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P22

  ..續本文上一頁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這一經也真的很重要!雖然它過去的這個文法,它每一根、每一根都要重複的照這樣講,那我們因爲時間的關系,所以只能以前面的,眼見色、耳聞聲爲比喻,後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部分都一樣,我們只要把前面弄清楚,後面就知道了。這一經也許看起來很煩雜,但是很重要!很重要!!這裏面幾乎是重點都點到了,重點都點到了。這個你們一定要用心的去體會看看,你們每一次觸動因緣,起了貪愛、喜樂,起了瞋恨、煩惱,要記得不要怕!知道意思吧?而是珍惜因緣去發現它,去如實知!如實知才能解決問題,如果今天我只是在逃避,或者是在對治,你永遠沒完沒了。你只能很冷靜的善于觀察,善于去發現真相,“生已”是不是當下“滅盡”?這個很重要!!你就不會隨順,一次的發現也許還有慣性,兩次的發現慣性就淡了,叁次的發現慣性越來越不能左右你,你要注意!這個就是要善用心的地方!!不要怕喔!要記得!我常常告訴各位:不要怕犯錯,不要怕我今天又怎麼樣,你要去發現它你才有機會,沒有發現你會一直重複,因爲無明它會一直相續,發現了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注意聽喔!發現了就是如實知,如實知就巳經在解決問題喔,不需要修,不需要對治,它也會解決。就像我比喻的,手燙到一次真正的體驗,你以後看到火自然不會再手伸過去。是這麼自然,這樣知道意思吧?我看到火被火燙到了,我要修、修我以後看到火我手不伸去,需要嗎?不需要修!知道意思吧?知道啦,看到火手就不會伸過去,這個是“法爾如是”自然,這樣知道意思吧?不是我刻意的,不要修、不要伸過去不會,你燙到你自然絕對不會伸過去。就像我們如實知以後,它會有如實知的功能,這樣知道意思吧?不是刻意的、不是對治的,對治治不完,了解真相你自然啊,法爾如是!不再重複的去犯過錯而巳,就是這樣子。所以明與無明,就是如實知與不如實知是關鍵!!所以注意喔!不要怕犯過錯,這樣知道意思吧?耶,要如實知、發現它,發現就能解決問題,注意喔!很重要喔!!所以師父在教的“如實觀照”,不是對治、不是修定,而是在發覺真相!注意聽!!重點就在這裏!!!

  如實觀照的法源

  “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系著。不起于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小長養衆苦,漸次近涅磐。”“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如何能不取相?就是因爲在正念正知中,就不會起染惡的這一種愛著,也不會被它綁走啦,不會起種種的愛念、無量的外在一切境界就生起啦!所以我們在正念正知中,貪、瞋、癡煩惱沒有辦法來困擾你的心,即使有小小的苦起來,也慢慢的就會消失,從這段經文,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在眼見色的時候,如果失去覺知,失去正念,就會隨境轉,如果我們在外境的一切境界之中,你在正念正知相應之中,能覺知之中,是不會隨境轉,不會起貪染。爲什麼?我在跟各位講如實觀照是要不管在任何的行、住、坐、臥啊,曆在外面的人、事、物的根、塵、境相觸之中,我們要保持一個覺知,這樣你們慢慢就理解,爲什麼先要有一個覺知,後面才能産生體會,很多很多的體會就會出來。燈打開沒有黑暗,不用再去除黑暗,那個“燈打開”是什麼意思?就是“在正念正知名爲燈打開”,所以大家要注意,爲什麼一個覺知讓你作爲入手、下手觀察的地方?你才能發覺:原來,我們的這個五蘊、六處本來的功能中,有它的奧妙在!這個“覺知”是什麼意思?我們大乘說“覺性”,那這個“覺性”是什麼意思?它有什麼功能?我們不知道。所以透過這個覺知,你發現原來我們生命中它的真相,如何會起貪、瞋、癡煩惱染著,如何不起貪、瞋、癡煩惱染著,原來生命中有這樣不同的功能在。

  好,我們再看經文:“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磐。若耳聞諸聲,心失于正念,而取諸聲相,執持而不舍。”(108-2-19)前面是講色,這裏是講聲,外面的六塵啦,色、聲、香、味、觸、法都一樣,在“色”失了正念而取執,那麼在“聲”也是一樣:“耳聞諸聲,心失于正念,而取諸聲相”。啊,把那個聲音當爲實在的是不是?很美好啊,很美妙啊,好聽的話就很樂啊,但是這一些呢,就是執著在這以爲實在的聲相嘛,因爲“執持不舍”,啊,問題就來,那麼這個“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複然。”那這樣我們的六根觸六塵,跟我們有沒有正念覺知,是不是很重要?都一樣哦,六根觸六塵的功能,所産生的問題都一樣,一個是正念,一個是失念,産生的效果都一樣。所以這裏就是講啊:

  “其心生愛樂,系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貪欲、恚、 害覺,退減壞其心,長養衆苦聚,永離于涅磐。”你看佛陀的這樣一個開示,簡單的講一些法要而已,他就能理解這些內涵,所以說起來啊,這一位摩羅迦舅啊,年紀雖然大啦,但是智慧也是很了不起。好,那麼相反的呢:

  “不染于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汙,亦複不樂著。不起于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衆苦隨損減,漸近般涅磐。愛盡般涅磐,世尊之所說。”重複的,要知道正智正念,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汙,不染汙亦複不樂著,這個是重點哦!什麼叫正智正念?這個我們都是要把握的重點!那麼前面他這樣解釋以後啊,就講: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這個就是內容)佛告摩羅迦舅:汝真于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衆色,忘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如前廣說。”(108-3-1)佛陀的回答啊,就證明他是對的。你這樣子說,確實是在我略說法要中,而廣解其意,佛陀認同。所以這個重點我們要把握啊!我們六根觸六塵,我們哪一天,你醒過來,哪一天不是、哪一刻不是都在六根觸六塵?那麼這個六根觸六塵是我們生命的功能啦,我們不是要把它的根塵這個作用啊,把它怎麼樣?把它截止,不是。而是要在正念正知中,而不離正念的這種見、聞、覺、知啊,是不會起貪愛、執著的;我們是跟隨著我們的慣性,過去的習性,這是錯誤的邪見:啊,以爲萬法都是實在的,都是常的。

  

  于五蘊如實知 ………..

  《雜阿含》第3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時有長者子,名輸屢那,日日遊行,到耆阇崛山,詣舍利弗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110-2-1) “時舍利弗謂輸屢那:若沙門、婆羅門,于色不如實知,色集不如實知,色滅不如實知,色滅道迹不如實知故,輸屢那!當知此沙門、婆羅門,不堪能斷色。如是沙門、婆羅門,于受……。想……。行……。識不如實知,識集不如實知,識滅不如實知,識滅道迹不如實知故,不能堪斷識。”這個舍利弗啊,爲他說的這個法啊,就是在提醒他,不管是沙門、出家的沙門或者是婆羅門,他們都在修行嘛,他們也日日遊行啊,到處托缽遊行啊,舍利弗告訴他一個根本重點:就是對于五蘊的不如實知,這個五蘊啊,是怎麼樣的條件而集起的,是怎麼樣的條件而滅的,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它消滅的;這個方法、這些都不知道的話,就不可能斷除這個對于色、受、想、行、識的執取。我們對五蘊都會執取哦,都會站在“實有”的立場。那爲什麼會執取?對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不了解,它怎麼今天會有五蘊?它是怎麼産生的、怎麼樣才會消滅?用什麼方法讓它消滅都不了解,他說如果這些都不清楚的人,就不可能斷除對五蘊的執取。對啊!我們今天同樣的哦,如果我們今天有煩惱,這個煩惱總有原因吧,是不是?如果你沒有找到正確的原因,你去斷它,你怎麼能斷它、你怎麼能解決它的問題?我們現在普遍的碰到困難,碰到逆境,大家都用什麼方法?拜一拜是不是?求一求、去算算命、想想辦法,這是它的因嗎?耶,所以這裏就講哦,要“如實知”!!如果“不如實知”的話、就是不了解它的真相的話,你就永遠不能斷。不能斷,就是不能解決問題啦!我們今天有痛苦、煩惱、生死,我們正確的知道它的因,知道它的緣,知道它真正的因緣嗎?不了解你怎麼去解決它!所以這個“如實知”,就是如實知正確的因跟緣,知道意思吧?還有它的方法,怎麼樣才能解決它,在根的地方來下手。所以這個“如實知”跟“不如實知”,那真的是差別太大啦。

  對五蘊,如實的去觀察它,它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也不是單一的,這個怎麼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蘊都一樣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最容易體會的就是“受”,要記得,根、塵、觸一定産生“受”,法法見觸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啊,是最容易體會它的無常,最容易體會它的非實如幻。注意哦,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實的體會到:它真的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辦法永恒,沒有辦法不變的,這無常性很容易體會的,這個“受”字記得哦!耳朵聞到聲音,嘴巴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樣哦,都會起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慢慢去體會它,尤其記得:當你貪欲起來,你要去看那個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聲音起來,你喜愛,喜愛多久?瞋恨心起來的時候,看那個瞋恨心能停留多久?注意聽哦!!這個就是法要!!!那個“看”,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很重要!一看之下當下止息,當下就不見啦,注意聽哦,你要發現它,剛剛那種情緒,剛剛那種貪愛,那種執著,爲什麼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它會當下不見,這個是一個很重要能體會無常的地方!!當你能堪破這個“受”,它的無常非實,你很快就會體會到:原來剛剛那種執取,那一種一切的實有感,你馬上就能發現它。我們就是在這裏被騙,而産生執著的,一生做牛做馬,…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