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P15

  ..续本文上一页,但因缺少如理的真实慧,不能从根解决问题。一旦定力消退,无边杂染烦恼,又都滋长起来,恰如俗语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即因具有超越一般宗教的禅境,而着重于智慧的体验生活。我们修学佛法,若不能把握这一核心,或偏重信仰,或偏重悲愿,或专重禅定,便将失去佛教的特质。

  由此可见,无论大乘法,声闻法,如欲了生死,断烦恼,证真理,必须依藉智慧力而完成。但这并不是说,除了智能,别的就什么都不要;而是说,在断惑证真的过程中,慧学是一种不可或缺,而且最极重要、贯彻始终地行门。有了它,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小乘法中,定增上学以外,别有慧增上学。在大乘法中,于禅波罗蜜多之后,别说般若波罗蜜多。慧学总是建立在定学的基础上,而慧学并不是禅定。有人以为:「依定发慧」,若定修习成就,智慧即自然显发出来。这完全误解了佛教的行证意义。如说依戒得定,难道受持戒行就会得定吗?当然不会,禅定是要修习而成就的。同样的,根据佛法的本义,修得禅定,并不就能发慧,而是依这修成的定力为基础,于定心修习观慧,才能引发不共世间的如实智慧。说依定发慧,决不是说禅定一经修成,就可发慧的。不然的话,多少外道也都能够获得或深或浅的定境,他们为什么不能如佛教圣者一样能够发智慧,断烦恼,了生死呢?

  修习观慧,对于所观境界,不仅求其明了知道,而且更要能够引发推究、抉择、寻思等功用。缘世俗事相是如此,即缘胜义境界,亦复要依寻伺抉择等,去引发体会得诸法毕竟空性。因为唯有这思察简择,才是观慧的特性。

  修学佛法的,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别,以为由此得无分别,对一切事理不修简择寻思,那他就永远不能完成慧学,而只是修止或者定的境界。

  初学佛法,所应该注意者,第一、不要将听经、看经,以及研究、讲说,视为慧学的成就,而感到满足高傲。第二、必须认清,即使能更进一层的引发闻思修慧,也祇是修学佛法方便阶段,距离究竟目标尚远,切莫因此而起增上慢,以为圆满证得,或者与佛平等。第三、要得真实智慧,不能忽略生得及加行慧,轻视闻思熏修的功行。

  慧之观境

  慧是以分别、抉择、寻伺等为性的,那么它所分别、抉择地对象──所观境,是些什么呢?

  修学佛法,目的在求解脱,解脱是三乘圣者所共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甚深智慧,遍一切诸法而通达它。换言之,慧的所观境,即是一切法,于一切法的空无我性,能够通达,究竟悟入。所以佛法最极重视的出世慧,其特质是在一一法上,证见普遍法性。

  二乘学者的观境,可说祇是「近取诸身」,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观。菩萨行者,不但观察自我身心,而且对于身心以外的尘尘剎剎、无尽世界,一切事事物物,无不遍观。知四谛即是声闻慧。四谛的内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成身心无边痛苦的因缘,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灭是离去烦恼业因,不起生死苦果的寂灭性。道即导致有情从杂染烦恼、重重痛苦、生死深渊中,转向清净解脱、寂静涅槃的路径。这四谛法门,可谓是沈沦与超出的二重因果观,其重点在于有情的身心。

  南方传来的《解脱道论》,说到慧学,也先以了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生死果报,种种世间事相入手,然后谈到悟证无常无我之寂灭法性。

  慧学的另一方面,是三法印的契悟。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一切世间有为法中,如实体证到念念生灭的无常性,众缘和合的无我性,又能了达一切虚妄不起是寂灭性。彻底悟入三法印,就是证得清净解脱的涅槃。我们之所以滞留世间,颠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实证信三法印。

  总之,三乘共慧的要义,一方面是谛观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证悟无常无我寂灭空性。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生灭故,寂灭为乐」。从观察到诸行无常,进而体悟寂灭不起的如实性。

  大乘不共慧的观境,则是遍于一切无尽法界了。虽然遍观一切,而主要还是着重自我身心。菩萨的悟证法性,也要比声闻彻底。二乘的四谛,是有量观境,大乘的尽诸法界,是无量观境。真正的智慧现前,即是证悟法性,成就佛果。而这究竟理性的体证,着重一切法空性。这与小乘慧有两点不同:第一、声闻的证悟法性,是由无常,而无我,而寂灭,依三法印次第悟入;大乘观慧,则直入诸法空寂门。同时,大乘本着这一究极理性,说明一切,开展一切,与无常为门的二乘观境,显然是不同的。经说苦等不可得,即是约此究竟法性而说。

  修学大乘慧,贵在能够就事即理,从俗入真,不使事理脱节,真俗隔碍,所以究竟圆满的大乘观慧,必达理事圆融、真实平等无碍的最高境界。然在初学者,即不能如此,因为圆融无碍,不是众生的、初学的心境。印度诸大圣者所开导的修道次第,绝无一入门即观事事无碍、法法圆融的,而是由信解因果缘起,菩萨行愿、佛果功德下手,然后由事入理、从俗证真,体悟诸法空性,离诸戏论,毕竟寂灭。此后乃能即理融事,从真出俗,渐达理性与

  事相,真谛与俗谛的统一。

  慧之进修

  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

  根机。但若将前后世连贯起来,依从初发心到现证的整个历程说,则每个学佛者,都要经过闻、思、修的阶段,才能获得无漏现证慧(或称现证三摩地),绝没有未经闻、思、修三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证的。所以谈到慧学,必然要依循一般进修轨则,分别说明这三有漏慧。

  修习闻慧,古代多亲闻佛说,或由佛弟子的展转传授。因此,亲近善知识,成了闻慧的先决条件。然从各种教典编集流通以后,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读研习,依经论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闻慧。可是最主要的一着,是必须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佛法的根本意趣,闻多识广,并不就是闻慧;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如小乘经说,能如实谛观无常、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多闻。大乘教典则以堪闻法性空寂,或真如实性为多闻。

  思慧就是对于所闻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择。思慧,已不再重视名言章句的闻慧,而是进入抉择义理的阶段了。佛陀的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适应世间种种根性不等的众生,而不得不随机施设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于是一味平等、圆满究竟的佛法,有了了义不了义之分。修习思慧,抉择义理其原则是:以了义抉择不了义,而不得以不了义抉择了义,因为衡量教义的是否究竟圆满,绝不能以不究竟不圆满的教义为准则的。比方说,佛常宣示无我,但为了引度某一类众生,有时也方便说有我;无我是了义教,究竟说;有我是不了义教,非究竟说。那么我们要衡量这两者孰为正理,必定要依据无我,去抉择有我,解了佛说有我的方便意趣,绝不能颠倒过来,以有我为

  了义的根据,而去抉择无我,修正无我。假使不把了义不了义的正确观点认清,而想抉择佛法的正理,那他所得结论,与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万四千里了!

  这无论是印度的中观见,或是唯识见,甚至以《楞严》、《起信》为究竟教证的中国传统佛教,都各有他们审慎的判教态度,和严密的论证方法,我们不妨采取其长处,扬弃其偏点,互相参证,彼此会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择观点,完成明利而纯正的思慧。

  修慧在三有漏慧的修行过程中,思慧与修慧,同样对于诸法起着分别抉择,祇是前者(虽也曾习定)未与定心相应,后者与定心相应。思惟,又译为作意,本是观想的别名,因为修定未成,不与定心相应,还是一种散心观,所以称为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够在定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即成修慧。

  心能安住一境──无论世俗现象,或胜义谛理,是为止相;止相现前,对于诸法境界,心地虽极明了,但并非观慧,而是止与定应有的心境。止修成就,进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观因果、观缘起、乃至观佛相好庄严;或在胜义谛中,观法无我,本来寂灭。这不但心地极其寂静明了,而且能够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实观察、抉择,体会得诸法实相。从静止中起观照,即是修观的成就。

  单是缘世俗相,获得定心成就,并不能趣向证悟;必须观察一切法无我毕竟空寂,才可从有漏修慧引发无漏的现证慧。修慧虽不能直接取证,但却是到达证悟的必经阶段。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能够降伏自心烦恼,引发现证智慧。

  从修慧不断努力上进,真实无漏慧现前现证慧成就,即能断烦恼,了生死,成就解脱功德。

  如闻慧的成就,含摄得信根──于三宝谛理决定无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现。思慧成就,由于净戒的俱起,特别引发了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则必与定心相应,是为定慧均衡。现证无漏慧,以如如智,证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达到理智平等的最高境界。

  不过智慧的初证,总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证得一切法空性,还需要不断地熏修,将所悟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然后才能透过真理去了达世俗,不执着,离戏论,真俗圆融而无碍。于是悟理与事行,生活与理性,无往而不相应。然菩萨发心,以教化众生为要行,必须具有广大的愿欲,遍学一切世出世间无边法门,种种善妙知识。

  菩萨不但是道智,而且是道种智,这是一般所不大注意的。真正的大乘慧学,不但重视观境与生活的相应,理性与事相的统一;而且能够博通一切世学,容摄无边微妙善法,使一切世间学,无碍于出世的佛学,并成为佛法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

  如实观照

  「如实」两个字的意思,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当下如何,即照着当下的因缘,去“看”(观察)着“它”无论是喜怒哀乐。

  当你观照身心的当下,必须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变成客观的观察者(只负责觉知),如此才能“照见”五蕴的实相。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观照法,对一般人是很难了解的,必须先有法住智,否则只能产生对治的功能,而无法达到见法的效应。杂阿含经说,先得法住后得涅槃,就是此意。

  什么是“法住智”,就是“缘起”的正见,唯有知缘起,才是真“正见”,才能了知生死烦恼之因,因果的必然性,法的必归于灭,这些知见之确立,是得涅槃智的先决条件,所以上课听闻熏习,目的就是要建立缘起的正见,听闻,思维,抉择,在此阶段。(缘起是甚深复甚深的)

  缘起正见的重要,就如计算机的软件程序,影响计算机的功能,程序如果是正确的,功能不会不相应,错误的知见(无明),才带来贪瞋痴的烦恼,若知见是正确的,自与解脱的正道相应,可见正见的重要。

  观照是理论的实践,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六个口诀,为了避免惯性的思维模式,大众依据的是过去知识,经验的认知,都是主观的我见,超越主观而变成客观的观照,才能认清真相,先作为纯粹的观察者,才有看清“我”的真相的可能,你必须是观察者而不是造作者。

  过程中,你会发现惯性的威力,你会很容易落入“想”,而不是“看”着它(自己的身心当下),「想跟看」的作用完全是不一样的,“想”是落入过去与未来,而“看”只有当下,生命只有当下,修行只能在此悟入。

  你会发现保持觉照是不容易的,你必须只是“看”,而不是落于惯性的“想”,无论任何的身心变化,都只是“看”着它,只是觉知(发现或了解),而不干涉对治,这就是如实观照的基本方法。

  看起来很平凡又不稀奇,一般的直接反应是这有什么用?这不是用来推理讨论的,而适用于实践体验,只有实践者才能体验它的奥妙,如果你尚未尝试,也不要太快下判断与结论。

  那么它有什么功效?一个已建立缘起正见的人,观照中本然的会起相应的作用,它有两个层次,一、较浅的受用是对治的功能,照见的当下,喜怒哀乐的情绪当下止息,可以作为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尚方宝剑,一试便知,这还是有为的对治。二、深彻的体证法性的寂灭,所谓见灭得道,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诸法实相的体证,才能体达本来如此的真相,才能如如不动的安住,贪瞋痴的烦恼不再相应。

  实践的过程,虽不刻意的修定,而定心自在其中,虽不刻意断除烦恼,而烦恼淡而不起,如实观照之下,戒定慧涵盖其中,随着各人的用心不同,所以也会有不同的受用,知见建立得越正确,受用越深越快,知可以助行,行可以证知,知行相辅相成,随着精进度而提升,必然功不唐捐。

  这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不分贫贱,平等平等,在生命活着的当下,行住坐卧中任何因缘都能修验,这就是契入三法印或一实相印的平凡的方法,没有神奇的境界,也没有神秘的感应,祇如阿含经说的“如实知”而已。(以上个人知见仅提供参考)。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如实观照法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