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22

  ..续本文上一页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这一经也真的很重要!虽然它过去的这个文法,它每一根、每一根都要重复的照这样讲,那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只能以前面的,眼见色、耳闻声为比喻,后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部分都一样,我们只要把前面弄清楚,后面就知道了。这一经也许看起来很烦杂,但是很重要!很重要!!这里面几乎是重点都点到了,重点都点到了。这个你们一定要用心的去体会看看,你们每一次触动因缘,起了贪爱、喜乐,起了瞋恨、烦恼,要记得不要怕!知道意思吧?而是珍惜因缘去发现它,去如实知!如实知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今天我只是在逃避,或者是在对治,你永远没完没了。你只能很冷静的善于观察,善于去发现真相,“生已”是不是当下“灭尽”?这个很重要!!你就不会随顺,一次的发现也许还有惯性,两次的发现惯性就淡了,三次的发现惯性越来越不能左右你,你要注意!这个就是要善用心的地方!!不要怕喔!要记得!我常常告诉各位:不要怕犯错,不要怕我今天又怎么样,你要去发现它你才有机会,没有发现你会一直重复,因为无明它会一直相续,发现了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听喔!发现了就是如实知,如实知就巳经在解决问题喔,不需要修,不需要对治,它也会解决。就像我比喻的,手烫到一次真正的体验,你以后看到火自然不会再手伸过去。是这么自然,这样知道意思吧?我看到火被火烫到了,我要修、修我以后看到火我手不伸去,需要吗?不需要修!知道意思吧?知道啦,看到火手就不会伸过去,这个是“法尔如是”自然,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我刻意的,不要修、不要伸过去不会,你烫到你自然绝对不会伸过去。就像我们如实知以后,它会有如实知的功能,这样知道意思吧?不是刻意的、不是对治的,对治治不完,了解真相你自然啊,法尔如是!不再重复的去犯过错而巳,就是这样子。所以明与无明,就是如实知与不如实知是关键!!所以注意喔!不要怕犯过错,这样知道意思吧?耶,要如实知、发现它,发现就能解决问题,注意喔!很重要喔!!所以师父在教的“如实观照”,不是对治、不是修定,而是在发觉真相!注意听!!重点就在这里!!!

  如实观照的法源

  “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著。不起于诸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小长养众苦,渐次近涅磐。”“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如何能不取相?就是因为在正念正知中,就不会起染恶的这一种爱著,也不会被它绑走啦,不会起种种的爱念、无量的外在一切境界就生起啦!所以我们在正念正知中,贪、瞋、痴烦恼没有办法来困扰你的心,即使有小小的苦起来,也慢慢的就会消失,从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在眼见色的时候,如果失去觉知,失去正念,就会随境转,如果我们在外境的一切境界之中,你在正念正知相应之中,能觉知之中,是不会随境转,不会起贪染。为什么?我在跟各位讲如实观照是要不管在任何的行、住、坐、卧啊,历在外面的人、事、物的根、尘、境相触之中,我们要保持一个觉知,这样你们慢慢就理解,为什么先要有一个觉知,后面才能产生体会,很多很多的体会就会出来。灯打开没有黑暗,不用再去除黑暗,那个“灯打开”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正念正知名为灯打开”,所以大家要注意,为什么一个觉知让你作为入手、下手观察的地方?你才能发觉:原来,我们的这个五蕴、六处本来的功能中,有它的奥妙在!这个“觉知”是什么意思?我们大乘说“觉性”,那这个“觉性”是什么意思?它有什么功能?我们不知道。所以透过这个觉知,你发现原来我们生命中它的真相,如何会起贪、瞋、痴烦恼染著,如何不起贪、瞋、痴烦恼染著,原来生命中有这样不同的功能在。

  好,我们再看经文:“日种尊所说,离爱般涅磐。若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执持而不舍。”(108-2-19)前面是讲色,这里是讲声,外面的六尘啦,色、声、香、味、触、法都一样,在“色”失了正念而取执,那么在“声”也是一样:“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啊,把那个声音当为实在的是不是?很美好啊,很美妙啊,好听的话就很乐啊,但是这一些呢,就是执著在这以为实在的声相嘛,因为“执持不舍”,啊,问题就来,那么这个“鼻香、舌尝味,身触,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复然。”那这样我们的六根触六尘,跟我们有没有正念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都一样哦,六根触六尘的功能,所产生的问题都一样,一个是正念,一个是失念,产生的效果都一样。所以这里就是讲啊:

  “其心生爱乐,系著坚固住,起种种诸爱,无量法集生。贪欲、恚、 害觉,退减坏其心,长养众苦聚,永离于涅磐。”你看佛陀的这样一个开示,简单的讲一些法要而已,他就能理解这些内涵,所以说起来啊,这一位摩罗迦舅啊,年纪虽然大啦,但是智慧也是很了不起。好,那么相反的呢:

  “不染于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著。不起于诸爱,无量法集生,贪瞋、恚、害觉,不退减其心,众苦随损减,渐近般涅磐。爱尽般涅磐,世尊之所说。”重复的,要知道正智正念,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污,不染污亦复不乐著,这个是重点哦!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我们都是要把握的重点!那么前面他这样解释以后啊,就讲:

  “是名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这个就是内容)佛告摩罗迦舅:汝真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如汝所说偈:若眼见众色,忘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如前广说。”(108-3-1)佛陀的回答啊,就证明他是对的。你这样子说,确实是在我略说法要中,而广解其意,佛陀认同。所以这个重点我们要把握啊!我们六根触六尘,我们哪一天,你醒过来,哪一天不是、哪一刻不是都在六根触六尘?那么这个六根触六尘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啦,我们不是要把它的根尘这个作用啊,把它怎么样?把它截止,不是。而是要在正念正知中,而不离正念的这种见、闻、觉、知啊,是不会起贪爱、执著的;我们是跟随著我们的惯性,过去的习性,这是错误的邪见:啊,以为万法都是实在的,都是常的。

  

  于五蕴如实知 ………..

  《杂阿含》第3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110-2-1)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能堪断识。”这个舍利弗啊,为他说的这个法啊,就是在提醒他,不管是沙门、出家的沙门或者是婆罗门,他们都在修行嘛,他们也日日游行啊,到处托钵游行啊,舍利弗告诉他一个根本重点:就是对于五蕴的不如实知,这个五蕴啊,是怎么样的条件而集起的,是怎么样的条件而灭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消灭的;这个方法、这些都不知道的话,就不可能断除这个对于色、受、想、行、识的执取。我们对五蕴都会执取哦,都会站在“实有”的立场。那为什么会执取?对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不了解,它怎么今天会有五蕴?它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样才会消灭?用什么方法让它消灭都不了解,他说如果这些都不清楚的人,就不可能断除对五蕴的执取。对啊!我们今天同样的哦,如果我们今天有烦恼,这个烦恼总有原因吧,是不是?如果你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你去断它,你怎么能断它、你怎么能解决它的问题?我们现在普遍的碰到困难,碰到逆境,大家都用什么方法?拜一拜是不是?求一求、去算算命、想想办法,这是它的因吗?耶,所以这里就讲哦,要“如实知”!!如果“不如实知”的话、就是不了解它的真相的话,你就永远不能断。不能断,就是不能解决问题啦!我们今天有痛苦、烦恼、生死,我们正确的知道它的因,知道它的缘,知道它真正的因缘吗?不了解你怎么去解决它!所以这个“如实知”,就是如实知正确的因跟缘,知道意思吧?还有它的方法,怎么样才能解决它,在根的地方来下手。所以这个“如实知”跟“不如实知”,那真的是差别太大啦。

  对五蕴,如实的去观察它,它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也不是单一的,这个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蕴都一样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而且我们最容易体会的就是“受”,要记得,根、尘、触一定产生“受”,法法见触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受”啊,是最容易体会它的无常,最容易体会它的非实如幻。注意哦,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实的体会到:它真的是剎那生灭的,没有办法永恒,没有办法不变的,这无常性很容易体会的,这个“受”字记得哦!耳朵闻到声音,嘴巴尝到味道,身体触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样哦,都会起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慢慢去体会它,尤其记得:当你贪欲起来,你要去看那个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声音起来,你喜爱,喜爱多久?瞋恨心起来的时候,看那个瞋恨心能停留多久?注意听哦!!这个就是法要!!!那个“看”,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很重要!一看之下当下止息,当下就不见啦,注意听哦,你要发现它,刚刚那种情绪,刚刚那种贪爱,那种执著,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实在的它不会变,它会当下不见,这个是一个很重要能体会无常的地方!!当你能堪破这个“受”,它的无常非实,你很快就会体会到:原来刚刚那种执取,那一种一切的实有感,你马上就能发现它。我们就是在这里被骗,而产生执著的,一生做牛做马,…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