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叫你時時刻刻都在當下的覺知中, 你只要覺知就好, 不管它怎麼樣你就看著它……。如果是煩惱你就把煩惱看清楚;如果是痛苦你就把痛苦看清楚;它有多少,住在哪裏,要發現它。結果只要一觀察你就會說:師父我看不到!看不到你每天在斷什麼煩惱?你跟誰打仗?你修行要去掉什麼?是不是在打糊塗仗!今天講的這個是非常重要!大家要用心哪!體會得到,回到生命中來, 照這個方法去觀察去體會, 很快都能相應, 因爲它“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所以諸法實相不是修來的, 我們只是去發現、去體證它本來如此的真相。這樣的修行跟一般的所謂修行, 真的差太多啦, 這一點真的太重要了!
你們想想:爲什麼我們對師父講的“如實觀照”不懂、不相應、不能受用?因爲你們知見沒有厘清。“師父都不辦禅修,都不指導我們”。我什麼時候不辦禅修,不指導你們?我只是指導你們,你們聽不懂。基礎不夠怎麼點都點不清, 怎麼點都點不開。所以我一直重知見的熏習,希望你們都能夠明白。正見建立了,你當下的每一個反思, 馬上就可以證明!還需要什麼形式上的禅修嗎?禅修只是一個方法、一個助緣, 但不等于一定就可以開悟。現在你們聽懂了當下就能受用喔!這是啓發智慧的覺照, 不是有爲的造作。修行如果是有爲的造作,是生滅法,生滅法是壞法,你怎麼能悟道呢?這個理念明白以後, 然後反觀覺知!奧妙——就是在正念正智的作用中産生的!生命中本來就是這樣子。明白的時候原來,你會發現它不是外來的、不是修來的,是生命中本具的功能。我們只是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功能。由于佛陀的發現,告訴我們, 所以人人只要照他的方法, 在我們的五蘊身心去觀察它, 它的作用功能法爾如是, 本來就這樣子。所以離開五蘊六根我們有沒有機會?今天說人身難得, 不是我生到這個人間來很難得,衆生那麼多, 一個生命有什麼了不起, 不是在講這個。是因爲人身有五蘊六處,五蘊六處産生的問題, 在五蘊六處中才能解決它、超越它!所以離開人身沒有五蘊六處!人身難得是在談這個。有一些人誤解了, 人身有什麼難得, 你只要不去限製它, 生命可能會發展到無限量了, 地球將來有一天會裝不下了——你說人身有什麼難得的?不解義就會産生這樣的誤解!
爲什麼要如實觀照, 因爲如實觀照不是有爲的對治、不是在練功,不是在搞境界;它是在發覺真相, 在解決根本問題。任何境界都是無常的,喜悅啦、光明啦、無人無我啦、清淨啦、看到佛國啦;我告訴你:這些也是心靈的境界, 也是無常的, 沒有一法是實有的?!修行有很多境界、有很多體會, 所以導師就點醒我們:這個叫美麗的陷井。看起來很棒!很好,你就執著, 一執著你就陷下去了,不知道“彼亦無常”。法的知見沒有建立的明白清楚, 一定會落入那個陷井;所有外道的修行, 沒有一個不是落入陷井裏面的, 你要怎麼解脫?所以一定要明白, 佛法與世不共在講什麼?不共處沒有把握, 你就不知道佛法的特質, 把握不到, 你就不可能受用解脫;你跟外道一樣會在神我見中, 搞境界了。什麼叫如實知顯現;只有一個方法, 你不造作它才真正的顯現,你一造作就被慣性控製——不能如實顯現了!所以不要造作,要有在如實顯現中才能去發覺真相!
修行就是要了解生命的功能作用, 真相明白了你才能超越它。所以修行從沒有離開過我們的五蘊。五蘊的功能你要明白, 根塵觸産生受,受爲什麼會貪? 爲什麼會瞋?爲什麼會癡?都要明白。慢慢的你會發現——原來它會滅, 這個都是真相,都要明白。讓它自然顯現, 然後你去發現;沒有顯現, 你怎麼發現?我一直強調這一點, 一般人總是不理解。我們要這樣,不要那樣,用阻止的方式。我們不用阻止的方式, 而是讓它如實的顯現, 如實顯現才能發現, 這個差別太大了。綁著你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你永遠沒有發現的機會!要讓它如實顯現,然後才能發現真相, 才能解決問題。一個是逃避的、壓抑的、克製的;一個是疏導的,發覺真相的, 解決根本問題的, 一樣不一樣?各位:這些觀念的問題、知見的問題,影響到我們修行方法的不同;修行方法的不同結果就不同。爲什麼我們信佛的多,修行的多, 而悟道的少?受用的少?方法不正確看你怎麼修!
在如實觀照中,不管是看到了起,還是看到了滅, 它是沒有貪瞋癡煩惱的;如果真的都明白,真的都發現了, 你們要活在哪裏是你們的自由。不要怪師父沒有告訴你, 不要說師父沒有指導, 師父沒有點撥!師父沒有辦法去逼你們, 但是法所談的, 我們大家可以去理解, 理解後時時刻刻可以去體驗?沒有煩惱, 沒有貪瞋癡的當下是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所以你永遠活在跟貪瞋癡煩惱的對治中;而不知道:原來生命中沒有貪瞋癡煩惱的那一部分。你爲什麼不住在那裏?爲什麼一次次的把貪瞋癡煩惱印進去以後, 就生活在貪瞋癡煩惱裏面, 每天跟它打仗,一直打不完, 到死還在打;因爲你沒有發現貪瞋癡的虛幻,沒有貪瞋癡的那種清涼、自在、解脫的實相的部分你更沒有發現,沒有理解。
內寂其心才能如實知顯現,這是禅觀的重點。如實觀照過程就是如實知顯現的過程,當你做爲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才能透過法相,去發現它必歸于滅的實相。
《雜阿含經》第257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城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這一經要提醒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的達到如實知?就是說:我們先要修方便的禅思, 使我們的心能夠寂靜下來。在那種寂靜中, 達到如實知顯現。只有在內寂其心的時候, 才能如實知,這都是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只是讓它如實的顯現出來。
“于何如實知顯現?”,進一步說, 怎麼樣叫做如實知顯現, 在哪裏如實知顯現。“于眼如實知顯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如實知顯現。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此諸法無常,有爲,亦如是如實知顯現。”各位:這一經很平凡、很平淡, 大家一看就過去了。但是這一經非常重要!這就是禅觀的心要重點!修行不是有爲的造作,我用什麼方法?我來修什麼?這都是有爲法。這裏的“如實知顯現”是無爲法, 它是“法爾如是”的, 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在自然的顯現出來,前提是內寂其心。因爲禅思方便, 我們的身心進入一種寂止、安定的狀態, 心中的一切, 它自然會顯露出來。爲什麼如實觀照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讓生命自然顯現,顯現什麼——六根觸六塵;比如說眼見色生眼識, 因緣觸産生受, 這個受是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 都讓它自然的顯現。那你就能如實知。不管是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 都能如實的知道,看到它的真相, 這個叫如實知顯現。這裏就有一個重點:我們根塵觸, 不管是哪一根觸哪一塵, 它産生的就是受, 根塵觸就會産生受。這個受不管是苦受、樂受, 不苦不樂受, 你都如實知顯現, 都看得清楚明白, 都發現得清清楚楚的。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 或是某一個現象, 我們起了不歡喜或起了愛染, 我們都清楚嗎?由于不清楚,我們一直陷在其中不知道回頭,怎麼才能回頭?所以這個如實知顯現, 就是先讓你看到真相, 看到生命的功能、無明功能與明的功能都能發現, 都讓它自然顯現出來;就在這個顯現中去發現它、去了解它、去超越它。你一造作(比如主觀的臆測意與慣性)它就失去了這個功能。
所以內寂其心的目的就是如實知, 讓它自然顯露出來。苦受起來,要知道;樂受起來,也要知道,讓它如實的顯現出來。這個起,是緣起的起。苦起來了, 樂起來了,不苦不樂起來了,只要發現就好, 這個叫如實知顯現。起來以後你會看到什麼?原來會滅,它不是永遠存在的。苦受起來一下子就不見了, 爲什麼會不見?要如實知的去顯現,如實的體會, 如實的明白。
“此諸法無常, 有爲, 亦如是如實知顯現”, 你就會發現, 起了一下子就不見了, 原來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有爲法,是生滅法, 有爲的必會滅。原來我們起的所有的一切感受, 也是起了馬上就滅了, 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起了就執著,就以爲永遠是這樣。好吃,就一直執著好吃, 而不知道這個好吃, 只是當下的感受, 一下子就過去, 好吃就不見了。但是你沒有發現後面這個“不見了”…… 你只發現最初所感受的, 把那個感受當作永遠的、實在的記取了。這樣有沒有如實知?沒有如實知,你只是執著在某一個部分。如實知是一個法起來了、還滅了,都要明白。讓它如實的顯現——生起到寂滅。爲什麼會滅?因爲是有爲法、是生滅法、是無常啊。這些明白了, 那你還會執著在剛剛的那個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嗎?這一經看起來很簡單,短短的, 告訴你, 太重要了!!!
我們觀察,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它如實知顯現?唯有一個辦法,我變成一個客觀的觀察者。我每天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 都是我要如實知的地方。我只要在自己的行住坐臥中加入一個覺知, 只要默默的在旁邊觀察它, 自己默默的觀察自己,不要去幹涉,不要用有爲的思惟去控製, 你只是讓它如實知顯現。你會發現什麼?發現根塵觸産生的作用, 原來會隨順慣性和習性;然後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我們就是在這裏執著才産生問題的。但是我們很少發現它的滅相,這個滅就是真相。要發現這個真相, 只有客觀的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發現了真象。 原來我過去在這裏顛倒, 在這裏執著, 你明白了以後你就…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