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P15

  ..續本文上一頁麼?痛是痛,可他不苦。還有,當兩個人的關系很親蜜、很好, 當某一個人不關心他, 不喜歡他的時候,他會很苦。但是他找他麻煩,甚至打他一下, 他就會很歡喜, 爲什麼?他關心我。這個心境知道意思吧?這個心境起的受, 那個感受,産生的苦樂是不一樣的。所以注意聽!痛跟苦你要去發覺這個因緣關系。

  所以我們修行, 不是在修到變成不痛!那只有一個辦法, 注射嗎啡,或者是止痛劑, 但那是暫時的。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修到不苦!任何因緣,任何條件之下, 你不會苦。身體會遭到不如意、失意, 痛或者是病,或者是挫折、壓力, 但是不會苦,這個叫解脫喔!我們現在很多人不理解, 求這個,求那個,好像一切都要得意。一切都得意你怎麼修行?天下有一切都得意的事嗎?那就不叫無常了。所以修行就是在這些無常、變化、遷流的一切法中, 去發覺真相。原來我們可以超越出來, 不隨境轉、不隨喜而貪, 不隨不可愛的事而起瞋, 不隨著境轉而起貪欲痛苦煩惱, 可以真的不起, 這才叫受用解脫喔!如果我們今天沒有透過如實觀察, 不了解身心的功能作用, 隨著無明的慣性和習性在轉, 你如何能超越出來?你們今天要學法、下功夫的地方就在這裏!碰到一句傷害我們話就苦得要命, 生氣不得了;碰到不如意的事就好痛苦、好痛苦。人間本來就無常,沒有一法是常的, 請問:你還能不苦嗎?佛陀爲什麼不被一切境轉?這些聖弟子們爲什麼能夠自在並超越解脫?這就是重點!阿那律這一經非常重要。身體病痛是一回事, 我不隨著病痛而轉是一回事。當我們痛的時候去觀察那個痛、那個苦會不會消失?要去發現它!當我們快樂的時候, 去觀察那個樂, 看看它能不能安住?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去觀察那個生氣的心態, 看那個心態能不能保持?這就是如實觀照的奧妙, 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的寂滅處。每一次談到這個重點, 我會一再的點、一再的講, 這都是在生活中可以體驗的, 當下都可以覺知的!所以爲什麼要覺知、要觀照?這裏講的正智正念在講什麼?如實觀照就是讓你體會什麼叫正智正念;坦白跟你講,就是在這裏。在正智正念中絕對不會苦。

  如實觀照的具體方法。在如實觀照中,如何運用“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做結論”的六不原則。六不原則的功效和目的是什麼?

  如實觀照要以有情生命做爲觀察的對象, 其方法有叁:

  一、靜止的分析:“將有情作一種靜的觀察而加以分析,分析而又綜合它。這在因果事相的辨析,佛敎做到相當的嚴密;西北印的佛學者,于此用力最勤。”(《阿含之空》印順導師)如果我們現在,大家在討論一個法,那我們可以分析它, 分析這個結構、分析這個理論, 就像平面的一種觀察一樣, 我們可以理論、可以討論、可以分析、可以推想,都可以。這是屬于靜止的學習、分析、理解。

  二、流動的觀察:“在生命不斷的發展變化中, 作一種推理演繹的功夫, 去把握生命演變的必然法則, 與因果的必經階段。”(《阿含之空》印順導師)這個地方很重要!前面的靜止的觀察,我們靠思維、靠理解。但是後面的這個流動的觀察是靠現象、靠事實, 也就是說:如果用觀想的部分來理解, 靜止的觀想那就是假想觀;但是流動的觀察就是如實觀。從現實的現象裏面實際的去體證, 在身心的當下去體會、去發覺的, 這個叫流動的觀察。在流動的觀察中,我們建立的知見有沒有相應?生命是不是剎那剎那不斷的在變異、在發展, 有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這在現實中就可以去觀察。前後爲什麼會産生相依相緣的關系?爲什麼這樣的因會導成那樣的果?這個必然的法則是什麼?要去體會, 所以流動的觀察就是因果法則的觀察, 你慢慢的要去了解。

  我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用功的人,他說:我們去某某地方參加禅修, 重要都是在講禅定、修止, 這樣才能夠體會很多境界;他對如實觀照不能理解。師父強調的不是修定,不是對治, 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說:我們只是在發覺真相, 不是在打仗, 這個真的完全不一樣。佛法從無常而體證無我, 你如何真正的去了解體會到無常, 而知道無我呢?我們做個比喻:水在流動, 我們是觀察流動的水容易體會到無常呢?還是在水的靜止中容易體會它的無常呢?水在流動中可以感受它的無常, 靜止你怎麼會知道它是無常的?我在這裏看到,導師寫靜止的分析跟流動的觀察, 我就很認同!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的身心是剎那在遷流變化的, 這才能體會它的無常;我進入寂止不動, 然後我去體會它的無常,是這樣嗎?這個觀念我們很少思惟到, 以爲我心甯定了, 我進入禅定了,我沒有煩惱了, 以爲這個就是了。他不知道那只是石頭壓草。不知道徹底的了解無常, 體證無我後, 對萬法的那一分明白、實相的了解、不再執著的時候, 就遠離貪瞋癡、煩惱自然不起了。但是不知道這個根本。所以發現實相跟有爲的對治是不一樣的, 要記得!

  導師講靜止的觀察跟流動的觀察, 我非常贊歎。如何去發現生命的實相?它本來就是無常的;而不是要發現我的生命實相是永恒不動的。透過無常才知道無我, 透過無常無我才能體證寂滅法性, 那個寂滅法性才叫不動, 才叫不生不滅,不是使這個身心不動了。所以導師有時候在分析這些法, 真的太棒了!就在我們身心的生生滅滅中, 去體會它的不生不滅;這個生生滅滅要從哪裏去體會?因爲無常,所以剎那生滅不住, 要了解它的無常性啊!無常性哪裏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因爲無常就知道無我。法法都是生非實生、滅非實滅, 把生滅的幻相止息,才是不生不滅和諸法實相。我們講的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關系到我們修行、用功的知見跟方法。我個人在跟大家結緣、講法, 分享我個人的一些小小體驗也好, 我講的如實觀照也好;你們今天把這個重點都把握以後, 你們就知道如實觀照的正確跟重要。一般人不容易理解, 我透過今天這個因緣, 好好把這些相關的東西跟經文提到一個重點, 大家要多用心、多領會, 你就知道爲什麼用一個如實觀照來指導大家, 你們慢慢才能理解。

  叁、“直觀的洞見:在有情生命和合相續中,去體察一一法的當體;在彼此相互的關系中,前後相續的連絡中,顯露一一法的本性,這是一種直覺的透視。”(《阿含之空》印順導師)我們剛剛講:從無常生滅相續的遷流變化中體會它的無常以後, 才知道無我,然後透過這個無我, 從觀照的內涵, 更深層的一部分去發現法的本性。所以導師這裏就講:“在和合相續中去體察一一法的當體”, 當體是什麼?彼此相續的關系中,前後相續的連絡中, 來顯露一一法的本性。一一法的本性是什麼?就是空性、就是寂滅法性,這就是從生滅中去體會不生不滅, 這個就是重點!但是這個不生不滅, 不是隨便用推論用想象來證明的, 而是一種直覺的透視。所謂直觀:一、現觀的經驗,二、思擇的體察。所得的,不再是它的表象,而是深入它的本性;直顯一切法如幻皆空的,就是用的這類方法。這幾句話是重點。我們透過這種直觀, 所得到的不是它的表相, 是深入它的本性,是內在的實相。“直顯一切法如幻皆空”, 這個就是體證空性的方法。所以我一直強調:真正的體證空性, 你要從因緣聚合、條件具足中, 如實的觀照,你真的可以體驗到:空性的那種特殊的體驗, 這是真的不騙你們, 確實是如此的;確實是能所俱寂的, 一切法不現啊!是真的!所以只要你們有因緣體會一次, 你們就不再疑惑了, 這樣知道意思吧?

  正念正智成就-----如實觀照就是打開智慧的心燈。

  (《雜阿含經》219經)。“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什麼叫正念正智了。我們在觀察自己、守護自己的時候:當受起來的時候, 你要看到它起來;它住的時候你要知道;它滅的時候你也知道。但是你只是正念而住, 只是在旁邊觀察、了解、清楚的覺知它。所以受、想、覺你都要正念正住、不令散亂。我們現在每天生活, 是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根塵觸?我們會起見聞覺知對不對?我們這個見聞覺知起的時候, 你有沒有發現?你了解嗎?它如何安住、如何消滅的, 你知道嗎?你都不知道!那不知道你怎麼能了解自己, 控製自己?我們起了一個受, 隨著受轉了也不知道, 在受中起了貪愛了、生氣了, 你也不知道;這就是沒有正念正智。我們的每一個心念, 見聞覺知起的受、起的想、起的種種動態的行爲,我們有沒有覺知?我們今天爲什麼會墮入慣性?因爲你沒有正念正智,你隨著習性在轉!所以我常常講:正念正智就是守在我們六根門口的一個守護者。如果是這樣, 任何因緣來的時候,你就不會落入我們貪瞋癡的慣性。所以我常常講,正念正智就像一盞開著的明燈,只要燈開著, 黑暗自然就不存在。這個“覺知”是在講什麼?我們有沒有找到那個開關,開關一開燈亮了, 黑暗自然不存在, 你還要去跟黑暗打仗嗎?這個正念正智就是開關,如何打開它?我常常形容:如果我們的習性慣性, 是真的、是不變的, 你怎麼修都沒有用,你去得掉嗎?要知道,黑暗是由于燈滅了, 燈滅了才會黑暗。燈打開了,黑暗本來就不存在。你要去發現這個真相, 而不是去跟黑暗打仗!知道黑暗的因緣,把燈打開, 黑暗就不存在, 所以根本就不用去除黑暗,只要去把正智正念的燈打開。所以這個“覺知”非常重要!!

  “覺諸受起, 覺諸受住, 覺諸受滅, 正念而住”。這個“覺”字是什麼意思?這…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