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

  如實觀照法要

  ——節選自《雜阿含經講記》

  體方法師 (著)

  

  按:《如實觀照法要》,是根據體方法師《雜阿含經講記》視頻文字版,經整理、加工、篩選、歸納、編輯而成。在編輯過程中,宗強力爭把師父叁十多年的學法心得——躍然紙上,彰顯師父立足根本佛法、攝取印順導師擇法智慧,結合現代禅修理論與方法,將如實觀照法門的奧妙與殊勝處展示出來,利益更多的有緣衆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難盡如人意。好在這只是個初稿,願與各位善知識及有緣師兄的學習交流中,完善並充實它。爲未來際的衆生,做佛弟子所應做的應行的一切!

  宗強編校于二零一一年春節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

  ——《雜阿含經》

  諸佛世尊皆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經》等見品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

  ——《雜阿含經》

  如實觀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不下判斷,不做結論。

  ——體方法師

  

  佛法的偉大與超勝,就在于“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緣自覺”。而如實觀照就是實現此方便大用的入手處和切入點。

  佛法中“現法見”的部份,我非常重視。我們禅修的時候,所用的“如實觀照”,爲什麼都很重視當下的“覺知”,重點也是在把握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這個重點!這對于我們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們往往把修行、見法當做是未來的事,都很困難。

  《雜阿含經》第二七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爲現法,乃至緣自覺」?”(224-1)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 從正念正智到如實觀照的這個過程,大家要深思!富樓那尊者去請法, 問佛陀:世尊:你所說的現法見, 說不待時節、緣自覺知, 當下就能滅熾燃。佛陀講的這個法,“說即此見, 說緣自覺”。佛法的功能和受用就在于這個“見”跟“自覺”,這是兩個重點,所以富留那請求佛陀開示、解釋。這個偈子很重要, 我們都會把他寫成警語貼在牆上。“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這個偈子,大家要記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谛聽,善思,當爲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如果我們在觀察的時候, 當我們根塵觸眼見色的時候, 我們要覺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種貪心、貪欲、貪著, 它起來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實的知道。這個“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發現! 當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塵觸了,産生了心靈的作用, 不管什麼感受或貪瞋癡煩惱都好。這個“貪”只是一個代表, 也就是六根觸六塵,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發現,起貪欲, 你要知道它起貪欲,這個叫“覺知”,叫做“發現”,這個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現法見就是在我們生命當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發現法的功效性, 這個叫“現法見”。離開我們身心當下, 叫不叫“現法見”?我們活著, 根塵觸時時刻刻在發生作用, 起了貪,你要覺知——我起了貪,這個覺知就叫“現法見”。這個地方聽起來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這個有什麼意義?我們今天之所以叫無明衆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們身心運作的功能;五蘊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觸六塵産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這個叫無明。對自已的身心內涵、功能、作用, 産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這裏顛倒執著的原因也沒有發現, 這個叫無明。而覺知就是要讓你發覺內在的真相,衆生生死的因, 貪瞋癡煩惱的因要去發現;只有發現,才能知道裏面有什麼問題, 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它。但是我們現在修行, 是不是這樣用功?還是在看別人的問題, 然後是是非非一大堆, 這跟我們自己的修行有關嗎?修行絕不是在這個地方!修行是在向內發現問題:我們對生命的功能作用都無知, 尤其是負面的功能更無知, 所以你一直墮在那個習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遠只有輪回生死的份兒。“現法見”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離開“現法見”,離開“現法見”,就會把修行變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爲是的個人知見。 那個不叫現法見, 那是脫離身心和世間法的想當然,同我們的解脫無關。

  如實觀跟假想觀哪裏不同?如實觀就是現法見, 現法見的叫如實觀。如實觀就是在生命的當下, 去觀察它叫如實觀。如果我們今天不是依生命的當下來觀察, 是用我們的意識——想一個圖樣, 想一個對象;然後把心放在那邊, 把那個想象的東西把它看得越來越清楚, 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假想觀。不是現法見的,不叫如實觀!這個觀的方法不同, 帶來後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假想觀就是使你的心安住于一點, 這個叫修止修定;如實觀是在發覺生命和諸法的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脫。假想觀帶來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發覺真相。所以導師就強調說:如實觀才能見法悟道, 假想觀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好像不重視禅定;我不是不重視禅定, 是衆生執著禅定我才告訴你, 禅定只是助緣,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禅當四果, 這問題更大了;由于禅定引生的神通更執著了, 就自以爲是了;其實有沒見法, 我執有沒有破,生死根有沒有斷,我們每個人自己最清楚!

  “雲何滅熾然?”你在現法見的當下, 不必等待什麼特殊因緣,當下就能“滅熾燃”。就是我們內心的煩惱, 像火在燒嘛,它當下就止息, 這個叫滅熾燃。

  “雲何不待時?”什麼是不等待時節因緣呢。“雲何正向?”雲何是邁向解脫的這一部分。“雲何即此見?”就是當下的這個見, 現法見的這個“見”。“雲何緣自覺?”當下就能覺悟,當下就能夠覺知, 覺知就能産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前面是發現它起貪瞋癡, 起貪你發現了。後面另一個 “起”是什麼?“滅”是什麼?前面發現的是“起”, 後面發現的是“滅”!當我們眼見色,覺知到我們眼根觸到色塵, 而不起貪欲的時候, 這個“不起貪欲你也要如實知”, 注意聽喔!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個是當我起了貪瞋癡煩惱, 我發現——噢起了;當我沒有貪瞋癡煩惱,我知道自己沒有貪瞋癡煩惱,這兩種現象都要覺知!所以眼見色不起貪欲如實知, 當下就沒有貪瞋癡,就是滅熾燃嘛!“不待時”, 不需要等待什麼特殊的時節, 當下就發現, 當下就滅熾燃!所以一切都緣自于這樣的一個見地,這樣一個覺知。

  《雜阿含經》(卷二0)這樣說:“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于現法,緣自覺悟”。玄奘于《法蘊足論》(卷二)譯爲:“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這可以略爲解說: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說,說得恰如其分的——善說。佛的正法,能在現生中悟見,而不是非要等到來生的——現見。八正道與煩惱不相應,是清涼安隱的——無熱。應時,或譯不時,佛法不受時間的限製,什麼時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達的能力——引導;能隨順于如實知見——近觀。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覺自證的,稱爲智者內證。所以,“法”不是別的,是從聖道的修習中,現見緣起與寂滅而得自覺自證。”(《佛法概論》印順導師)

  我們學佛,尤其是現在的一些觀念,幾乎很少有“現見法”的這一種觀念,大部份都是等死後要到哪裏去,未來才來成就。但是從上面這一經的講法:“世尊現法律”,世尊所開導的這些法要,都是于當下隨時隨刻、任何一個因緣中都有讓你“見法、離諸熾然”,就是離一切的惱熱,當下可以清涼、可以止息的。“不待時節”,就是不必等什麼特殊的因緣時刻,每個當下都是因緣。我們要體會的就是這樣的“法”,世尊所開導的“法”,是沒有離開我們生命當下可以覺知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接受一個觀念,認爲我們的生命是誰來操控的,要等誰來救我們,如果接受這種觀念的話,那我們還有機會嗎?

  但是佛陀所開示的法不是這樣子,他爲什麼要我們從身心去觀察?“現見”,在那裏現見?就在我們生命的當下。怎樣去觀察我們生命的作用?五蘊、六處它有什麼功能?我們在哪裏顛倒?什麼因緣讓我們顛倒執著?什麼因緣使我們痛苦煩惱?這些都是在我們生命的當下可以觀察到的。所以佛陀開示的“法”,都沒有離開“現見法”的這個因緣。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把握這個根本,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因緣的當下,時時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機會?這樣你才有因緣、才有機會!如果只是等待,等未來、等救度,那我們什麼時候有機會呢?不要把生命寄托于未來,要把握活著的每一個當下,要記得!我們今天見的法要見什麼“法”?能讓我們當下解脫的法!就是“聖道的修習”,講緣起法,講八正道,這個都是我們當下能體會的,能實踐的。緣起法一定要用心去體會,然後在生命中的觀照很快就會相應,所有問題真的都能解決。

  受,是如實觀照的重點,五蘊六處是有情身心…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