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23

  ..续本文上一页贪、瞋、痴、烦恼造业无边,都被这个“受”骗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讲了上百次了!但是还是要讲,还是要讲,因为真正体会到的人不多,你们今天虽然听我常常讲,都会说:师父每一次讲都一样嘛,好像都没有变嘛,好像只会讲这个嘛,但是当你们都体会到了,我就不讲啦。我还会讲,是因为很多人根本还没有体会,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你们不要厌烦,师父再讲也都那一套,好像没有再新的,不知道这最重要!等你们都解脱受用啦,我就不讲啦,知道意思吧?我还会讲是因为你们还有问题,你们还没有解决,不要厌烦啊!好,这一经也是在告诉我们:无我,啊,这个主题都在衬托无我。

  我们今天自己造了很多因缘,然后就变成我们根据的理由:我一定要贪瞋痴烦恼,我不痛苦烦恼是不对的。好像是这样子;因为我有理由嘛:因为我有家庭、我有事业、我有人际关系、因为我如何如何,所以我非要如何不可。请问:活在人间一定要贪瞋痴烦恼吗?你可以有责任、你可以有事业、你可以有一切,但是一定要贪瞋烦恼吗?不一定吧!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今天学佛所为何事?为了涅磐嘛。涅磐什么?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嘛,后面才不会生死相续。好,一定要回到根本来,啊,原来一切的问题出在我们的五蕴、六处上,知道意思吧?就在身心上,我们不理解、不了解我们自己。最重要就是被这个“受”骗了,要记得!你们随时都在你们生命活着的过程中,每一个当下都能体会这个真相。

  我想建立一个圆满的什么……,那个其实在满足你内在想象的、那个受的一个满足感,真的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真的满足了吗?不会。为什么?因为他所满足的那个是空虚的。因为什么?因为无常法,因为它不能永住,不可能永远满足,那也是精神状态也不可能不变。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最容易让我们体会得到,随时观察得到、随时感受得到、随时可以体证的:就是这个“受”,要记得!

  “云何想受阴?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是名想受阴。”注意喔!六根触六尘,二和合产生识,三和合产生触,知道吗?触俱生受、想、思,注意听喔!所以这个受起来想也起来、思也起来,这样知道意思吧?受、想、思好像是有次第的,其实它是非常紧密的、很快的剎那都同时现起。所以“受”是根尘触产生的六受,为什么这里也讲根尘触产生六想?一样,知道吗?受、想、行就是受、想、思,是根尘触二和合生识,三和合生触俱生受、想、思,这样知道意思吧?所以有六受身就有六想身、就有六思身,这样知道意思吧?

  “复次、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磐。”跟前面的“受”意思是一样,只要“受”能明白“想”也明白。但是各位:“受”跟“想”它的功能性有一点不同,“想”是记忆以后产生的一个作用,这样知道意思吧?“受”是当下起来的,根尘触就会产生“受”,但是它留下的印象将来就变成它的资料、记忆,它就会起“想”的功能。所以“想”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当下起的反应,一个是从内在根尘产生的那个记忆中法尘又出来,也可以产生“想”的功能。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这个“想”我们也要把它观察清楚,我们身体功能的想蕴,我们要观察清楚。它会思考、它会有记忆又重复出来,这个记忆的功能也会重复的出来;一个是根尘触它产生“受”,“想”的功能马上会相应;一个是从内在的法尘也会出来,这个是从记忆中也会出来,这个“想”有两个功能。好,我们现在看到一件事,“受”起了;马上就看到一个人,我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是不是过去的记忆就相应了?那个“想”的功能:噢,这个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噢,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噢,我跟他过去的关系,他马上就会明白了;这个就是跟过去的记忆的那个资料会相应,这个就是“想”的功能。所以我为什么说:我们要注意生命的功能中,五蕴的功能,一定要发现清楚、要理解清楚;每一个功能都清楚的时候,为什么我说:如实观照一个“看”字跟“想”哪里不同?我叫你们一定要清楚的明白它。“看”只有当下,“想”是包括过去跟未来,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功能性一定要明白。所以这里啊也要知道:想蕴是不是永恒的?他也是一样喔:无常、苦、变异之法,那么你对想蕴明白的时候,就不会被想蕴左右了,它的无常、它的变异你要明白了,就不会落在想中以为它就是永恒的啦。

  所以印顺导师说: “佛法,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你们以为佛法很虚、很玄、很玄妙吗?我告诉你:导师这一句话最如实:“佛法只是即现实”,不离开我们现实的一切、当下的身心啊?“如实知之”而已。怎么样“如实知之”?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要从外太空回到人间来,从人间回到身心来,然后回到这里来干什么?“如实知之”而巳。怎么样“如实知之”?你了解自己吗?你认识自己吗?你认识这个生命的功能作用吗?从来不认识啊!今天会无明、会颠倒、会执著,就是从来不认识啊!回到这个现实的身心来,去了解它、认识它,把它的真相体会了解了,那个叫见法,那个叫悟道。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实相,你理解了,只是“如实知之”而巳。所以我们“如实知之”以后,就不会被我们过去的自性见起了颠倒以为那个就是,了解了真相,破除了我执自性见、破除了无明,你就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如实的了解而巳。所以我们要了解它,要如实的去观察、要如实的知之、如实的显现、如实的超越,都用“如实”两个字,知道意思吧?不然我们用“如实观照”干什么?不是玄想的、不是推论的、不是异见变化的、不是心灵起的幻相的,那些推想的、理论的,都不是?只是生命如实的展现,去如实的了解它的真相而巳。欸,在哪里起无明的、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后起了实有感,这实有感叫自性见,自性见在里面产生了什么功能、什么作用;我们在这里贪瞋痴执著、我慢我执都来了、造业无边来了,这个在发现它的实相。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到哪里?到现实的生命中来如实知之而巳啊,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如实知之”。

  从缘起来认识一切法、认识我们的生命,也认识生命的无常变化,就不会对万法执著,而且它必然是如此展现的。所以缘起不是在否定一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法!缘起只是否定对一切法实有感的执著,超越的是这个!缘起有万法本来就是幻现的,它剎那不住生灭无常,本来就是这样子,你否定它干什么?要否定的是这些中间我们起的自性见、实有感、起的贪爱执著,这个才是相续生死不断的因缘。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一切法你不用否定,它必归于灭,否定它干什么?而是否定的是这种自性见产生的执取、贪爱,它后面的相续作用才不断,所以这里一定要明白。

  我们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修掉那个自性执、贪欲执著,还是修掉一切行为都不要?一切生活都不要?生命的功能都不要?六根触六尘会产生问题,所以六根不要触六尘,是这样叫修行吗?还是把六根触六尘产生的执取,那个执取的原因让它消除,在六根触六尘大展现自在无碍?最后一个主题了,所以我会强调、会大声,你们不要奇怪,不讲快没机会了。

  今天我们学法、要解脱,解脱于什么?贪瞋痴烦恼,知道意思吧?目标不要偏离了。不是在解脱一切万法都不要,吃也不要、眼睛也不要看、耳朵也不要听、什么都不要,那做木头,木头就解脱了,这个桌子就解脱了,是这样子吗?所以我一直强调:真正的解脱是什么?“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记得吗?!

  “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智善见。”今天所有我们的佛弟子,我们现在来说是佛弟子,当时佛陀是对这些圣弟子们开示嘛;这些圣弟子,就是在这个缘起法的理则,跟缘生法的法法相扣的因缘:因果必然中,要怎么样?正智善见。那我们现在是佛弟子啊,也一样的一定要在这个因缘法跟缘生法的这个内涵,去怎么样?正智善见。注意喔!佛陀是在这里悟道的喔、佛陀是在这里正觉的喔;这个因缘的法则,真理实相的环环相扣,这个过程因果有必然性;在这里不管有没有佛,这个宇宙都一样,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这个真理法则是谁创造的?不是,它是法尔如是,必然如此。佛陀是一个发现者,知道意思吧?第一个发现的叫创觉者;不是他发明的喔,不是这个因果由他来主宰、由他来控制、由他来发明喔。注意听喔!不是喔。这个理则不管有没有佛在人间,它都是一样这样子的;所以也就是宇宙中,它本来就是在这样因果法则的必然中,它就是这样子的。佛陀创见了、体会了、觉悟了,然后他呢?才超越了像外道一样的执著,一切的倒见、一切的错误颠倒的行为就端正了。所有的忧悲苦恼纯大苦聚,因为过去的错误的知见才引生的嘛;现在发现了真相—环环相扣,真理法的必然如此,他巳经解决了这些因,所以他也就怎么样?解脱了、成正觉了。他是发现了宇宙中的法尔如是的这样一个真理必然而解脱的;他也把这个真理法则,如实的怎么样?演说、开示、显发,让后来的这些学者,不管是圣弟子还是未来的佛弟子,都一样的怎么样?可以去体会、可以去学习、可以去证明、可以去受用跟解脱。所以他现在告诉我们:你要理解的就是缘起法则,跟缘生法的法法相续的因果必然;我们要在这里怎么样?正智善见。才能跟佛陀一样的怎么样?觉悟、解脱。这个重点都巳经讲得很清楚了。缘起法则的必然你如果不明白,缘生法的环环相扣的流转也不明白,你怎么知道它的还灭?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什么法可以搞的,你说?其他所有的都是外道的邪见,要注意听啊!佛法与世不共的正见在哪里?就是缘起法。所以各位:离开缘起的正见,还有什么佛法的可贵?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学如实观照、要解脱受用,先要把缘起正见建立好;没有缘起正见的建立,谈什么禅修都是多余的!你们就知道了,正见何其重要!好,我们再看后面,这个就太重要了!多闻圣弟子,如果于这个因缘法缘生法能够正智善见的话,后面是什么?

  “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注意听!一个真正证到缘起法法性的人,能够正智善见的人,就不会再落到前际的因缘里面,知道意思吧?怎么样?还会说我前际、我过去世是怎么样怎么样、我过去世是什么什么、我过去世是有是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是畜生、我是天人、我是什么,没有这个问题!

  再来:“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292-1-11)这两个前际跟后际,你们要用心哪!不但不会求前际如何,后际:我未来世到底是有呢、是无呢、我会到哪一个类去呢、六道哪一道呢、会怎么样呢,那些不会再有这方面的犹豫了。啊?噢,未来我要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什么、我要怎么样、好,这些众生从哪里来呢?啊呀! 这里消失了以后到哪里去呢?注意听喔!如果多闻圣弟子,在这个因缘法缘生法能正智善见的话,就不会求前际,不会求后际。注意听!这里很重要啊!!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