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禅观。
在谈到四禅八定、四空定的时候, 如果在那个境界不解脱的话, 你将来就要往生那个果报。往生天界就是这样。但在这里四禅八定为什么能解脱?而不是往生那个境界。解脱什么?究竟解脱在哪里?就在这个缘起无我的胜义空观, 连真实禅的境界都要伏, 因为它同样无常非实。要伏, 不执著、不执取。
所以什么是真实禅?大家要用心去体会,我们修禅观到底要体会的是什么?要得的是什么?要见的是什么?依地水火风你能体会什么?依见闻觉知、得跟求,你能得什么?所以我们佛法,即使我们讲见法,是见诸法实相,要体会的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缘起法?缘起法要让我们去观察的是一切法的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有什么是可以永恒不变的吗?有可以得到、真实独立的永恒存在吗?日月星辰是永恒不变的吗?见闻觉知是生命本有的功能,它能永恒不变吗?这些只是观察的对象,而不是让你执著它的有所得,但我们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本无所得的地方执取造作、贪爱染着。
今天不管你是从林中到聚落去,或者是从聚落乞食回来在路中,你起贪欲爱念你要发现,你没有起贪欲爱念你也要发现,要觉知。如果有,你要知道怎么样的让它止息,如果没有,你要知道怎么样去护持。我们行住坐卧都一样,我们起的每一个欲念、每一个想,不管是跟贪瞋痴相应,还是没有跟贪瞋痴相应,你都要清楚明白,要觉知,这就是空三昧上座禅。
(《杂阿含经》236经)“在行、住、衣、食之间,住空三昧中,时时反省观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贪著,有则观察空义对治它,无则心安乐住。”这对我们居士来说:是不是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把握的?所以我说我们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加上不管在行、住、坐、卧要觉知?觉知什么?任他任何情绪来,任何问题来,任何欲望来,你都要发觉,是不是这样?最重要的一点,你没有贪瞋疑烦恼的时候,你也要觉知,要发觉。要知道,有烦恼、有贪瞋痴的时候,你一观照它就会消失,这个更要发觉!这就是我们要体悟的地方,只有认真的去体会、去实证,才知道它的奥妙;如果只有谈理论,怎么谈你也没办法了解如实观照的奥妙。
为什么在行、住、坐、卧中,起了欲念、系缚我们要知道、要觉知?没有欲念系缚也要知道和觉知。从义理上说,在这个地方可以体会无我、无我所,我刚刚讲:即使有了欲念,有贪瞋痴,你一看之下可不可以体会到它的无常性、无实性、无自性?这就是体证无我、无我所的地方。其次,如果你不起贪瞋痴,不起烦恼;那么在一切境界中,即使眼见色、耳闻声也一样可以体会到那种不为境界所系缚、自在清净、离欲解脱的近道因缘。过去,我们只知道自己会贪瞋痴,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原来也可以离欲清净。一个是体会它的无常、空、非实如幻,所以是无常无我。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是,原来可以清净不随境转,离开这个,如实观照不会有功效,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这两个功能。
安那般那与如实观照的互补溶摄。使心灵更加趋于安定与详和。在博采与摄受中,使如实观照更加臻于完美,它简单易行、操作方便,入手直接,直入法性。
我们一般讲禅定、观照, 其实最容易的下手处就是安那般那——我们的身息。这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都可以体会的。行、住、坐、卧也可以关注你的呼吸, 关注气息的出入, 你的心就很容易安住, 而且是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功的, 不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地方, 禅修的地方,禅观的地方才用, 你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注意到。我们很多人以为用功是在没有人的地方, 安住在清静的地方,没有干扰的地方;但对于我们居士来说,你一天有多少时间能够这样?所以如何在行、住、坐、卧中用功, 除了正见的建立以外, 那么这个安那般那,就是我们修学念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修习念住,就要在呼吸上慢慢去体会,使我们的心能安住、宁静下来。然后进一步去观察身、受、心、法。去觉知身体的感觉跟呼吸的关系, 心灵的变化跟呼吸的关系;当你情绪来了、感受来了, 跟呼吸的关系, 内心的法尘起来了、妄念来了, 跟呼吸的关系, 你都要一一的去发现、去觉知。各位:这个看起来很简单, 其实这个是不容易的, 但是这里如果你有用心, 建立正见以后用这个方法来修习, 你会发现它的奥妙, 这个基础建立以后,在学习和体悟七觉支的的时候, 你就更清楚了, 它会随着我们学习的进度、体会的深度,一步一步的往前推进。身心的感受、变化, 对法的体会将越来越深刻, 基础打好了, 你们就知道如实观照的奥妙,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 如实观照在谈什么?你们才能理解。
今天,每一个修行的人, 不管你学什么法, 哪一个法门,哪一个法要, 哪一个禅定禅观法门都好, 请问:最后要达到什么功能——依远离, 依无欲, 依灭, 向于舍, 这个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今天如果不是朝这个方向, 我们今天法学了很多, 会讲、会论, 意见不同就吵起来, 那么有没有达到最终的功能?如果我们修行没有达到这样的功能,你前面修的那个有意义吗?学了法就是要达到一个功用, 什么功用——“远离, 无欲, 灭, 向于舍”, 只有这样,才算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
我们在禅修时不是告诉各位吗:带着淡淡的喜悦之情, 来观照、来看, 是不是?其实那只是个方便。 比如说我们在呼吸, 呼吸急促的时候, 一定是心很激动的时候,你的呼吸很安详、很柔和、很细长的时候, 你的心绝对是很宁静安详的时候。如果你带着淡淡喜悦之情, 来如实观照, 那个身心状态是怎么样的, 你们就理解了。 如果你们忘失了那个“淡淡的喜悦之情”,身体和心情就会紧绷起来,它就不会松驰自在。我们专注一点让它不动很难, 为什么?无常故! 因为无常是法则, 你要叫它常是很难的, 所以念住到心一境性是很难的, 所以你要专注,专心在一点, 你心完全专注在一点, 要保持很久是很难的。但我们的如实观照, 不是专注一处, 注意听喔:它怎么样你就发现怎么样,觉知它,让这颗心时刻处在这种觉知中, 保持这个觉知, 你就知道身心的变化, 息长知道息长,息短知道息短, 是不是?心灵欢悦你知道心灵欢悦, 心灵紧张你知道心灵紧张。这就不是只有安住在一处,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因缘来, 你就观察什么因缘, 身体有什么变化, 你就观察它的变化。这样久了, 觉知即成为一个与正见和明相应的安住处。失去觉知你立刻会发现, 发现了只要回来就好。那么这个如实观照同安那般那念有没有关系
息息相关!安那般那念的功能明白了, 如实观照你就更会上路, 它是相依相缘的, 这样理解吗?
所认观照就是要保持觉知, 时时刻刻觉知。“随时思惟止相, 随时思惟举相, 随时思惟舍相”, 这个“思维”我们把它用“观察”或“觉知”来理解, 则更恰当。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用功,能够得法修行的人, 请问:在生活中是不是时时可以用得到?如果你发现、有觉知到:我现在的心浮气躁, 发现了、觉知了,你马上就会调整;如果你现在心情很烦闷、无奈, 你觉知了,你也会自觉的调整。你现在进入昏沉、空空洞洞的, 你如果觉知了, 你就不能住在这个地方, 你马上要提起正念来。这就是用功最重要的地方, 要随时调整, 让自己的身语意时时刻刻的处于中道,所以这个“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随时觉知”是不是很重要!
触与受的因缘,要如实知,如实见,众生的贪爱造作、痛苦烦恼、无明愚痴都是在这里引发的。所以要做重点的提示和说明。
(《杂阿含经》第729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53-1)这一经非常的简要,它主题就在谈“受”的问题,在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这一经太棒太重要了!!罗睺罗来问佛陀,直接简要的问法,要怎么样的知、怎么样的见,我这个识身及外在的一切象,能够体会到无有我,或者是我所见、我慢、系著、使。能够无我、能够破我见、破我慢,系著(束缚),使(烦恼),我们怎么样才能体证到无我,破我见、我所见、我慢,还有被束缚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解决这一切呢?其实,今天在座的我们跟当时罗睺罗心情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学佛要干什么?就是为了要破我执、离束缚、断烦恼、得解脱嘛!要怎么样的知,怎么样的见,能达到这样的功能呢?其实罗睺罗这一问,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所要问的吗?佛告罗睺罗有三受,在缘起法中触、受、爱、取、有,这五支的重点就在触和受。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要去探讨这三受是什么因、什么缘而集起的、而生起的、而转的?也就是要找到受的因。我们今天会起苦、乐、不苦不乐,在这里起贪起瞋、起烦恼、执著、爱取,“为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是因为六根触六尘而产生的而已。如果没有这种触的因缘,后面受就不会起来。所以佛陀在这里开示说:“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六根触六尘的因缘如果没有,没有触的因缘的话,那后面的受就止息。受是由触而有的,触如果止灭后面的受就不起。最主要的这…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