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16

  ..续本文上一页个“觉”字本身就在建立正念正智。前面的知见建立了, “觉”与正见则必然相应。所以师父为什么说:如实观照你只要看着它, 你要知道你现在身心状态, 时时刻刻像灯在照着一样。为什么讲这个如实观照的重要?不是在对治,一直强调它不是在对治, 一打仗一对治你就没完没了。比如说:我要跟某一个对象抵抗, 要除去它, 那表示它是真的你才要除去它;你要对治它就表示它是实在的, 那你就去不掉了。你要去观察我们要消除的对象, 它是什么因缘而起的,把这个因缘解决了它就不起。而不是在对治它, 不是把它认为实有的来跟它打仗。所以烦恼有烦恼的因缘, 瞋恨有瞋恨的因缘, 要去看清它的真相:从因缘上下手。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由无知而引起,由于不觉而引起的, 因为没有正念正智。所以今天为什么要强调知见的建立, 知见建立才能护持于觉知, 然后去发觉真相, 这个不就是内容次第吗?所以这里讲的正念正智成就,重点就在这里。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我们今天所有的佛弟子也一样, “当作是学”, 离开这个你怎么用功?

  “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我们一定要学难陀在这一方面的内涵, 把我们的正念正智成就, 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才谈得上真正的用功, 才谈得上真正的修行。我们现在是在什么?资粮,在具备这些资粮啊。我们哪一个真正巳经进入那种修行程度了?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还不受用?为什么不能真正的体证空性或者是安心呢?因为我们还有很多条件没有具备啊!所以各位:我们自己要知道, 学这些不是空谈、不是理论,一定要时时刻刻回到自己的身心来, 反省自己、反观自己,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具备什么条件, 我们才能得到我们要体会的东西。

  “异比丘说偈言:善关闭根门, 正念摄心住。饮食知节量, 觉知诸心相。善男子难陀, 世尊之所叹。”即使在饮食中, 也要发现我们的心相, 心意识的情况,都要明白。所以,善关闭根门就是正念摄心而住。

  世尊会赞叹他大利又精进,又能够真正的依法奉行。所以这里就是佛陀对难陀的赞叹, 重点就在这里——就是在正念正住的成就。

  (《杂阿含经》220经)“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

  这几句话我们要用心的去体会。前面是让你正念正智!不要去执著或者是对抗,这个是修根的正念正智的方法。这里不是,这里是在进一步喔。眼见色生的眼识,不管是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为什么会体会到它是寂灭的呢?这个是进一步,“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所以体会的是寂灭。不是那个现象,是那个现象的寂灭性,这是进一步,这才是贤圣的修根——修行的根本。前面这些只是如何护持,如何守护这个根门;但是这个巳经体会到它的根本法性——本自寂灭!

  “得彼舍巳,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 “力士弹指顷”——剎那就解决了!所以各位: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譬如力士弹指顷”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在这短短弹指的一剎那间,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各位:这个地方很重要喔!体会它的寂灭法性:“此则寂灭”能够当下体会,当下就能舍离,这就是“力士弹指顷”喔!所以这里就讲,“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当下就止息。能够体会这个的人,当下的问题当下俄尔尽灭,当下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个地方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个是贤圣修根,跟前面的无上修根,位子是不一样的!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启发,修行得法,理路清楚,当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不是等未来、不是等死后!是当下!我一直在强调的一句话是:当下不能解决的,下一秒钟就有问题,未来就有问题、死后就有问题。当下解决的,下一秒钟没问题,未来没问题,死后没问题。我是不是一直在强调这一句话?那佛法真正重的是当下还是未来?我现在讲的这些、强调的这些都是重点,大家要把握。因为过去很多人不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我现在一直在谈这个,是藉《杂阿含经》来阐扬如实观照的内涵在讲什么?你就知道为什么如实观照跟一般禅定不同。哪里不同?慢慢去体会!前面如果有正念正智,进一步你就能够体会“所谓俱舍、此则寂灭”的内涵。发现它们的相依相缘和相互呼应。

  所以这个地方如果明白,后面你就自然明白,眼见色的内容明白,后面的耳闻声也一样,鼻嗅香、舌识味、意缘法都一样;六根触六尘的条件其实都一样。眼缘色生眼识这个明白,后面就都能清楚明白。

  “佛告阿难:「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什么叫惭耻、厌恶?真正用功的人,你今天在六根中触到六尘,产生了这个可意不可意的时候,你自己会知道:自己还有这一种倾向、这一种功能,还有这一种习性在;你就会因此而生出惭愧心、耻辱心,想远离它。我们现在学佛有没有发现这一点?我们犯了过错还会为自己解释,去找理由。请问:那你什么时候能了?如果我们发现了问题,知道惭愧,知道自己要精进超越它,这就是巳经起作用了。也就是说:一个不懂得自己“过在何处”的人,总是自以为是,所以问题永远也不能得到解决。当你知道自己过在何处、错在何处;自己会惭愧、会发心精进超越它,那就是巳经有作用了,是不是这样子?我觉得这个真的是蛮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能超越自己,能够改善自己?能够真正的实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你没有发现问题,你永远不会解决问题。所以第一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我们才会去改善它、才会去超越它,这个“发现”是多么的重要!所以这里会起惭愧心、羞耻心,就是因为发现了。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惭耻、厌恶。”一样啊,只要六根触六尘,就要发现这个问题,惭愧心、羞耻心会让你想办法超越它、改善它,这个就是学见迹,学法的功用性就产生了。

  (《杂阿含经》282经)“阿难!是名贤圣法律学见迹。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诸根。已说贤圣修诸根,已说学见迹。阿难!我为诸声闻所作,所作已作,汝等当作所作。”佛陀说我今天为这些贤圣弟子们开示;我该讲的都讲了、我该做的也做了,你们应该当作所作。也就是说:你要去体会、要去实践,你要好好在身心当下去落实,做到你完成为止;那么证阿罗汉的时候,就叫做所作巳办!我该作的都巳经完成了,这个叫所作巳办,这就是无学位了。如果我们今天还在学位,甚至在地前的这些修持,我们就要——当作所作!

  这一经的几个重点我们要把握。一个是什么叫无上修根;一个是贤圣修根;一个什么叫学见迹,这三个重点要把握。尤其是第二个重点,一定要记得!为什么“此则寂灭”是“如力士弹指顷”?“俄尔尽灭”在谈什么?如果今天法不是这样子,佛法的伟大妙用不是这样子——佛法还有什么可贵?佛法真的是这样子!你当下能明白,当下就解决;你当下依法观照,当下也能体证!所以注意这个“觉”字,觉就是发现、觉就是体证、觉就是清楚明白!

  关于用功修行,我一直强调:不是我们里面有一个东西, 把它修掉, 不是!只是在发现真相,正面的功能发现以后, 负面的功能它自然就不见了。所以我一直强调, 我们生命中有两种机制:一个是与无明相应的机制, 起来的就是贪瞋痴烦恼, 生死相续;一个是与明相应的机制, 在这里贪瞋痴不起、烦恼不起。你会发现它的本来——它的清净自在。正念正知在讲什么?所以各位:包括我们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如何去发现它?我们要时时刻刻不离这个功能去发现、去体证,就像把灯打开。我们什么时候关掉灯?忘失的时候、没有正念正知的时候, 就是关掉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习性就来了、贪爱也来了。各位:如果你们明白这个重点,真的能把握, 你就不会说我每天要跟贪瞋痴打仗。贪瞋痴是由于没有正念正智而起的!它是缘起的, 不是本有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由于忘失于正念, 才会“其心乐爱著”, 是不是这样子?那么在正念正知中就可以“其心不染污”。我们生命的功能中本有这样的功能。我们要去发现,发现它是本来如此的。

  所以我们修行,如果没有一个明白的人来引导、来启发, 让你发现本来的功能;你说我今天要去修行, 我里面有贪瞋痴, 你要去跟他打仗, 我请问:你们什么时候打得完?贪瞋痴是真的你打不完, 你不能把它消灭。贪瞋痴烦恼是有因有缘而起的, 只要把因缘断了它就不起。为什么要跟它打仗?一打仗就落入实有, 实有就去不掉。修行是在发觉真相——生命的实相。生命的真相理解了, 你就能善用生命觉知的那一面, 光明本来的那一面,你就不会落入妄念而起的那一面。由于无明而起的那一面, 你就不会相应了。讲到这里真的是非常重要!这个理念如果没有厘清, 都是在有为法的对治造作中,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脱的!

  真正的如实观照,不是对治,而是直接契入法性——直见诸法实相,这才是如实观照的功用和目的。

  今天,佛陀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去观察, 发现诸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 你还怀疑什么?当你能体会到这些法的重点, 保持正念正知,保持觉知的“觉”字,你们就可以试试看, 师父的如实观照在讲什…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