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观照法要▪P13

  ..续本文上一页傻在那边看干什么?”我叫你傻傻看吗?要懂得这个——随时思维三相,这个就不是傻傻的看, 而是趣见法性。

  为什么要如实观照?要你们体会到什么是明, 生命中一个明的机制是什么?你们明白了, 就可以直接契入法性。但是这些要让你们明白是这么难, 如果没有前面这些知见的厘清, 没有法住智的厘清, 没有生活中的体验,你们真的不能理解我在讲什么。

  “法, 是缘起假名而本来空寂的。但人类由于无始来的愚昧, 总是内见我相, 外取境相, 不知空无自性, 而以为确实如此。”(《佛法概论》印顺导师)我们由于无明无知, 不了解真相才有这个问题的。佛陀教我们如何去发现法的真相, 发现它的寂灭法性, 发现它确实是无我的。这个无我不是修来的,是本来就无我。真的能体会法性空寂, 真的能体会本来无我, 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由此成我、我所, 我爱、法爱, 我执、法执, 我见、法见。”导师把这个问题直接点出来了, 无明故产生的问题, 这是由不了解真相而引起的。 所以,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这些, 才能证见法性, 离戏论缠缚而得解脱。”

  必须从智慧的观察中来否定它喔, 才能证见法性。什么是智慧的观察?今天如果没有建立缘起正见, 你用什么标准来观察?用什么来作为你观察的依据?所以今天没有闻思修、闻正法、得正见, 你以什么作标准来观察?我讲如实观照, 第一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当你在观察的时候, 就不会去迎拒取舍, 因为正见自然会相应。为什么正见要建立在先?这个大家要知道, 正见建立了,知见巳经融贯了, 你不用再起心动念, 你在观察中它自然相应。所以这个时候就要不迎不拒, 不再用过去世俗的惯性来观察, 变成客观的、局外的、理性的观察者。正见建立的人, 他的思维模式不离正见的抉择。

  所以如实观照,一定要先建立缘起正见,尤其是三法印的缘起正见。为什么缘起这么重要? 因为这是佛陀所悟的, 佛陀解脱就是在这里解脱的, 离开这个我们还要学什么呢!佛陀就是悟到缘起的流转, 才知道生死之根是无明和无知, 我执的建立从这里来。无明破了,行为就端正了,我执破了,贪爱自然不起。这才是修行的真正因缘、学佛的下手处。离开这个, 我们有法可修吗?我们从哪里去修?所以我一直强调:悟佛所悟,行佛所行。这悟佛所悟在悟什么?就是缘起法,要记得。不是看天上的星星会悟道, 不要被误导了……。

  我们要在哪里下功夫?就在识身,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外面的一切境界一切相, 都是我们依缘起正见去智慧观照的对象。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离执, 被万法束缚的这么紧,因为你没有了解,没有用智慧去观察它的无常, 没有去观察它的非实如幻。是因为不懂缘起!懂缘起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了解以后, 对于世间的万法, 你才能无所取无所著, 才能真正的体证涅槃。离开生活,离开内在身心, 外而山河大地一切万法, 我们如何修行?

  假想观与如实观哪里不同?摄心一处与缘起的流动观察哪一个更易发现诸法实相。修定不是目的,定只是助发无我慧的助缘。

  “由慧观而契入法性, 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是从无自性分别而到达离一切取相戏论的。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佛法概论》印顺导师)这里有一个重点:不是取相分别识的观察, 要从无自性的分别而达到观察。所以一定要先有缘起正见, 才能有无自性的分别。如何才能不取相?如实观照是最好的方法。要记着:“如有一毫相可取, 即不入法性”, 这一句话要永远记得!

  一般的假想观, 同如实观哪里不同?假想观就是让我们意识,先有一个所缘——我注意我的呼吸, 我注意佛像,我注意一个器物、一朵花、一个所缘。然后慢慢使意识集中在这个所缘上,让我们所缘的对象明晰、清楚。比如说:我观察佛像的时候, 刚开始好像一个影像而巳, 慢慢的身体就形成,越来越清楚了, 然后脸孔也看得清楚了,然后连手、衣服等一些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了。这就使我们的心灵, 依止在一个所缘上,使我们的心缘于一境, 达到止的功能。这在修什么?在修定!定心专一、专注, 能宁聚于一,使影像清晰鲜活, 这个叫做假想观。这是由我们意识生起的一个所缘的观察。

  而如实观刚好相反。你今天于地起观想, 你要伏, 把这个对于地的观想, 要能够伏。于地水火风空识观察我们的四大,观察我们的五蕴,对观察的对象, 还要将它怎么样——伏!, 就是对任何一法都不起执著,这个叫如实观。比如说我今天观察的时候, 要降伏观察的这个心意, 就知道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观察,也没有我所观察的实在的东西, 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一个法,它只是如幻的缘起。这样才能够达到如实观。这个才是真正的如实禅观,也是空观。所以这里包括禅定,甚至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连这样的境界、这样的体证、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观想,都要伏!都要不执著。为什么要伏?因为缘起故。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包括见闻觉知——我听到什么,我觉到什么, 我体会到什么。这里就讲:得、求、甚至有觉有观, 这都是世间的功夫,都是心灵动态的一种现象,所以要悉伏彼想。

  那么各位:谈到这里, 我们再回过头来, 看看师父讲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于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心, 观察它的时候,如何做到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为什么师父要用如实观照, 而不是假想观,不是禅定的功夫, 不是在对治, 只是在发觉真相!因为任何境界, 都是无常的、都是非实的,所以一定会在如实的观察中, 看到它的生住异灭。不迎不拒, 迎拒就是你的惯性, 就是知识的判断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世俗的知见、染著的情执而巳。所以要远离这个,要让你们达到如实的胜义观。所有的修行都是有为法, 有为法如何能体证真正的空性呢?我常常讲一用对治的方法, 你就对治不完。比如说贪瞋痴、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习性,如果是实在的, 请问你对治得完吗?实在的怎么能去得掉?所以我们痛苦、烦恼、贪瞋痴、惯性习性, 它是有因有缘而集起的。当我们看到集的因缘, 只要那个因缘不相续, 它就消失了,这本是法尔如是的,因为它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透过观察,去体证了解:它只是因缘所生法,而不是实在的,你就不再执取了, 这只是发觉真相,还它个本来而已。你认为它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我有贪,你认为贪是实在的, 所以你要对治;你有烦恼,你认为烦恼是实在的, 你才要对治。好, 你一对治表示它是实在的, 它是实在的你还去得掉吗?所以很多人用功修行, 为什么不受用?因为在打仗,打什么仗?打胡涂仗。烦恼是什么?不认识,不清楚;贪瞋痴是什么?不清楚。然后有多少?住在哪里?什么因缘而有?不知道。然后每天要跟它打仗, 那不是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吗?你什么时候打得赢它?

  所以注意啊,我们今天要闻思修得法、明白法在讲什么?它跟我们身心的息息相关在哪里?如何从我们身心中去发觉它?原来它让我们看到、体会的是什么?它只是要帮助我们了解真相。所以真正的修行, 是在体会、体证诸法实相, 或者是我们生命的真相。了解真相以后,我们就不会颠倒执著, 就不会与无明相应。所以我一直提醒各位:生命也好、万法也好, 尤其是从我们有情的身心来说, 它有两个机制,我一直强调:一个是与实相相应、与明相应、与空相应, 那种身心状态是不会造业、不会痛苦、不会贪瞋痴、不会生死相续;另一个是与无明相应, 不了解真相,引起的是我执、我慢、爱取、颠倒、执著、造业无边、生死相续。所以发觉实相, 发觉生命的真相, 就是与明相应的一边,这样的修行,这样的发觉真相跟一般所说练功夫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喔。

  很多人修行以为我在练神功, 我练神通,我练定力, 然后我到达什么境界, 我可以到什么地方去, 我过去未来都知道, 都不离我执在修行。当他有境界的时候, 那个我执更甚,我执更强, 自以为是,那更完蛋了。这样跟解脱有什么关系呢?解脱是在破我执,是在破无明啊!所以佛法与世不共在哪里?这一点一定要把握。不然我们修行, 往往落入外道的思想还不知道, 甚至溶入个人的情见, 自以为在修行, 在修什么行都不知道。所以各位:我们要用心, 修行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间一般的知识, 不是一般的学识,你一百个博士都没有用,我不骗你。佛法的内涵,有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 一定要抉择清楚。这些如果不清楚, 不要说修行,你连门边都摸不着。所以我看到各位在用心, 我都很欢喜、很赞, 叹!但是如果各位的用心不深, 不是很用心的去深入、去理解, 泛泛的就自以为是, 我会为你们担心,这一点你们一定要体谅。

  所以当一个人, 你看他心性很微弱的时候、很昏沉、没有力量的时候,你要开示他,跟他说法, 让他振奋起来。叫他要精进, 要知道法的重要, 择法、鼓励,让他知道。这样下去会得什么结果, 如果你不再改变、不精进、不用功、 不把这个问题解决, 你将来则不能成就。所以这些都要开示, 使微劣退堕的心能生起精进勇猛的心来,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在打坐,修禅定,结果妄念一大堆, 想东想西的,心安住不下来, 你这个时候要修什么?要修住, 息的安住, 是不是?念的安住, 是不是?慢慢使我们的心能宁静, 安住于一缘,就不会“爬爬”走。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很想睡觉、很昏沉,顺这个势儿——让它休息一下好了, 这就惨了!这个时候最好要起…

《如实观照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