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覺”字本身就在建立正念正智。前面的知見建立了, “覺”與正見則必然相應。所以師父爲什麼說:如實觀照你只要看著它, 你要知道你現在身心狀態, 時時刻刻像燈在照著一樣。爲什麼講這個如實觀照的重要?不是在對治,一直強調它不是在對治, 一打仗一對治你就沒完沒了。比如說:我要跟某一個對象抵抗, 要除去它, 那表示它是真的你才要除去它;你要對治它就表示它是實在的, 那你就去不掉了。你要去觀察我們要消除的對象, 它是什麼因緣而起的,把這個因緣解決了它就不起。而不是在對治它, 不是把它認爲實有的來跟它打仗。所以煩惱有煩惱的因緣, 瞋恨有瞋恨的因緣, 要去看清它的真相:從因緣上下手。我們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都是由無知而引起,由于不覺而引起的, 因爲沒有正念正智。所以今天爲什麼要強調知見的建立, 知見建立才能護持于覺知, 然後去發覺真相, 這個不就是內容次第嗎?所以這裏講的正念正智成就,重點就在這裏。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我們今天所有的佛弟子也一樣, “當作是學”, 離開這個你怎麼用功?
“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業,如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我們一定要學難陀在這一方面的內涵, 把我們的正念正智成就, 這個是最重要的地方。才談得上真正的用功, 才談得上真正的修行。我們現在是在什麼?資糧,在具備這些資糧啊。我們哪一個真正巳經進入那種修行程度了?所以我們今天爲什麼還不受用?爲什麼不能真正的體證空性或者是安心呢?因爲我們還有很多條件沒有具備啊!所以各位:我們自己要知道, 學這些不是空談、不是理論,一定要時時刻刻回到自己的身心來, 反省自己、反觀自己,我們是不是真的要具備什麼條件, 我們才能得到我們要體會的東西。
“異比丘說偈言:善關閉根門, 正念攝心住。飲食知節量, 覺知諸心相。善男子難陀, 世尊之所歎。”即使在飲食中, 也要發現我們的心相, 心意識的情況,都要明白。所以,善關閉根門就是正念攝心而住。
世尊會贊歎他大利又精進,又能夠真正的依法奉行。所以這裏就是佛陀對難陀的贊歎, 重點就在這裏——就是在正念正住的成就。
(《雜阿含經》220經)“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舍。”
這幾句話我們要用心的去體會。前面是讓你正念正智!不要去執著或者是對抗,這個是修根的正念正智的方法。這裏不是,這裏是在進一步喔。眼見色生的眼識,不管是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舍”。爲什麼會體會到它是寂滅的呢?這個是進一步,“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舍”,所以體會的是寂滅。不是那個現象,是那個現象的寂滅性,這是進一步,這才是賢聖的修根——修行的根本。前面這些只是如何護持,如何守護這個根門;但是這個巳經體會到它的根本法性——本自寂滅!
“得彼舍巳,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頃”, “力士彈指頃”——剎那就解決了!所以各位: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譬如力士彈指頃”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在這短短彈指的一剎那間,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各位:這個地方很重要喔!體會它的寂滅法性:“此則寂滅”能夠當下體會,當下就能舍離,這就是“力士彈指頃”喔!所以這裏就講,“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當下就止息。能夠體會這個的人,當下的問題當下俄爾盡滅,當下的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地方爲什麼我一直強調:這個是賢聖修根,跟前面的無上修根,位子是不一樣的!這個地方給我們一個啓發,修行得法,理路清楚,當下就可以解決問題!不是等未來、不是等死後!是當下!我一直在強調的一句話是:當下不能解決的,下一秒鍾就有問題,未來就有問題、死後就有問題。當下解決的,下一秒鍾沒問題,未來沒問題,死後沒問題。我是不是一直在強調這一句話?那佛法真正重的是當下還是未來?我現在講的這些、強調的這些都是重點,大家要把握。因爲過去很多人不知道如實觀照的奧妙,我現在一直在談這個,是藉《雜阿含經》來闡揚如實觀照的內涵在講什麼?你就知道爲什麼如實觀照跟一般禅定不同。哪裏不同?慢慢去體會!前面如果有正念正智,進一步你就能夠體會“所謂俱舍、此則寂滅”的內涵。發現它們的相依相緣和相互呼應。
所以這個地方如果明白,後面你就自然明白,眼見色的內容明白,後面的耳聞聲也一樣,鼻嗅香、舌識味、意緣法都一樣;六根觸六塵的條件其實都一樣。眼緣色生眼識這個明白,後面就都能清楚明白。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什麼叫慚恥、厭惡?真正用功的人,你今天在六根中觸到六塵,産生了這個可意不可意的時候,你自己會知道:自己還有這一種傾向、這一種功能,還有這一種習性在;你就會因此而生出慚愧心、恥辱心,想遠離它。我們現在學佛有沒有發現這一點?我們犯了過錯還會爲自己解釋,去找理由。請問:那你什麼時候能了?如果我們發現了問題,知道慚愧,知道自己要精進超越它,這就是巳經起作用了。也就是說:一個不懂得自己“過在何處”的人,總是自以爲是,所以問題永遠也不能得到解決。當你知道自己過在何處、錯在何處;自己會慚愧、會發心精進超越它,那就是巳經有作用了,是不是這樣子?我覺得這個真的是蠻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你什麼時候能超越自己,能夠改善自己?能夠真正的實現我們要達到的目標?你沒有發現問題,你永遠不會解決問題。所以第一要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我們才會去改善它、才會去超越它,這個“發現”是多麼的重要!所以這裏會起慚愧心、羞恥心,就是因爲發現了。
“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慚恥、厭惡。”一樣啊,只要六根觸六塵,就要發現這個問題,慚愧心、羞恥心會讓你想辦法超越它、改善它,這個就是學見迹,學法的功用性就産生了。
(《雜阿含經》282經)“阿難!是名賢聖法律學見迹。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聖修諸根,已說學見迹。阿難!我爲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佛陀說我今天爲這些賢聖弟子們開示;我該講的都講了、我該做的也做了,你們應該當作所作。也就是說:你要去體會、要去實踐,你要好好在身心當下去落實,做到你完成爲止;那麼證阿羅漢的時候,就叫做所作巳辦!我該作的都巳經完成了,這個叫所作巳辦,這就是無學位了。如果我們今天還在學位,甚至在地前的這些修持,我們就要——當作所作!
這一經的幾個重點我們要把握。一個是什麼叫無上修根;一個是賢聖修根;一個什麼叫學見迹,這叁個重點要把握。尤其是第二個重點,一定要記得!爲什麼“此則寂滅”是“如力士彈指頃”?“俄爾盡滅”在談什麼?如果今天法不是這樣子,佛法的偉大妙用不是這樣子——佛法還有什麼可貴?佛法真的是這樣子!你當下能明白,當下就解決;你當下依法觀照,當下也能體證!所以注意這個“覺”字,覺就是發現、覺就是體證、覺就是清楚明白!
關于用功修行,我一直強調:不是我們裏面有一個東西, 把它修掉, 不是!只是在發現真相,正面的功能發現以後, 負面的功能它自然就不見了。所以我一直強調, 我們生命中有兩種機製:一個是與無明相應的機製, 起來的就是貪瞋癡煩惱, 生死相續;一個是與明相應的機製, 在這裏貪瞋癡不起、煩惱不起。你會發現它的本來——它的清淨自在。正念正知在講什麼?所以各位:包括我們生命中本有的功能, 如何去發現它?我們要時時刻刻不離這個功能去發現、去體證,就像把燈打開。我們什麼時候關掉燈?忘失的時候、沒有正念正知的時候, 就是關掉了。這樣問題就來了、習性就來了、貪愛也來了。各位:如果你們明白這個重點,真的能把握, 你就不會說我每天要跟貪瞋癡打仗。貪瞋癡是由于沒有正念正智而起的!它是緣起的, 不是本有的,不是永恒不變的。是由于忘失于正念, 才會“其心樂愛著”, 是不是這樣子?那麼在正念正知中就可以“其心不染汙”。我們生命的功能中本有這樣的功能。我們要去發現,發現它是本來如此的。
所以我們修行,如果沒有一個明白的人來引導、來啓發, 讓你發現本來的功能;你說我今天要去修行, 我裏面有貪瞋癡, 你要去跟他打仗, 我請問:你們什麼時候打得完?貪瞋癡是真的你打不完, 你不能把它消滅。貪瞋癡煩惱是有因有緣而起的, 只要把因緣斷了它就不起。爲什麼要跟它打仗?一打仗就落入實有, 實有就去不掉。修行是在發覺真相——生命的實相。生命的真相理解了, 你就能善用生命覺知的那一面, 光明本來的那一面,你就不會落入妄念而起的那一面。由于無明而起的那一面, 你就不會相應了。講到這裏真的是非常重要!這個理念如果沒有厘清, 都是在有爲法的對治造作中,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解脫的!
真正的如實觀照,不是對治,而是直接契入法性——直見諸法實相,這才是如實觀照的功用和目的。
今天,佛陀以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讓我們依這樣的方法去觀察, 發現諸法本來如此、確實如此, 你還懷疑什麼?當你能體會到這些法的重點, 保持正念正知,保持覺知的“覺”字,你們就可以試試看, 師父的如實觀照在講什…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