類那裏還會有鬥爭?如果貪愛、占有、自我保護,人間那有一天能夠安甯!
所以我們要明白,有人類曆史以來,宣揚無我的教育在人類中是很少的,甚至現在的大乘佛法中講大我與真我的也很多。只要有「我」,哪怕是一點點實有感的影子存在,我執就有安立處,人間就不會有和平,那麼要創立所謂人間淨土怎麼創立?從現實看人間,不論世間或宗教的教育,是否在宣揚無我?如果教育的內容是無我,世界才有和平的機會。從這裏就知道佛法的無我觀念有多重要!無我是真相!不是說有我,然後再把那個我破掉,不是的!本來就無我!只有透過對五蘊的如實觀察,才會發現真的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我」!
佛法絕不是在神話裏探討真理,而是從事實的身心五蘊裏面去發覺他的真相——本來無我:五蘊本來就是組合的,五蘊本來就是無常無我的,哪一法不滅?色受想行識哪一法是永恒不變的?既然五蘊都找不到永恒不變的我,那麼離五蘊以外與你又有什麼關系?所以外道執著我,不外是「即蘊我」和「離蘊我」二種。也就是說,執五蘊爲我,現在知道五蘊不是我,又執離五蘊以外另外有一個我的存在,這就是外道的兩種執著。
而佛法是讓我們從五蘊去觀察,體會五蘊本身就是生滅法,沒有一法是常存不變的。這樣就知道五蘊的無常性,無常性就沒有永恒性,也就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我。如果五蘊確實不是「我」,那麼離開五蘊以外又怎麼知道有一個「我」?五蘊的功能就是能覺知、能感受,可是在這裏都找不到一個永恒不變的「我」,那麼離開這個五蘊以外你怎麼能覺知到有一個實在的「我」?譬如說外在山河大地與一切萬法,哪一法去分析不是和五蘊一樣是緣起的?所以都是沒有永恒性與不變性。
佛法的目的在于破我執。但在根本佛法裏面,還有一些執著,就是說,身心爲五蘊的組合,內在的實有我不可得,但是五蘊的功能總是實在的。所以會執「我空法有」,認爲這個法是實在的。而大乘佛法就是要破除這種「我空法有」的執著,讓我們廣觀萬法,明了一切外在的任何現象,都是緣起組合的,沒有一法是永恒不變的。《金剛經》告訴我們:從山河大地到微塵到世界,包括佛,一切法,哪一法不是緣起的?這是在徹底的破除我們的法執,所以很重要!
若離此五蘊,想找一實體的自我,是找不到的。
簡單的講,我們在觀察五蘊、觀照五蘊,在修這個觀的時候,爲什麼怎麼找都找不到那個「我」?因爲本來就沒有我!爲什麼禅宗二祖參達摩時,達摩祖師一句「將心來爲汝安」,二祖一句「覓心了不可得」,當下就悟道解脫了?「了不可得」就是本來沒有!明白了,就悟道解脫了。所以這裏導師點出重點「若離此五蘊,想找一實體的自我,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說不論任何人,只要真正的深觀,怎麼找也找不到有個實在的「我」!爲什麼?因爲本來我就不可得!注意!因爲法是本來如此的,這是必然的,也就是法法道同的。
所以每一個人如果真正的以般若空慧去觀照的時候,人人最後的結果只有一個: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但是在觀照中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人曾和我講:「師父,我照你的方法觀照,怎麼看都看不到,怎麼找都找不到」。我說:「不然你要找什麼?」
我們的觀念都在「有」裏面,總希望找到一個自性,以爲能找到一個不變的東西。所以,如果你說找不到,看不到,那我真的就要恭喜你了!找不到,就是真相!
問題是爲什麼有人反對找不到,討厭找不到,或者恐懼找不到,覺得心沒有依止。這是因爲我執的深重,非要找到一個和我相應的東西才安心!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不管你怎麼找,絕對找不到! 所以:「覓心了不可得」!覓法也是了不可得!本來就是法爾如是啊。找得到的那個叫幻象,注意!所以有很多修行人不了解,「哇!我進入什麼特殊的體驗,見光啦,見影啦,見到佛菩薩的什麼相好莊嚴啦,那是多麼清淨,多麼美滿,多麼圓滿的境界。」這些是什麼東西?還有搞分身的,那是外道!佛法要破除的就是這種自性見、這種我執和實有感。讓我們明白,不但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如果還有一法可得,那叫戲論!
身體是色,情緒上的苦樂感覺是受,認識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別統攝一切心理活動的是識,除此各種活動以外,還有什麼是實體的自我呢?
注意!這幾句話大家要印記在心中,當我們修觀的時候不要偏離這個根本。我在這裏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講:我們能觀察的就是這個五蘊的功能,離這個以外,還能找到什麼叫永恒不變的我和實體的東西嗎?如果把色當作我,把受當作我,把想、行、識當作我,叫「即蘊是我」。其實,五蘊的功能是幻化的,是剎那遷流不止的,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沒有一個永恒的東西,這些在我們的身心上都可以觀察到。我們建立了緣起正見,理論明白了,如果平常能下功夫觀照就是修行。
我們辦禅修的目的,第一要教觀的方法,第二在禅修中能專心精進,這樣比較容易相應。因爲平時做事情的時候容易分心,而且心念雜亂,這樣就不容易看到、不容易了解到、不容易體證到真相,所以我們今天辦禅修就是要放下世俗的一切,全心全意的來觀察,就容易進入深觀而體會真相。而事實上也不一定在這幾天的活動中,就能悟道,但是至少我們透過這樣的修行、熏習,我們才能知道該怎麼用功?觀照是怎麼觀?以後回到人間萬法中,一樣的能時時刻刻在根塵觸的時候,都能起深刻的觀照,這樣很容易了解五蘊的非我。
導師在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已經告訴了我們觀的內容和所觀的實相。只是一般人讀這段文字時,很輕忽的就過去了,沒有了解其中真正的內涵和作用。
佛爲破衆生實我計執,故說五蘊。有些小乘學者以爲佛說五蘊無我,我確是無的,而五蘊法是有情組織的元素,是實有的。
這就是「我空法有」的思想:五蘊的組合成爲我們的身心,沒有一個實在、永恒、不變的我,只是假合的我,內在實我是不可得。但是五蘊是元素啊,這元素不能沒有,是實有。這就是過去的聲聞時代,很多學者還不能徹底的了解什麼是法無我,就會執著在能量、元素上,以爲這是根本的有,是實在的,就會轉而執著在法有上。
這是不知佛意,我執雖稍稍除去,法執又轉深,故說:五蘊皆空。
這些小乘學者是不知佛陀說法的深意,表面上破了我執,其實法執反而深重,因爲執著在法有。其實,仔細分析就知道,這樣我執是破不掉的。如果從另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