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實慧,不能從根解決問題。一旦定力消退,無邊雜染煩惱,又都滋長起來,恰如俗語中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佛教之所以成爲佛教,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禅境,而著重于智慧的體驗生活。我們修學佛法,若不能把握這一核心,或偏重信仰,或偏重悲願,或專重禅定,便將失去佛教的特質。
由此可見,無論大乘法,聲聞法,如欲了生死,斷煩惱,證真理,必須依藉智慧力而完成。但這並不是說,除了智能,別的就什麼都不要;而是說,在斷惑證真的過程中,慧學是一種不可或缺,而且最極重要、貫徹始終地行門。有了它,才能達到佛法的深奧處。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小乘法中,定增上學以外,別有慧增上學。在大乘法中,于禅波羅蜜多之後,別說般若波羅蜜多。慧學總是建立在定學的基礎上,而慧學並不是禅定。有人以爲:「依定發慧」,若定修習成就,智慧即自然顯發出來。這完全誤解了佛教的行證意義。如說依戒得定,難道受持戒行就會得定嗎?當然不會,禅定是要修習而成就的。同樣的,根據佛法的本義,修得禅定,並不就能發慧,而是依這修成的定力爲基礎,于定心修習觀慧,才能引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說依定發慧,決不是說禅定一經修成,就可發慧的。不然的話,多少外道也都能夠獲得或深或淺的定境,他們爲什麼不能如佛教聖者一樣能夠發智慧,斷煩惱,了生死呢?
修習觀慧,對于所觀境界,不僅求其明了知道,而且更要能夠引發推究、抉擇、尋思等功用。緣世俗事相是如此,即緣勝義境界,亦複要依尋伺抉擇等,去引發體會得諸法畢竟空性。因爲唯有這思察簡擇,才是觀慧的特性。
修學佛法的,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別,以爲由此得無分別,對一切事理不修簡擇尋思,那他就永遠不能完成慧學,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
初學佛法,所應該注意者,第一、不要將聽經、看經,以及研究、講說,視爲慧學的成就,而感到滿足高傲。第二、必須認清,即使能更進一層的引發聞思修慧,也祇是修學佛法方便階段,距離究竟目標尚遠,切莫因此而起增上慢,以爲圓滿證得,或者與佛平等。第叁、要得真實智慧,不能忽略生得及加行慧,輕視聞思熏修的功行。
慧之觀境
慧是以分別、抉擇、尋伺等爲性的,那麼它所分別、抉擇地對象──所觀境,是些什麼呢?
修學佛法,目的在求解脫,解脫是叁乘聖者所共的;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以甚深智慧,遍一切諸法而通達它。換言之,慧的所觀境,即是一切法,于一切法的空無我性,能夠通達,究竟悟入。所以佛法最極重視的出世慧,其特質是在一一法上,證見普遍法性。
二乘學者的觀境,可說祇是「近取諸身」,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觀。菩薩行者,不但觀察自我身心,而且對于身心以外的塵塵剎剎、無盡世界,一切事事物物,無不遍觀。知四谛即是聲聞慧。四谛的內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成身心無邊痛苦的因緣,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滅是離去煩惱業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滅性。道即導致有情從雜染煩惱、重重痛苦、生死深淵中,轉向清淨解脫、寂靜涅槃的路徑。這四谛法門,可謂是沈淪與超出的二重因果觀,其重點在于有情的身心。
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說到慧學,也先以了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死果報,種種世間事相入手,然後談到悟證無常無我之寂滅法性。
慧學的另一方面,是叁法印的契悟。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一切世間有爲法中,如實體證到念念生滅的無常性,衆緣和合的無我性,又能了達一切虛妄不起是寂滅性。徹底悟入叁法印,就是證得清淨解脫的涅槃。我們之所以滯留世間,顛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實證信叁法印。
總之,叁乘共慧的要義,一方面是谛觀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爲樂」。從觀察到諸行無常,進而體悟寂滅不起的如實性。
大乘不共慧的觀境,則是遍于一切無盡法界了。雖然遍觀一切,而主要還是著重自我身心。菩薩的悟證法性,也要比聲聞徹底。二乘的四谛,是有量觀境,大乘的盡諸法界,是無量觀境。真正的智慧現前,即是證悟法性,成就佛果。而這究竟理性的體證,著重一切法空性。這與小乘慧有兩點不同:第一、聲聞的證悟法性,是由無常,而無我,而寂滅,依叁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同時,大乘本著這一究極理性,說明一切,開展一切,與無常爲門的二乘觀境,顯然是不同的。經說苦等不可得,即是約此究竟法性而說。
修學大乘慧,貴在能夠就事即理,從俗入真,不使事理脫節,真俗隔礙,所以究竟圓滿的大乘觀慧,必達理事圓融、真實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然在初學者,即不能如此,因爲圓融無礙,不是衆生的、初學的心境。印度諸大聖者所開導的修道次第,絕無一入門即觀事事無礙、法法圓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緣起,菩薩行願、佛果功德下手,然後由事入理、從俗證真,體悟諸法空性,離諸戲論,畢竟寂滅。此後乃能即理融事,從真出俗,漸達理性與
事相,真谛與俗谛的統一。
慧之進修
有些人,由于過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現在生,成爲一聞即悟的
根機。但若將前後世連貫起來,依從初發心到現證的整個曆程說,則每個學佛者,都要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獲得無漏現證慧(或稱現證叁摩地),絕沒有未經聞、思、修叁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證的。所以談到慧學,必然要依循一般進修軌則,分別說明這叁有漏慧。
修習聞慧,古代多親聞佛說,或由佛弟子的展轉傳授。因此,親近善知識,成了聞慧的先決條件。然從各種教典編集流通以後,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讀研習,依經論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聞慧。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是必須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叁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爲聞慧。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谛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爲多聞。
思慧就是對于所聞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擇。思慧,已不再重視名言章句的聞慧,而是進入抉擇義理的階段了。佛陀的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適應世間種種根性不等的衆生,而不得不隨機施設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于是一味平等、圓滿究竟的佛法,有了了義不了義之分。修習思慧,抉擇義理其原則是:以了義抉擇不了義,而不得以不了義抉擇了義,因爲衡量教義的是否究竟圓滿,絕不能以不究竟不圓滿的教義爲准則的。比方說,佛常宣示無我,但爲了引度某一類衆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究竟說;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那麼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爲正理,必定要依據無我,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絕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爲
了義的根據,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假使不把了義不了義的正確觀點認清,而想抉擇佛法的正理,那他所得結論,與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萬四千裏了!
這無論是印度的中觀見,或是唯識見,甚至以《楞嚴》、《起信》爲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采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修慧在叁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于諸法起著分別抉擇,祇是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思惟,又譯爲作意,本是觀想的別名,因爲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觀,所以稱爲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即成修慧。
心能安住一境──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谛理,是爲止相;止相現前,對于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或在勝義谛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
單是緣世俗相,獲得定心成就,並不能趣向證悟;必須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但卻是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慧。
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真實無漏慧現前現證慧成就,即能斷煩惱,了生死,成就解脫功德。
如聞慧的成就,含攝得信根──于叁寶谛理決定無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現。思慧成就,由于淨戒的俱起,特別引發了深切的悲願,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則必與定心相應,是爲定慧均衡。現證無漏慧,以如如智,證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達到理智平等的最高境界。
不過智慧的初證,總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證得一切法空性,還需要不斷地熏修,將所悟真理證驗于諸法事相;然後才能透過真理去了達世俗,不執著,離戲論,真俗圓融而無礙。于是悟理與事行,生活與理性,無往而不相應。然菩薩發心,以教化衆生爲要行,必須具有廣大的願欲,遍學一切世出世間無邊法門,種種善妙知識。
菩薩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種智,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學,不但重視觀境與生活的相應,理性與事相的統一;而且能夠博通一切世學,容攝無邊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間學,無礙于出世的佛學,並成爲佛法利益衆生的善巧方便。
如實觀照
「如實」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來”的樣子,當下如何,即照著當下的因緣,去“看”(觀察)著“它”無論是喜怒哀樂。
當你觀照身心的當下,必須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下結論,變成客觀的觀察者(只負責覺知),如此才能“照見”五蘊的實相。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觀照法,對一般人是很難了解的,必須先有法住智,否則只能産生對治的功能,而無法達到見法的效應。雜阿含經說,先得法住後得涅槃,就是此意。
什麼是“法住智”,就是“緣起”的正見,唯有知緣起,才是真“正見”,才能了知生死煩惱之因,因果的必然性,法的必歸于滅,這些知見之確立,是得涅槃智的先決條件,所以上課聽聞熏習,目的就是要建立緣起的正見,聽聞,思維,抉擇,在此階段。(緣起是甚深複甚深的)
緣起正見的重要,就如計算機的軟件程序,影響計算機的功能,程序如果是正確的,功能不會不相應,錯誤的知見(無明),才帶來貪瞋癡的煩惱,若知見是正確的,自與解脫的正道相應,可見正見的重要。
觀照是理論的實踐,如實觀照爲什麼要六個口訣,爲了避免慣性的思維模式,大衆依據的是過去知識,經驗的認知,都是主觀的我見,超越主觀而變成客觀的觀照,才能認清真相,先作爲純粹的觀察者,才有看清“我”的真相的可能,你必須是觀察者而不是造作者。
過程中,你會發現慣性的威力,你會很容易落入“想”,而不是“看”著它(自己的身心當下),「想跟看」的作用完全是不一樣的,“想”是落入過去與未來,而“看”只有當下,生命只有當下,修行只能在此悟入。
你會發現保持覺照是不容易的,你必須只是“看”,而不是落于慣性的“想”,無論任何的身心變化,都只是“看”著它,只是覺知(發現或了解),而不幹涉對治,這就是如實觀照的基本方法。
看起來很平凡又不稀奇,一般的直接反應是這有什麼用?這不是用來推理討論的,而適用于實踐體驗,只有實踐者才能體驗它的奧妙,如果你尚未嘗試,也不要太快下判斷與結論。
那麼它有什麼功效?一個已建立緣起正見的人,觀照中本然的會起相應的作用,它有兩個層次,一、較淺的受用是對治的功能,照見的當下,喜怒哀樂的情緒當下止息,可以作爲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尚方寶劍,一試便知,這還是有爲的對治。二、深徹的體證法性的寂滅,所謂見滅得道,這才是真正的目的,諸法實相的體證,才能體達本來如此的真相,才能如如不動的安住,貪瞋癡的煩惱不再相應。
實踐的過程,雖不刻意的修定,而定心自在其中,雖不刻意斷除煩惱,而煩惱淡而不起,如實觀照之下,戒定慧涵蓋其中,隨著各人的用心不同,所以也會有不同的受用,知見建立得越正確,受用越深越快,知可以助行,行可以證知,知行相輔相成,隨著精進度而提升,必然功不唐捐。
這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不分貧賤,平等平等,在生命活著的當下,行住坐臥中任何因緣都能修驗,這就是契入叁法印或一實相印的平凡的方法,沒有神奇的境界,也沒有神秘的感應,祇如阿含經說的“如實知”而已。(以上個人知見僅提供參考)。
《解脫之道 四聖谛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