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傻在那边看干什么?”我叫你傻傻看吗?要懂得这个——随时思维三相,这个就不是傻傻的看, 而是趣见法性。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要你们体会到什么是明, 生命中一个明的机制是什么?你们明白了, 就可以直接契入法性。但是这些要让你们明白是这么难,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知见的厘清, 没有法住智的厘清, 没有生活中的体验,你们真的不能理解我在讲什么。
“法, 是缘起假名而本来空寂的。但人类由于无始来的愚昧, 总是内见我相, 外取境相, 不知空无自性, 而以为确实如此。”(《佛法概论》印顺导师)我们由于无明无知, 不了解真相才有这个问题的。佛陀教我们如何去发现法的真相, 发现它的寂灭法性, 发现它确实是无我的。这个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就无我。真的能体会法性空寂, 真的能体会本来无我, 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由此成我、我所, 我爱、法爱, 我执、法执, 我见、法见。”导师把这个问题直接点出来了, 无明故产生的问题, 这是由不了解真相而引起的。 所以,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这些, 才能证见法性, 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它喔, 才能证见法性。什么是智慧的观察?今天如果没有建立缘起正见, 你用什么标准来观察?用什么来作为你观察的依据?所以今天没有闻思修、闻正法、得正见, 你以什么作标准来观察?我讲如实观照, 第一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当你在观察的时候, 就不会去迎拒取舍, 因为正见自然会相应。为什么正见要建立在先?这个大家要知道, 正见建立了,知见巳经融贯了, 你不用再起心动念, 你在观察中它自然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不迎不拒, 不再用过去世俗的惯性来观察, 变成客观的、局外的、理性的观察者。正见建立的人, 他的思维模式不离正见的抉择。
所以如实观照,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尤其是三法印的缘起正见。为什么缘起这么重要? 因为这是佛陀所悟的, 佛陀解脱就是在这里解脱的, 离开这个我们还要学什么呢!佛陀就是悟到缘起的流转, 才知道生死之根是无明和无知, 我执的建立从这里来。无明破了,行为就端正了,我执破了,贪爱自然不起。这才是修行的真正因缘、学佛的下手处。离开这个, 我们有法可修吗?我们从哪里去修?所以我一直强调:悟佛所悟,行佛所行。这悟佛所悟在悟什么?就是缘起法,要记得。不是看天上的星星会悟道, 不要被误导了……。
我们要在哪里下功夫?就在识身,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外面的一切境界一切相, 都是我们依缘起正见去智慧观照的对象。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离执, 被万法束缚的这么紧,因为你没有了解,没有用智慧去观察它的无常, 没有去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是因为不懂缘起!懂缘起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了解以后, 对于世间的万法, 你才能无所取无所著, 才能真正的体证涅槃。离开生活,离开内在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 我们如何修行?
假想观与如实观哪里不同?摄心一处与缘起的流动观察哪一个更易发现诸法实相。修定不是目的,定只是助发无我慧的助缘。
“由慧观而契入法性, 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是从无自性分别而到达离一切取相戏论的。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佛法概论》印顺导师)这里有一个重点: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 要从无自性的分别而达到观察。所以一定要先有缘起正见, 才能有无自性的分别。如何才能不取相?如实观照是最好的方法。要记着:“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 这一句话要永远记得!
一般的假想观, 同如实观哪里不同?假想观就是让我们意识,先有一个所缘——我注意我的呼吸, 我注意佛像,我注意一个器物、一朵花、一个所缘。然后慢慢使意识集中在这个所缘上,让我们所缘的对象明晰、清楚。比如说:我观察佛像的时候, 刚开始好像一个影像而巳, 慢慢的身体就形成,越来越清楚了, 然后脸孔也看得清楚了,然后连手、衣服等一些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了。这就使我们的心灵, 依止在一个所缘上,使我们的心缘于一境, 达到止的功能。这在修什么?在修定!定心专一、专注, 能宁聚于一,使影像清晰鲜活, 这个叫做假想观。这是由我们意识生起的一个所缘的观察。
而如实观刚好相反。你今天于地起观想, 你要伏, 把这个对于地的观想, 要能够伏。于地水火风空识观察我们的四大,观察我们的五蕴,对观察的对象, 还要将它怎么样——伏!, 就是对任何一法都不起执著,这个叫如实观。比如说我今天观察的时候, 要降伏观察的这个心意, 就知道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观察,也没有我所观察的实在的东西, 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一个法,它只是如幻的缘起。这样才能够达到如实观。这个才是真正的如实禅观,也是空观。所以这里包括禅定,甚至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体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观想,都要伏!都要不执著。为什么要伏?因为缘起故。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包括见闻觉知——我听到什么,我觉到什么, 我体会到什么。这里就讲:得、求、甚至有觉有观, 这都是世间的功夫,都是心灵动态的一种现象,所以要悉伏彼想。
那么各位:谈到这里, 我们再回过头来, 看看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于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 观察它的时候,如何做到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为什么师父要用如实观照, 而不是假想观,不是禅定的功夫, 不是在对治, 只是在发觉真相!因为任何境界, 都是无常的、都是非实的,所以一定会在如实的观察中, 看到它的生住异灭。不迎不拒, 迎拒就是你的惯性, 就是知识的判断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世俗的知见、染著的情执而巳。所以要远离这个,要让你们达到如实的胜义观。所有的修行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如何能体证真正的空性呢?我常常讲一用对治的方法, 你就对治不完。比如说贪瞋痴、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习性,如果是实在的, 请问你对治得完吗?实在的怎么能去得掉?所以我们痛苦、烦恼、贪瞋痴、惯性习性, 它是有因有缘而集起的。当我们看到集的因缘, 只要那个因缘不相续, 它就消失了,这本是法尔如是的,因为它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透过观察,去体证了解:它只是因缘所生法,而不是实在的,你就不再执取了, 这只是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你认为它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我有贪,你认为贪是实在的, 所以你要对治;你有烦恼,你认为烦恼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好, 你一对治表示它是实在的, 它是实在的你还去得掉吗?所以很多人用功修行, 为什么不受用?因为在打仗,打什么仗?打胡涂仗。烦恼是什么?不认识,不清楚;贪瞋痴是什么?不清楚。然后有多少?住在哪里?什么因缘而有?不知道。然后每天要跟它打仗, 那不是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吗?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
所以注意啊,我们今天要闻思修得法、明白法在讲什么?它跟我们身心的息息相关在哪里?如何从我们身心中去发觉它?原来它让我们看到、体会的是什么?它只是要帮助我们了解真相。所以真正的修行, 是在体会、体证诸法实相, 或者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了解真相以后,我们就不会颠倒执著, 就不会与无明相应。所以我一直提醒各位:生命也好、万法也好, 尤其是从我们有情的身心来说, 它有两个机制,我一直强调:一个是与实相相应、与明相应、与空相应, 那种身心状态是不会造业、不会痛苦、不会贪瞋痴、不会生死相续;另一个是与无明相应, 不了解真相,引起的是我执、我慢、爱取、颠倒、执著、造业无边、生死相续。所以发觉实相, 发觉生命的真相, 就是与明相应的一边,这样的修行,这样的发觉真相跟一般所说练功夫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喔。
很多人修行以为我在练神功, 我练神通,我练定力, 然后我到达什么境界, 我可以到什么地方去, 我过去未来都知道, 都不离我执在修行。当他有境界的时候, 那个我执更甚,我执更强, 自以为是,那更完蛋了。这样跟解脱有什么关系呢?解脱是在破我执,是在破无明啊!所以佛法与世不共在哪里?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不然我们修行, 往往落入外道的思想还不知道, 甚至溶入个人的情见, 自以为在修行, 在修什么行都不知道。所以各位:我们要用心, 修行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间一般的知识, 不是一般的学识,你一百个博士都没有用,我不骗你。佛法的内涵,有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 一定要抉择清楚。这些如果不清楚, 不要说修行,你连门边都摸不着。所以我看到各位在用心, 我都很欢喜、很赞, 叹!但是如果各位的用心不深, 不是很用心的去深入、去理解, 泛泛的就自以为是, 我会为你们担心,这一点你们一定要体谅。
所以当一个人, 你看他心性很微弱的时候、很昏沉、没有力量的时候,你要开示他,跟他说法, 让他振奋起来。叫他要精进, 要知道法的重要, 择法、鼓励,让他知道。这样下去会得什么结果, 如果你不再改变、不精进、不用功、 不把这个问题解决, 你将来则不能成就。所以这些都要开示, 使微劣退堕的心能生起精进勇猛的心来,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在打坐,修禅定,结果妄念一大堆, 想东想西的,心安住不下来, 你这个时候要修什么?要修住, 息的安住, 是不是?念的安住, 是不是?慢慢使我们的心能宁静, 安住于一缘,就不会“爬爬”走。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很想睡觉、很昏沉,顺这个势儿——让它休息一下好了, 这就惨了!这个时候最好要起…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