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12

  ..续本文上一页几句话大家要用心!“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后面为什么加一个“止、清凉、没”?一般人也许会忽视,而我一直在提示这个重点:我们的六根触六尘产生了受,如果六根触六尘这个因缘灭了、消失了,那么“受”也必然跟着灭与消失。我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受灭的时候是不是“止、清凉、没”。我们有没有体会这一点?这个很重要喔!我们今天根、尘、触产生受,然后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实在真实的印象,好像它永远存在,就记忆起来了。比如说:我现在看到各位,我起了感受。如果我现在没有看到各位,我这个感受就止息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不要看这个很简单,这很重要喔!是止、息、清凉、没。我们不是——我们是触因缘灭了,受还在里面留存着,然后一直延续。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明天该怎么样?未来该怎么样?在那边苦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而没有发现当触的因缘灭的时候,其实受已经灭了。我们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没有发现这个真相!我们是把那个记忆、留在意识中的记忆,一直还在相续着那个苦乐二受当做实在的在执取。佛陀这个开示,看起来简单,是因为我们没有如实观照,很深的去体会它!我们一直在延续着我们的受,喜欢的一直喜欢,生气的一直生气,而不知道因聚、因集——苦集,因灭——苦也灭啊!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发现,因灭还在相续,为什么不是苦灭呢?为什么不是 “止、清凉、没”呢?各位:这里如果我们能体会得到,任何一个因缘,触受是即生即灭的,我们没有看到即生即灭的实相,所以一直以为是实有的、实在的,所以这个“受”一直在相续,我们能不能看到即生即灭呢?你昨天骂我一句话,我恨你一辈子,这样知意思吧?而不知道那句话骂完即过去了,是即生即灭的。但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意识中却一直留存着,而不知道它是即生即灭的。我们从生出到今天,在这几十年中,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记忆,每一个剎那都是一个因缘,如果不是即生即灭的,请问你们要留存多少东西在里面?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都活在过去是不是?还有预想未来,我们从来没有活在当下,“当下”是什么意思?活在当下,它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里就没有相续相,听得懂你们才能受用啊,不然我们都活在过去、未来相续造作不停的那一种观念中,你将永无止息啊!阿罗汉为什么不受后有?因为他不相续。众生为什么痛苦无边?因为一直相续。那为什么会相续——无明故。为什么不相续——与明相应故,问题就出在这里。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知道了“受”这个重点,“现法尽诸漏”,“现法”就是生命的当下、身心的当下就是现法。“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各位:这个叫“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佛陀所开示的每一句话,我们都要深深的去体会,真的太重要了! “了知诸受”要在哪里了知?要在现法的当下了知。如果在现法当下就能清净自在,不随境转,不随苦乐二受转,当下是不是漏尽?“生死不堕数”,这个身体坏了——就不会再相续了!不会再沦落在六道中了!所以是“永处般涅槃”。

  有时候在谈这些的时候,真的感触很深!为什么要如实观照,为什么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我们到底要体会什么?慢慢去的去理解!“苦乐非不受”,苦乐不是不知道,苦乐都知道,只是“乐不放逸,苦不增忧”,然后“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这几句话慢慢去体会!为什么要你们如实观照?为什么要回到生命当下来?为什么任何境界来,要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体会的当下是什么?要明白!!“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我为什么讲:“世尊正法律,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缘自觉知”。这个强调的是什么?

  所以我在“如实观照”里就讲:“知以导行,行以证知”就在谈这个,你必须在实践中亲身去体验,去如实的观察跟体证,它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正念、正知与如实观照的关系,重点在于一个“觉”字,觉以导正,正而贯行。

  (《杂阿含经》275经)“彼善男子难陀,正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观察四方都一样,东南西北都一样,主要是在什么:正念、正知。不管观察什么地方,观察什么对象,观察什么法,都不离“正念、正知”,也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正思维,没有离开正见的思维,法法都要在“正念正知”中。

  所以,“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这个“觉”,就是“觉知”。我们根、尘、触产生的任何一个受,起来的时候都要觉知;受住、受灭,你都要清楚的觉知;根、尘、触,一定会产生“受”,“感受起”就是起来的时候;“住”就是过程;“灭”就是消失。我们的受从起来到消失,你有没有办法去发现、去觉知?我们在这里从来没有用心过、没有觉知过。所以乐受起随乐受转,苦受起随苦受转。如果我们今天真的是在觉知中,任何一个“受起”来、“住”到“灭”的过程你都能“如实觉知”,这个就是正念而住,所以各位:下功夫不是有为的对治,只是“正念而住,不令散乱”;下面是“觉诸想起,想住,想灭”,这个是“想”。当我们“想”的功能发生作用的时候,不管是妄想、臆想、狂想,不管是什么想,要觉知“想起”、“想住”、“想灭”,“生、住、灭”的过程,你要能够觉知。如果对于“起、住、灭”我们不能了解的话,我们随时都将在这里流转而不自知!!所以觉知非常重要!我在“如实观照”中一直点:“看”会有什么功能,“想”是什么功能,一定要先明白,其实这里也点到了,“受起”、“想起”,为什么要点这个?这个大家就可以看出来,我们随时都在“想”中,尤其是想蕴的功能非常发达,我们由于不觉知,这个“想”变成惯性,如果是跟无明相应的“想”,那更凄惨,我们就是在这里跌倒的!

  “觉诸觉起,觉诸觉灭”,有“觉”跟没“觉”又不一样,所以有“觉”的时候“觉”是什么样子?没有“觉”的时候,“想”是什么样子?没有“觉”的时候“受”是什么样子?真的不一样!!所以这里有三个重点:“受起、受住、受灭”;“想起、想住、想灭”;“觉起、觉住、觉灭”;注意:这三个一定要明白!!这个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师父在讲“如实观照”多重要!!你们才能理解!!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不知道,“如实观照”傻傻的看要干什么?那里是叫你“傻傻的看”?其实“如实观照”就是不离这三个重点的观察。“觉起、觉住、觉灭”,这个“觉”字的作用,跟“想起、想住、想灭”这个“想”的作用,跟“受起、受住、受灭”这个“受”的作用,这些如果你能明白、清楚,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地方!!它要在“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如实观照”中下功夫!我们很多人用念佛啦、用持咒啦、用禅定啦,目的是什么?使我们的心不散乱,对不对?安住、一念、正念。但是各位:这里不仅要安住,更在于发现——发现诸法的实相!

  “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们今天要有“正念、正智”,我们要在哪里成就?就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如实观照,“正念、正智成就”。

  为什么如实观照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请问跟这个有什么不同?慢慢去体会。我们不是随便乱讲,自以为是就可以的。

  觉知起、 住、 灭, 不管是受、想、行、识都一样。这个“觉”字你们知道有多重要了吧!修行在哪里修?打坐几个钟头、我能入定, 那个叫做修行功夫吗?而这个地方才是重点知道吗?什么是真修行:守护根门。刚开始你还是有为法的对治;但是你慢慢越清楚正见, 然后一次一次的体验, 了解真相以后, 你连对治的心都没有,连修行、我在修、在用功的心都没有, 为什么?它是法尔如是,很清楚的, 那个才叫真正无功用行,但是透过有功用行, 才能进入无功用行, 不是一下子什么都不要。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正见?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这个还是有为法;但是不透过这个, 你就体会不到无为在讲什么, 寂灭在谈什么。一个人真正体会到寂灭法性的时候, 才能真正安心哪,一定要记得!不是满足于我现在身心的状态, 我的体会,我的境界。我告诉你:那个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正念正智。正念正智明白了, 我们才知道:喔!原来我们该如何用功, 才叫做用功, 是不是这里很重要?

  如实观照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溶入生活、指导生活、净化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开掘智慧,实现世俗与出世不二的证悟与解脱。

  什么叫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待人接物, 根尘触:六根触六尘, 随时都产生很多状态, 身心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地方起来的,这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如果你能保持觉知:行事、交流、待人、接物, 身心状态随时在觉知, 随时都懂得调整, 这就是真用功!不是我的心定下来,什么都不管, 人间事都不管,在这里安住就是用功。这种用功同你开发智慧有关系吗?同调整我们内在解脱的因缘条件有关系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生活本身才是“活”的修行。生命活着:行、住、坐、卧, 待人、接物、处世,都是用功的地方,加上觉知,时时调整自己。如果不能觉知, 那就叫无明相应!能保持觉知就是与明相应!所以如实观照叫你们行、住、坐、卧都要如实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 身心的状态如何? 你只要觉知就好。叫你不要迎拒取舍。为什么要你这样?你们真的照法去体会, 你们就知道它的奥妙。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去实践, 不去体会,又没有根本正见这些基础, “我傻…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