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貪、瞋、癡、煩惱造業無邊,都被這個“受”騙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講了上百次了!但是還是要講,還是要講,因爲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們今天雖然聽我常常講,都會說:師父每一次講都一樣嘛,好像都沒有變嘛,好像只會講這個嘛,但是當你們都體會到了,我就不講啦。我還會講,是因爲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會,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你們不要厭煩,師父再講也都那一套,好像沒有再新的,不知道這最重要!等你們都解脫受用啦,我就不講啦,知道意思吧?我還會講是因爲你們還有問題,你們還沒有解決,不要厭煩啊!好,這一經也是在告訴我們:無我,啊,這個主題都在襯托無我。
我們今天自己造了很多因緣,然後就變成我們根據的理由:我一定要貪瞋癡煩惱,我不痛苦煩惱是不對的。好像是這樣子;因爲我有理由嘛:因爲我有家庭、我有事業、我有人際關系、因爲我如何如何,所以我非要如何不可。請問:活在人間一定要貪瞋癡煩惱嗎?你可以有責任、你可以有事業、你可以有一切,但是一定要貪瞋煩惱嗎?不一定吧!是不是這樣子?我們今天學佛所爲何事?爲了涅磐嘛。涅磐什麼?貪瞋癡煩惱的止息嘛,後面才不會生死相續。好,一定要回到根本來,啊,原來一切的問題出在我們的五蘊、六處上,知道意思吧?就在身心上,我們不理解、不了解我們自己。最重要就是被這個“受”騙了,要記得!你們隨時都在你們生命活著的過程中,每一個當下都能體會這個真相。
我想建立一個圓滿的什麼……,那個其實在滿足你內在想象的、那個受的一個滿足感,真的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真的滿足了嗎?不會。爲什麼?因爲他所滿足的那個是空虛的。因爲什麼?因爲無常法,因爲它不能永住,不可能永遠滿足,那也是精神狀態也不可能不變。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最容易讓我們體會得到,隨時觀察得到、隨時感受得到、隨時可以體證的:就是這個“受”,要記得!
“雲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爲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注意喔!六根觸六塵,二和合産生識,叁和合産生觸,知道嗎?觸俱生受、想、思,注意聽喔!所以這個受起來想也起來、思也起來,這樣知道意思吧?受、想、思好像是有次第的,其實它是非常緊密的、很快的剎那都同時現起。所以“受”是根塵觸産生的六受,爲什麼這裏也講根塵觸産生六想?一樣,知道嗎?受、想、行就是受、想、思,是根塵觸二和合生識,叁和合生觸俱生受、想、思,這樣知道意思吧?所以有六受身就有六想身、就有六思身,這樣知道意思吧?
“複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磐。”跟前面的“受”意思是一樣,只要“受”能明白“想”也明白。但是各位:“受”跟“想”它的功能性有一點不同,“想”是記憶以後産生的一個作用,這樣知道意思吧?“受”是當下起來的,根塵觸就會産生“受”,但是它留下的印象將來就變成它的資料、記憶,它就會起“想”的功能。所以“想”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當下起的反應,一個是從內在根塵産生的那個記憶中法塵又出來,也可以産生“想”的功能。所以我爲什麼一直強調:這個“想”我們也要把它觀察清楚,我們身體功能的想蘊,我們要觀察清楚。它會思考、它會有記憶又重複出來,這個記憶的功能也會重複的出來;一個是根塵觸它産生“受”,“想”的功能馬上會相應;一個是從內在的法塵也會出來,這個是從記憶中也會出來,這個“想”有兩個功能。好,我們現在看到一件事,“受”起了;馬上就看到一個人,我知道他叫什麼名字,是不是過去的記憶就相應了?那個“想”的功能:噢,這個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噢,某某人叫什麼名字,噢,我跟他過去的關系,他馬上就會明白了;這個就是跟過去的記憶的那個資料會相應,這個就是“想”的功能。所以我爲什麼說:我們要注意生命的功能中,五蘊的功能,一定要發現清楚、要理解清楚;每一個功能都清楚的時候,爲什麼我說:如實觀照一個“看”字跟“想”哪裏不同?我叫你們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它。“看”只有當下,“想”是包括過去跟未來,這樣知道意思吧?這個功能性一定要明白。所以這裏啊也要知道:想蘊是不是永恒的?他也是一樣喔:無常、苦、變異之法,那麼你對想蘊明白的時候,就不會被想蘊左右了,它的無常、它的變異你要明白了,就不會落在想中以爲它就是永恒的啦。
所以印順導師說: “佛法,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你們以爲佛法很虛、很玄、很玄妙嗎?我告訴你:導師這一句話最如實:“佛法只是即現實”,不離開我們現實的一切、當下的身心啊?“如實知之”而已。怎麼樣“如實知之”?所以我常常講:我們要從外太空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身心來,然後回到這裏來幹什麼?“如實知之”而巳。怎麼樣“如實知之”?你了解自己嗎?你認識自己嗎?你認識這個生命的功能作用嗎?從來不認識啊!今天會無明、會顛倒、會執著,就是從來不認識啊!回到這個現實的身心來,去了解它、認識它,把它的真相體會了解了,那個叫見法,那個叫悟道。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實相,你理解了,只是“如實知之”而巳。所以我們“如實知之”以後,就不會被我們過去的自性見起了顛倒以爲那個就是,了解了真相,破除了我執自性見、破除了無明,你就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如實的了解而巳。所以我們要了解它,要如實的去觀察、要如實的知之、如實的顯現、如實的超越,都用“如實”兩個字,知道意思吧?不然我們用“如實觀照”幹什麼?不是玄想的、不是推論的、不是異見變化的、不是心靈起的幻相的,那些推想的、理論的,都不是?只是生命如實的展現,去如實的了解它的真相而巳。欸,在哪裏起無明的、爲什麼會起無明、無明後起了實有感,這實有感叫自性見,自性見在裏面産生了什麼功能、什麼作用;我們在這裏貪瞋癡執著、我慢我執都來了、造業無邊來了,這個在發現它的實相。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到哪裏?到現實的生命中來如實知之而巳啊,如實觀照就是要達到“如實知之”。
從緣起來認識一切法、認識我們的生命,也認識生命的無常變化,就不會對萬法執著,而且它必然是如此展現的。所以緣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緣起只是否定對一切法實有感的執著,超越的是這個!緣起有萬法本來就是幻現的,它剎那不住生滅無常,本來就是這樣子,你否定它幹什麼?要否定的是這些中間我們起的自性見、實有感、起的貪愛執著,這個才是相續生死不斷的因緣。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一切法你不用否定,它必歸于滅,否定它幹什麼?而是否定的是這種自性見産生的執取、貪愛,它後面的相續作用才不斷,所以這裏一定要明白。
我們修行到底在修什麼?修掉那個自性執、貪欲執著,還是修掉一切行爲都不要?一切生活都不要?生命的功能都不要?六根觸六塵會産生問題,所以六根不要觸六塵,是這樣叫修行嗎?還是把六根觸六塵産生的執取,那個執取的原因讓它消除,在六根觸六塵大展現自在無礙?最後一個主題了,所以我會強調、會大聲,你們不要奇怪,不講快沒機會了。
今天我們學法、要解脫,解脫于什麼?貪瞋癡煩惱,知道意思吧?目標不要偏離了。不是在解脫一切萬法都不要,吃也不要、眼睛也不要看、耳朵也不要聽、什麼都不要,那做木頭,木頭就解脫了,這個桌子就解脫了,是這樣子嗎?所以我一直強調:真正的解脫是什麼?“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記得嗎?!
“多聞聖弟子,于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今天所有我們的佛弟子,我們現在來說是佛弟子,當時佛陀是對這些聖弟子們開示嘛;這些聖弟子,就是在這個緣起法的理則,跟緣生法的法法相扣的因緣:因果必然中,要怎麼樣?正智善見。那我們現在是佛弟子啊,也一樣的一定要在這個因緣法跟緣生法的這個內涵,去怎麼樣?正智善見。注意喔!佛陀是在這裏悟道的喔、佛陀是在這裏正覺的喔;這個因緣的法則,真理實相的環環相扣,這個過程因果有必然性;在這裏不管有沒有佛,這個宇宙都一樣,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真理法則是誰創造的?不是,它是法爾如是,必然如此。佛陀是一個發現者,知道意思吧?第一個發現的叫創覺者;不是他發明的喔,不是這個因果由他來主宰、由他來控製、由他來發明喔。注意聽喔!不是喔。這個理則不管有沒有佛在人間,它都是一樣這樣子的;所以也就是宇宙中,它本來就是在這樣因果法則的必然中,它就是這樣子的。佛陀創見了、體會了、覺悟了,然後他呢?才超越了像外道一樣的執著,一切的倒見、一切的錯誤顛倒的行爲就端正了。所有的憂悲苦惱純大苦聚,因爲過去的錯誤的知見才引生的嘛;現在發現了真相—環環相扣,真理法的必然如此,他巳經解決了這些因,所以他也就怎麼樣?解脫了、成正覺了。他是發現了宇宙中的法爾如是的這樣一個真理必然而解脫的;他也把這個真理法則,如實的怎麼樣?演說、開示、顯發,讓後來的這些學者,不管是聖弟子還是未來的佛弟子,都一樣的怎麼樣?可以去體會、可以去學習、可以去證明、可以去受用跟解脫。所以他現在告訴我們:你要理解的就是緣起法則,跟緣生法的法法相續的因果必然;我們要在這裏怎麼樣?正智善見。才能跟佛陀一樣的怎麼樣?覺悟、解脫。這個重點都巳經講得很清楚了。緣起法則的必然你如果不明白,緣生法的環環相扣的流轉也不明白,你怎麼知道它的還滅?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什麼法可以搞的,你說?其他所有的都是外道的邪見,要注意聽啊!佛法與世不共的正見在哪裏?就是緣起法。所以各位:離開緣起的正見,還有什麼佛法的可貴?所以我一直強調:要學如實觀照、要解脫受用,先要把緣起正見建立好;沒有緣起正見的建立,談什麼禅修都是多余的!你們就知道了,正見何其重要!好,我們再看後面,這個就太重要了!多聞聖弟子,如果于這個因緣法緣生法能夠正智善見的話,後面是什麼?
“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注意聽!一個真正證到緣起法法性的人,能夠正智善見的人,就不會再落到前際的因緣裏面,知道意思吧?怎麼樣?還會說我前際、我過去世是怎麼樣怎麼樣、我過去世是什麼什麼、我過去世是有是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是畜生、我是天人、我是什麼,沒有這個問題!
再來:“不求後際,我于當來世爲有,爲無,雲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雲何有?此爲前誰?終當雲何之?此衆生從何來?于此沒當何之?”(292-1-11)這兩個前際跟後際,你們要用心哪!不但不會求前際如何,後際:我未來世到底是有呢、是無呢、我會到哪一個類去呢、六道哪一道呢、會怎麼樣呢,那些不會再有這方面的猶豫了。啊?噢,未來我要扮演什麼角色、到底是什麼、我要怎麼樣、好,這些衆生從哪裏來呢?啊呀! 這裏消失了以後到哪裏去呢?注意聽喔!如果多聞聖弟子,在這個因緣法緣生法能正智善見的話,就不會求前際,不會求後際。注意聽!這裏很重要啊!!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