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觀照法要▪P11

  ..續本文上一頁的禅觀。

  在談到四禅八定、四空定的時候, 如果在那個境界不解脫的話, 你將來就要往生那個果報。往生天界就是這樣。但在這裏四禅八定爲什麼能解脫?而不是往生那個境界。解脫什麼?究竟解脫在哪裏?就在這個緣起無我的勝義空觀, 連真實禅的境界都要伏, 因爲它同樣無常非實。要伏, 不執著、不執取。

  所以什麼是真實禅?大家要用心去體會,我們修禅觀到底要體會的是什麼?要得的是什麼?要見的是什麼?依地水火風你能體會什麼?依見聞覺知、得跟求,你能得什麼?所以我們佛法,即使我們講見法,是見諸法實相,要體會的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我們爲什麼要學緣起法?緣起法要讓我們去觀察的是一切法的緣起,緣起的一切法有什麼是可以永恒不變的嗎?有可以得到、真實獨立的永恒存在嗎?日月星辰是永恒不變的嗎?見聞覺知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它能永恒不變嗎?這些只是觀察的對象,而不是讓你執著它的有所得,但我們恰恰相反,就是在這本無所得的地方執取造作、貪愛染著。

  今天不管你是從林中到聚落去,或者是從聚落乞食回來在路中,你起貪欲愛念你要發現,你沒有起貪欲愛念你也要發現,要覺知。如果有,你要知道怎麼樣的讓它止息,如果沒有,你要知道怎麼樣去護持。我們行住坐臥都一樣,我們起的每一個欲念、每一個想,不管是跟貪瞋癡相應,還是沒有跟貪瞋癡相應,你都要清楚明白,要覺知,這就是空叁昧上座禅。

  (《雜阿含經》236經)“在行、住、衣、食之間,住空叁昧中,時時反省觀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貪著,有則觀察空義對治它,無則心安樂住。”這對我們居士來說:是不是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把握的?所以我說我們如實觀照,爲什麼要加上不管在行、住、坐、臥要覺知?覺知什麼?任他任何情緒來,任何問題來,任何欲望來,你都要發覺,是不是這樣?最重要的一點,你沒有貪瞋疑煩惱的時候,你也要覺知,要發覺。要知道,有煩惱、有貪瞋癡的時候,你一觀照它就會消失,這個更要發覺!這就是我們要體悟的地方,只有認真的去體會、去實證,才知道它的奧妙;如果只有談理論,怎麼談你也沒辦法了解如實觀照的奧妙。

  爲什麼在行、住、坐、臥中,起了欲念、系縛我們要知道、要覺知?沒有欲念系縛也要知道和覺知。從義理上說,在這個地方可以體會無我、無我所,我剛剛講:即使有了欲念,有貪瞋癡,你一看之下可不可以體會到它的無常性、無實性、無自性?這就是體證無我、無我所的地方。其次,如果你不起貪瞋癡,不起煩惱;那麼在一切境界中,即使眼見色、耳聞聲也一樣可以體會到那種不爲境界所系縛、自在清淨、離欲解脫的近道因緣。過去,我們只知道自己會貪瞋癡,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原來也可以離欲清淨。一個是體會它的無常、空、非實如幻,所以是無常無我。這是一個角度。另外一個角度是,原來可以清淨不隨境轉,離開這個,如實觀照不會有功效,如實觀照就是要達到這兩個功能。

  安那般那與如實觀照的互補溶攝。使心靈更加趨于安定與詳和。在博采與攝受中,使如實觀照更加臻于完美,它簡單易行、操作方便,入手直接,直入法性。

  我們一般講禅定、觀照, 其實最容易的下手處就是安那般那——我們的身息。這是時時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體會的。行、住、坐、臥也可以關注你的呼吸, 關注氣息的出入, 你的心就很容易安住, 而且是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功的, 不需要在一個特殊的地方, 禅修的地方,禅觀的地方才用, 你在行、住、坐、臥中都可以注意到。我們很多人以爲用功是在沒有人的地方, 安住在清靜的地方,沒有幹擾的地方;但對于我們居士來說,你一天有多少時間能夠這樣?所以如何在行、住、坐、臥中用功, 除了正見的建立以外, 那麼這個安那般那,就是我們修學念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修習念住,就要在呼吸上慢慢去體會,使我們的心能安住、甯靜下來。然後進一步去觀察身、受、心、法。去覺知身體的感覺跟呼吸的關系, 心靈的變化跟呼吸的關系;當你情緒來了、感受來了, 跟呼吸的關系, 內心的法塵起來了、妄念來了, 跟呼吸的關系, 你都要一一的去發現、去覺知。各位:這個看起來很簡單, 其實這個是不容易的, 但是這裏如果你有用心, 建立正見以後用這個方法來修習, 你會發現它的奧妙, 這個基礎建立以後,在學習和體悟七覺支的的時候, 你就更清楚了, 它會隨著我們學習的進度、體會的深度,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進。身心的感受、變化, 對法的體會將越來越深刻, 基礎打好了, 你們就知道如實觀照的奧妙, 爲什麼要如實觀照, 如實觀照在談什麼?你們才能理解。

  今天,每一個修行的人, 不管你學什麼法, 哪一個法門,哪一個法要, 哪一個禅定禅觀法門都好, 請問:最後要達到什麼功能——依遠離, 依無欲, 依滅, 向于舍, 這個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今天如果不是朝這個方向, 我們今天法學了很多, 會講、會論, 意見不同就吵起來, 那麼有沒有達到最終的功能?如果我們修行沒有達到這樣的功能,你前面修的那個有意義嗎?學了法就是要達到一個功用, 什麼功用——“遠離, 無欲, 滅, 向于舍”, 只有這樣,才算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

  我們在禅修時不是告訴各位嗎:帶著淡淡的喜悅之情, 來觀照、來看, 是不是?其實那只是個方便。 比如說我們在呼吸, 呼吸急促的時候, 一定是心很激動的時候,你的呼吸很安詳、很柔和、很細長的時候, 你的心絕對是很甯靜安詳的時候。如果你帶著淡淡喜悅之情, 來如實觀照, 那個身心狀態是怎麼樣的, 你們就理解了。 如果你們忘失了那個“淡淡的喜悅之情”,身體和心情就會緊繃起來,它就不會松馳自在。我們專注一點讓它不動很難, 爲什麼?無常故! 因爲無常是法則, 你要叫它常是很難的, 所以念住到心一境性是很難的, 所以你要專注,專心在一點, 你心完全專注在一點, 要保持很久是很難的。但我們的如實觀照, 不是專注一處, 注意聽喔:它怎麼樣你就發現怎麼樣,覺知它,讓這顆心時刻處在這種覺知中, 保持這個覺知, 你就知道身心的變化, 息長知道息長,息短知道息短, 是不是?心靈歡悅你知道心靈歡悅, 心靈緊張你知道心靈緊張。這就不是只有安住在一處, 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因緣來, 你就觀察什麼因緣, 身體有什麼變化, 你就觀察它的變化。這樣久了, 覺知即成爲一個與正見和明相應的安住處。失去覺知你立刻會發現, 發現了只要回來就好。那麼這個如實觀照同安那般那念有沒有關系

   息息相關!安那般那念的功能明白了, 如實觀照你就更會上路, 它是相依相緣的, 這樣理解嗎?

  所認觀照就是要保持覺知, 時時刻刻覺知。“隨時思惟止相, 隨時思惟舉相, 隨時思惟舍相”, 這個“思維”我們把它用“觀察”或“覺知”來理解, 則更恰當。如果我們真的能夠用功,能夠得法修行的人, 請問:在生活中是不是時時可以用得到?如果你發現、有覺知到:我現在的心浮氣躁, 發現了、覺知了,你馬上就會調整;如果你現在心情很煩悶、無奈, 你覺知了,你也會自覺的調整。你現在進入昏沈、空空洞洞的, 你如果覺知了, 你就不能住在這個地方, 你馬上要提起正念來。這就是用功最重要的地方, 要隨時調整, 讓自己的身語意時時刻刻的處于中道,所以這個“覺知”是不是很重要?“隨時覺知”是不是很重要!

  觸與受的因緣,要如實知,如實見,衆生的貪愛造作、痛苦煩惱、無明愚癡都是在這裏引發的。所以要做重點的提示和說明。

  (《雜阿含經》第729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告羅睺羅: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叁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叁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53-1)這一經非常的簡要,它主題就在談“受”的問題,在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這一經太棒太重要了!!羅睺羅來問佛陀,直接簡要的問法,要怎麼樣的知、怎麼樣的見,我這個識身及外在的一切象,能夠體會到無有我,或者是我所見、我慢、系著、使。能夠無我、能夠破我見、破我慢,系著(束縛),使(煩惱),我們怎麼樣才能體證到無我,破我見、我所見、我慢,還有被束縛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用什麼樣的方法能解決這一切呢?其實,今天在座的我們跟當時羅睺羅心情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學佛要幹什麼?就是爲了要破我執、離束縛、斷煩惱、得解脫嘛!要怎麼樣的知,怎麼樣的見,能達到這樣的功能呢?其實羅睺羅這一問,不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所要問的嗎?佛告羅睺羅有叁受,在緣起法中觸、受、愛、取、有,這五支的重點就在觸和受。受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要去探討這叁受是什麼因、什麼緣而集起的、而生起的、而轉的?也就是要找到受的因。我們今天會起苦、樂、不苦不樂,在這裏起貪起瞋、起煩惱、執著、愛取,“爲此叁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是因爲六根觸六塵而産生的而已。如果沒有這種觸的因緣,後面受就不會起來。所以佛陀在這裏開示說:“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六根觸六塵的因緣如果沒有,沒有觸的因緣的話,那後面的受就止息。受是由觸而有的,觸如果止滅後面的受就不起。最主要的這…

《如實觀照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